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甘味优品 | 武都红芪:千年的传承
武都红芪:千年的传承
红芪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应用已经有近1900年的历史,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功效。武都红芪生长于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域的武都、宕昌等地。《甘肃省志》记载,武都红芪栽培始于1956年,种植面积约3万亩,年产量约4000吨,2010年通过了甘肃省农牧厅无公害认证,2011年获原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
武都红芪生长区气候为显著的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时数1 834小时,年均降水量54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49.5%,年有效积温(≥10℃)4554.6℃,无霜期230天左右。
武都红芪核心产区土壤为蚀性褐土、黄绵土、红壤土,pH为7.6~8.2,有机质含量20.3克/千克,全氮含量0.076克/千克,有效磷含量4.23毫克/千克,速效钾118毫克/千克。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了I级标准,速效钾达到了II级标准。
悠久的种植历史以及生长区独特的“三带合一”“一山四季”的立体气候,适宜的降雨量以及兼具亚热、暖温、温和、温寒的气候特征,优良的大气环境,富含有机质含量和极低的有害元素且多孔疏松、土层深厚的偏碱性土壤,造就了武都红芪独特的药效及药材特征。
武都红芪种植主要包括育苗、良种繁殖、大田生产3个阶段。整个生长期防虫防害,除草不少于3次,追肥2次。栽培红芪生长年限为2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土壤冻结前全部挖完。太阳晒至含水7成干时搓条,再次晾晒,如此反复2~3次,晾晒到将干时待加工或贮藏。野生红芪生长全程无人为干预,为多年生。经检测,武都红芪样品中国药典规定必检的33种农残均在规定定量限以下,有害元素也显著低于药典规定限量,野生红芪中所有农残均未检出。
武都红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浸出物含量达29.3%,高于药典标准18%;红芪多糖、总黄酮、总皂苷含量分别为302.82毫克/克、3.88%、4.24%,高于同类产区1.87%、16.24%、8.25%;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分别为25.77微克/克、343.74微克/克,高于同类产区26.62%、32.24%。
武都红芪富含多种有益元素,锌元素含量6.48微克/克,较同类产区高45.99%;钾元素含量18.75微克/克,较同类产区高38.35%;镁元素含量99.26 微克/克,较同类产区高11.19%;钠元素含量37.95微克/克,较同类产区高19.95%。
武都红芪药效成分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改善心血管疾病及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补益类中药珍草。如今,武都红芪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给人们的健康增了一道防护。
刊发于《甘肃农业》2023年第2期 总第548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