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长宁区新开一家“即兴厨房”,居民纷纷露厨艺、唠家常

甘力心/微信公众号“上海长宁”
2023-03-24 10:18
澎湃上海 >
字号

新华路街道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内,“藏着”一家“即兴厨房”。这里提供干净的灶台、新鲜的食材,只要愿意,居民们就能来此“露一手”,烧一道拿手好菜。社区邻里和周边白领、商户们都可以一起付费分享。大家围坐在长条桌前,在氤氲的食物香味中聊工作、唠家常,品味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上午10点,“即兴厨房”里就已经忙碌了起来。主理人高雅在灶台上做梅干菜蒸芋头,志愿者方阿姨双手麻利地准备配菜、炒豇豆,一旁的锅子里还有冒着汩汩热气的甜汤。备菜间隙,记者向高雅和方阿姨了解了“即兴厨房”的由来……

高雅(右)和方阿姨(左)正在备菜

原来,这里本是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一间对外营业的食堂。曾是服装设计师的高雅,因着对美食的热爱,在此开了每天提供不同菜品的“即兴厨房”。她想做真正“用心”的食物,并用食物将来到这里的每个人连接起来。这个理念打动了家住附近的方阿姨。“我退休之后没事情做,觉得高雅的这个‘即兴厨房’很有意思,不仅可以每天做不一样的菜品,还能认识不同性格的人,听到许多有趣的故事,所以我就来义务帮忙了。”方阿姨说。

高雅告诉记者,“即兴厨房”的标配是四菜一汤,工作餐价格只吃素菜是30元,荤素搭配是40元。所有菜品均可畅吃,前提是不浪费。3月初开始,“即兴厨房”有了新的尝试——每周都有居民来当大厨,菜色也由当天的居民大厨决定,然后由高雅和方阿姨备菜。

不到一个小时,青椒干丝、梅干菜蒸芋头、清炒豇豆和木瓜银耳羹就出锅装盘了。只剩一道主菜,等待“居民大厨”来完成。

“我今天要给大家烧一道番茄龙利鱼,把要用到的芝士和薄盐酱油也带过来了……”中午11点左右,人还没有进厨房,“居民大厨”薛女士的声音便已经传了进来。

“居民大厨”薛女士(右)为大家烧制了番茄龙利鱼

到厨房后,薛女士洗完手,就马上风风火火地和高雅、方阿姨一起处理食材,做自己的拿手好菜。做菜期间,薛女士、高雅和方阿姨还时不时聊天,好像已经相识许久的老朋友。“这是我第二次到这里烧菜。第一次来的时候,其实是怀着好奇的心态想体验一下,没想到和高雅很投缘,而且大家对我的菜评价也很高,我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所以这次又来了。”薛女士说。

没过多久,空气里就飘满了番茄龙利鱼的鲜香。除了这道主菜,薛女士还在家里提前烧了一道咸蛋黄炒香肠,免费送给当天来用餐的居民们品尝。

随后,高雅和方阿姨把所有菜品都盛进取餐盆里。这些菜品都少油少盐,食材新鲜。这时,前来享用午餐的食客也陆陆续续进门了。他们中既有附近的街坊,也有在附近工作的年轻人。大家付费后很有秩序地排队按需取餐,坐在长桌前一边用餐,一边互相交流。“这里现在基本上已经算是我的固定午间厨房了。每次来到这不仅能吃到健康的美味,还能认识一些新朋友,有趣。”艺术家麻进的工作室就在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内,虽然附近也有不少餐厅,但自从有了“即兴厨房”后,他就成了这里的“铁杆粉丝”。“还有一个特别吸引我的地方是,每天来这里吃饭,都会有不同的口味,就像在跟不同的厨师进行对话一样。”

记者准备离开“即兴厨房”时,空气中是饭菜的馨香,耳边则是食客们的欢声笑语。而这也正是高雅一定要在“即兴厨房”里放置长桌的原因。“当时也有人建议我放那种小桌子。我说不要,就要放这种大大的长桌,大家围坐在一起,不是在外面餐厅随便吃点东西的感觉,而是像忙碌了一个上午,回到家里和家人吃一顿午餐。希望来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和爱。”高雅说。

摄影:甘力心

视频:吴友康

原标题《新华路上开了一家“即兴厨房”!街坊们纷纷过来“露一手”厨艺、唠唠家常》

    责任编辑:李倩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