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羲之小传|百代书圣: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龚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2023-03-27 17:0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唐之前,善书者已普遍认同右军之书“古今莫二”。到了唐代,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书尽善尽美,评论汉末以降的杰出书法家,称钟繇未为尽善,“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字势“如隆冬之枯树”,笔踪“若严家之饿隶”。梁萧子云“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以上数子,皆誉过其实。“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翁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见《晋书·王羲之传》)九五至尊的无上赞誉,奠定了右军“百代书圣”的崇高地位。

唐太宗雅好王羲之书,出内府钱帛,购存于天地间的右军遗墨,得真、行、草二千二百余纸,数量可观,可就是不见《兰亭序》。经四处寻觅,得知《兰亭序》在和尚辩才之所。原来,辩才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当年兰亭修禊,羲之兴高采烈,在似醉非醉的状态中写《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彷佛若有神助。他日更写数十本,却都不如修禊之日所写。右军珍爱宝重之,留付子孙传之后世。传至智永,临终将《兰亭序》托付弟子辩才守护。辩才在寝室上方的梁上,凿一个暗匣,秘藏这件稀世之宝。

再说太宗三次召见辩才,追问《兰亭序》何在。辩才皆称经丧乱之失,不知所在。太宗与房玄龄等设计,派监察御史萧翼改冠微服,扮作书生模样,拜访辩才,拿出御府所藏的几件右军墨迹,与辩才反复讨论真伪优劣。辩才落入萧翼圈套,取出《兰亭序》真迹。萧翼一见,立刻取出太宗诏令,把《兰亭序》置于怀中。萧翼骗取辩才《兰亭序》的故事,由当时的大画家阎立本绘成《萧翼赚兰亭图》。这幅画是古代最著名的人物画之一,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极有趣味的佳话。

唐太宗太喜爱《兰亭序》,临终遗令,将此帖殉葬昭陵。真迹《兰亭序》的归宿,竟然似在人间又非在人间,永远不见天日。这个结局,完全出于王羲之的意料之外,也是他的子孙万万想不到的。

然而,仔细想来,《兰亭序》匪夷所思的归宿,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如果《兰亭》真迹在人间,完全有可能毁于一场战争,或消失于旷日持久的社会动荡。而秘藏在昭陵中,人人皆知其所在,却人人不可得见。这样的旷世之宝,神秘莫测,会永存于后人的谈论与想象中。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明君,自己爱《兰亭》,也让天下后世人爱《兰亭》。命供奉榻书人冯承素等人各摹数本,赐予皇太子、诸王近臣。冯承素摹本最佳,所谓下真迹一等,流传至今。

《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永恒意义和巨大价值。宋高宗临摹《兰亭序》时说过一段话:“余自魏晋以来至于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特立,众体皆备于笔下,意间犹存于取舍。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源,详观点画,以成至诵,不少去怀也。”宋高宗的话,道出了后人观赏、临摹《兰亭序》的共同感受。

自唐宋以降,凡是书法史上有成就者,如欧阳询、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几乎无不临摹《兰亭序》。可是,这些临摹之作与《兰亭序》相比,一眼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临摹之作或许如大家闺秀,端庄可观,而右军之作,则如天女散花,姿态万千,非复人间所有。

北宋拓唐《集王圣教序》

可叹到了清末以后,竟然有人怀疑《兰亭序》不是右军所作。代表人物郭沫若,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写文章,依据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及南京出土的五种南朝墓志,称上面两种出土文物的文字,基本上是隶书的体段,和北朝碑刻一致,与《兰亭序》时代相近而字体太相悬隔,因之怀疑《兰亭序》“不仅帖是伪造,连序文也是掺了假的”。

郭沫若的看法完全站不住脚。理由一是东晋时流行隶(楷)、行、草、飞白等各种字体,并不只是《三国志》残卷那种带两汉隶意的字体。二是现存王献之、王珣帖,与羲之同时代,难道也是伪造?三是唐太宗搜集天下羲之遗墨多至二千余纸,可以断定,《圣教序》帖集右军字,皆出于羲之遗墨,难道《圣教序》帖也是伪造?四是《兰亭序》果真是伪造,则此伪造者是谁?唐之前的书家,谁能达到如此高的伪造水平?五是羲之《兰亭序》字体如果同《三国志》残卷,状如算子,羊欣、梁武帝等善书者有何理由对右军书推崇备至?故郭沫若所谓《兰亭序》伪造之说,荒谬绝伦。

王羲之之书登峰造极,同他的书法理论分不开。相传他的书论有《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多种。真伪难辨,不可能一一介绍,择其精要,略说几点。

一、意在笔前说。《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意在笔前,犹如作文先打腹稿,预先想好字形大小、正斜及布局。上下方正,前后平直,如算子,就不是书法,只得点画。

二、笔势论。笔势涉及写字的技法,笔画的气势力度、字体的结构、一篇文字的布局等众多内容。比如说笔画的力度:“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又比如讲字的形势,要按照正规的方法写,防止出现密、疏、长、短等方面的大忌:“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肢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笔勢论·节制章》第十)

三、书之气,必达乎道。《记白云先生书诀》说:“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这是谈书与道二者的关系,有形之笔画与无形之道统一起来,表达了羲之对书艺的哲学思考。仅有书的美感是不够的,须进到道的境界。

四、又说:“把笔抵锋,肇于本性。”以为笔锋的润、涩、劲、峻,源于书家的个性。羲之书的笔势,时人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与他的有“骨鲠”的个性有关。羲之自称“我书《乐毅论》,有君子之风;写《道德经》,有神仙之态。”王羲之书法达乎道,在极其抽象的艺术形式中,表现出他的思想和精神品格。他的书法尽善尽美,奥妙是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意境。

-----

龚斌,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