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炷香的时间”看古人有多爱香

2023-03-27 12: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还未诞生的古代,人们常借用圭表、日晷、滴漏等机械计时工具来衡量时间▼

▲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

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变化测定季节、划分四季和推算历法的工具,由“圭”和“表”组成。“圭”是一根平贴地面而垂直于立杆或立柱的水平标尺,指向正北。“表”是一根垂直立于地面的杆或柱。“表”的日影落在“圭”的刻度上,以表影的长度可以测定节气,推算历法等。

▲内蒙古伊克昭盟出土的西汉铜漏

近底处有圆形出水管。此壶起漏后,壶内的水自出水管逐渐滴出,浮箭随之下沉,从而可根据箭上的刻度看出时间的变化。由于汉代尚未能解决使漏壶中的水压保持均衡的问题,故这时“漏壶”须与“日晷”配套使用,通过日晷测出日中以校准漏刻。

▲电视剧《琅琊榜》中呈现的漏壶

 

▲宋代《六经图》中的唐吕才漏刻图

此漏刻采用“多级滴漏”以确保水流速度均匀,使时间计量较为准确。

▲北宋时期采用多级漏刻,以水力驱动为动力,推动天文钟等仪器运行,以达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功能的大型水运仪象台。

而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相比难以搬动的巨大装置,“以香计时”无疑是更便捷的一种方法——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且受天气、日照的影响较小。古人常说的“一炷香的时间”就与燃香计时的方法有关。

六朝时期,我国已出现燃香计时的做法。南朝梁庾肩吾有诗 《奉和春夜应令》:“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更(gēng)筹,是古代夜间报更用的记时竹签。而打更的更夫用来计时的香,即为更香——在香上标出刻度,根据燃点后香的长短变化,计算时间。

▲南宋 李嵩(传)《焚香拨阮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常,古代用于计时的香,都有一定制作标准。香若制得均匀,则燃烧时速度相对稳定,焚香计时也可达到较为稳定的时长。

但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燃烧的时间长短并不完全相同。

文献资料中对“一炷香的时间”到底有多长观点不一。一般认为,一炷香约为半个时辰,即今天的一个小时。

▲五代十国 佚名 《浣月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香文化繁荣的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以香计时”的有趣形式。比如,“百刻香”。所谓“百刻香”,又称“篆香、印香”,指的是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后,又细分为一百个刻度。香燃尽后正好是一昼夜,以此计时。

宋人洪刍《香谱》有云:“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己。”

▲明末周嘉胄整理的香学著作《香乘》中对百刻香的记录

再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计时装置“龙舟香漏”

这种香漏是在香的特定位置用细线悬挂金属小球。小球下方放置一金属盘子,等香烧到特定位置将悬挂小球的细线烧断,金属球落到盘子上,即可发出报时的响声。

这种装置类似今天闹钟,因此也被人们称为“火闹钟”。此外,还有“柜香漏”与“屏风香漏”等形式。香被巧妙地安置在立柜或屏风之中,燃烧时空气流会较为稳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计时的稳定性。唐代时,香道发展至一定高度。到了宋代,香文化更是蔚为繁盛。除了以香计时,闻香、品香已成为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里极为重要的闲情意趣。香文化鼎盛时期,闻香斗香更是文人墨客游玩雅聚中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苏轼的这句诗就十分形象地描绘出宋人把盏闻香的生活场景。

▲南宋 马远《西园雅集图(春游赋诗)》(局部)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宋时香趣香品层出不穷,除了熏香,可佩戴的芳香妙物在当时也十分流行。比如,香牌。香牌与香囊散香原理类似。不用烧薰,靠自然挥发散发气味。宋徽宗时,宫中兴起佩香时尚。具体方法是将珍贵香料截成小饼状,然后穿孔,用丝绳挂在身上——“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挱以相示。”后来这种佩香潮流由宫廷传播到民间,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风尚。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中卖香料的铺子

佩一块香牌或一件香囊,清新氛围的同时润饰自身的形象,成为古代一种十分常见的用香习惯。

这些香牌有的直接用香木雕刻而成;有的则依照香方,使用多种香料调制成合香,放入模具拓形而成。常用于服装饰品或家中挂饰。

从一炷香的时间到香气充盈的日常,香伴随了古人一天的日出日落,也丰沛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此「仙宫月德·合香香牌」以经典香方为配比:当归、党参、炙黄芪、橘皮、炙香附、广木香、广砂仁、石菖蒲、炙甘草、安息香、母丁香、川芎、赤石脂,调和而成。此香牌依古法制作——将多种天然材料调和成香泥;再经手工模压成香牌,历经数月自然阴干,最后再精修打磨成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