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盛:让每一条河流都有守望者

2023-03-23 16: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来源|社会创新家

撰文| 张琢

编辑|浮琪琪

2007年,刘盛联合发起了湖南省第一家关注湘江保护的环保公益组织——绿色潇湘。他们培训支持本地志愿者解决本地河流污染问题,在省内各流域铺开1000人的河流守望者监督网络。

2017年,绿色潇湘获得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资助,尝试数字化转型。刘盛带领团队二次创业,变革换血,几次受挫,于2019年推出公众巡河小程序“巡河宝”,目前注册用户超过180万。

三年时间,刘盛开启了互联网环保公益的新征程,他是如何做到的?为此,《社会创新家》采访了刘盛。

 

 1

湘江守望者

发起绿色潇湘之前,刘盛就是个校园环保先行者。早在大学一年级,他参与发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第一个环保协会——绿源环保协会,组织环保行动,致力于带动更多人关注环境问题。

临近毕业季,刘盛见证了一场大型环境污染事故。

2006年1月,湘江河道治理工程施工,长年堆积在河床底泥的重金属镉被释放。一时间,湘江水质严重超标,多个沿江城市紧急停水。以往不被关注的湘江污染问题瞬间成为媒体焦点。

然而待污染暂时缓解,公众对环保议题的关注随之消退。深感环境污染问题缺乏来自专业环保机构的追踪关注,刘盛与绿源环保协会的另一位负责人在BBS论坛发帖,招募了七个参与者,吸纳了住在浏阳河边的著名环保人士章志标,于2007年2月一同发起成立绿色潇湘。

成立之初,他们策划了各种环保活动,回收废旧电脑,举办绿色沙龙,开展湘江一级支流浏阳河的水污染调查,还启动了“湖南省十大环境事件的评选”。

绿色潇湘发起时的合影

刘盛还记得第一次探访浏阳河的场景,“一阵恶臭扑面而来,污水像黑色的瀑布喷涌而下,河道上漂着各种塑料垃圾以及周围养猪场排放的猪粪便。”

更令他震惊的是周围村民的生存状况。“最无奈的不是城市的居民,而是河边的村民,他们住食行都与河流紧密相连。因为没有自来水也买不起纯净水,只能将污染的水稍微过滤后烧开后饮用。走访时,很多村民说着说着就哭了。”刘盛对《社会创新家》回忆。

2010年,绿色潇湘转型,从宽泛的环保行动聚焦于守望湘江。

团队通过潇湘晨报和华声在线等媒体发声,招募了30个生活在湘江边的志愿者。机构为志愿者提供pH试纸等巡护工具包,支持志愿者每周定期前往监测点观察巡护河流排污口、取水口以及污染源。

刘盛认为,“想要保护河流,仅靠机构内部的几个人完全不够。有限的公益资源下想要实现成效最大化,就需要机构提供工具与培训,赋能本地人来解决本地环保问题。”

为此,刘盛团队建立了一整套民间的河长、志愿者培训体系,打造日常巡护和监督举报的河流保护闭环。

“我们请专业人士教大家如何监督,与政府互动,打12345举报电话,表达得越专业就会越受到重视。媒体顾问也教志愿者如何拍照,如何在微博上用有限的140个字清晰、有力地描述污染问题,形成互动。河流守望者的微博账号通常以城市名+姓名注册,加了地名非常便于搜索并在当地形成影响力。”刘盛对《社会创新家》说。

2013年,令刘盛倍感意外的是,微博自媒体掀起了河流守护者浪潮。三年间,30人的湘江守望者自发形成了100人的守望网络。在湘江污染最严重的时候,他们平均每周解决两起环境污染事件。年底,他们还被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评为“年度法治人物”,这是这个奖项第一次颁发给环保公益组织。

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

两年后,绿色潇湘入选南都公益基金会景行计划,得到资金支持后在湖南全省河流流域复制守望者模式。2016年,守望者行动网络的规模迅速增长至70个县1000名志愿者。

 2

数字化探索

随着守望者网络在湖南各地扩张,弊端也逐渐显现。

“最初只有几个河长、100多个志愿者时,我们把他们拉到长沙培训,内部的人力资源绰绰有余。随着河流网络扩张,一时要对接70个站长,统一协调他们月度行动,还拉来培训,压力实在太大。如果以后发展到成百上千条河流,工作量无法想象。”刘盛对《社会创新家》说。

正在此时,绿色潇湘入选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发起的“XIN伙伴计划”。按照计划,绿色潇湘获得每年200万,持续五年的资助。多次商讨后,发展目标定为三年内在全国发展100万河流守望者,想要实现目标,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绿色潇湘用了七年时间发展了1000名守望者,100万的目标对当时的刘盛而言简直是天数字。“100万是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金建杭首先提出来的,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数字化的震撼,以及日后可能为环保公益带来的倾覆性转变。”

2017年,绿色潇湘发起成立了面向全国的河流守望者发展中心,之后发展为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河流守望者”)。激动、期待与压力、焦虑一并涌向刘盛。做了近十年的线下活动,彼时的刘盛对数字化公益十分迷茫,因为缺乏经验,他迟迟找不到突破口。

河流守望者发展中心发起

他曾带领团队尝试品牌加盟、推广工具包等模式,虽然做出些成绩,却离100万目标相差甚远。“刚开始转型的我们实在太傻了,走了太多弯路。”刘盛笑着说。

灵感总在思想碰撞中爆发。2018年1月,在河流守望者第二次理事会上,作为秘书长的刘盛直面问题。前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时任河流守望者理事金建杭提出了六个字的发展战略,“数据化、公众化”。

“一旦依靠数据驱动,无论你是谁,你在哪座城市,都可以成为保护河流的志愿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公民参与环保浪潮。”刘盛对《社会创新家》说。

而早在2016年,河流问题的矛头也在悄然变化。政府加大各类污染治理力度,并取得成效,化工污染问题逐步改善。作为第三方力量,环保机构也应当顺应环境,从污染监督转向更为日常化的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而这更需要大规模的公众参与与环保科普。

新形势下,河流守望者抓住微信小程序的上升势头,推出了两款小程序“上游一公里”和“抢滩大作战”,打造了全方位的公众参与环保的场景,包括巡河、护河、净摊等等。但很快,刘盛就发现,一味追求全面反倒没抓到用户痛点。很多40-60岁的用户反馈产品太复杂,难以使用。新的尝试又失败了。

迟迟做不出来数字化产品,团队氛围变得压抑,资助方也逐渐失去信心,暂缓追加投资。刘盛坦言,机构转型的两年是他从事环保公益以来最痛苦的时期。

刘盛停下手头其他工作,与团队打磨小程序,简化巡河、轨迹与活动记录,只需用户到河边拍照,写下巡河记录,给河流打数据标签,像发朋友圈一样简单。而运营团队则可以在后台看到全国各地的用户活跃情况以及河流问题标签。

“我们渐渐理解了,公益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应该学习互联网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抓住用户痛点,把门槛降低,真正做到公众化,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刘盛对《社会创新家》说。

2019年4月,经过8个月的研发,河流守望者探索的第一款数字化产品“巡河宝”正式上线。短短两个月时间,注册用户突破五万。刘盛热血沸腾,“苦熬了两年,这次我们终于上道了。”

3

内部变革

二次创业、业务转型,团队内部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转型后,在基金会做了三年线下活动的项目经理变成了产品经理,工作内容是画原型图,开发数字化产品。培训部门也变成如今的用户运营与数据运营,基金会的日常会议也依靠数据驱动。

很多同事不理解刘盛打造的互联网环保公益。

老员工向刘盛反馈,“我们之前的工作是搞培训,陪伴赋能志愿者,现在完全做线上产品,分析数据,离用户越来越远,我们接受不了。”

早期绿色潇湘的活跃志愿者也质疑他。“他们认为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完全没有价值。不搞河流监督,反而弄来一群老人、孩子去河边巡河打卡,感叹一下河流的美好,甚至认为我们是在背叛当初河流守望的理想。”刘盛对《社会创新家》说。

经历了两拨离职高峰,基金会在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三个全职人员,干了十年的项目负责人也在2021年离开团队。

起初,刘盛无法接受团队内部的高离职率。他形容自己是一个集体意识感很强的人,喜欢大家凝聚在一起。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者,他渴望被认可,而高离职率意味着管理水平差,领导能力不行。

推动了河流守望者变革,刘盛也在改变自己。“我在慢慢接受,变革创业就会带来人员流动,有人来,有人走。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同,坚守的理念也不一样。”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召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河流守望者、中华环保联合会在会上联合发布了一份公众测评版的《趣河边河流观察报告》。

面对转型的质疑,刘盛坚信,如果不尝试数字化,河流守望者就没有未来。“之前辛辛苦苦七年招募了1000个志愿者,让每个公民参与环保是我的信仰,要实现人人环保,必须要数字化转型。河流不只有污染监督等水环境问题,还有垃圾问题、非法电鱼、外来物种等水资源和水生态问题,而每一件事都需要大家去河边,融入环境,感受自然。”刘盛对《社会创新家》说。

从2019年至今,河流守望者深耕数字化产品迭代,努力打造让公众体验并参与河流保护的全链路。机构内部也掀起了一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数字化浪潮,团队里的每个人都需要负责一个具体场景的打造,试错并验证用户需求。

2021年,基金会的传播总监周淑芬开始学习打造产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灵感迸发:“我们已经有了巡河的产品,可不可以再开发一款让公众给身边河流做‘体检’的小程序。”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让公众零基础也能开展河流健康评测的小程序“趣河边”在支付宝平台上线。

“用户观察身边河流的生态环境,只需要勾选十几道选择题就可以进行河流体检,一旦发现河流存在污染或者河边垃圾等问题,点击小程序首页的‘发现问题’去反馈,入驻小程序的民间河长会去跟进和政府部门推动解决。”刘盛对《社会创新家》说。

“趣河边”小程序还打通了阿里巴巴公益推出的“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的认证,成为一款极具生命力的产品。刘盛认为,这也意味着河流守望者的数字化产品迈向一个更大的台阶。

此外,他们还开发了“净滩行动”小程序,支持志愿者团队开展净滩行动。2021 年,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联合河流守望者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 2021净滩行动,正是以“净滩行动”小程序为基础,招募全国“河小青”队伍“认领并守护”当地母亲河,清理河流垃圾。2022年这一年,有超过1万家的组织在小程序上发起了超过49000场净滩活动。

2022年,河流守望者聚焦巡河、净滩和护源三个场景,分别打造了“巡河宝”、“净滩行动”和“趣河边”三款互联网工具,构建了一个覆盖31个省317个城市,超过180万用户的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

数字化世界充满变化与挑战。河流守望者也逐渐形成了产品研发的内生动力,组建自己的数字化队伍和专业顾问团队,可以实现一个月开展一次小规模的产品迭代,半年一次大规模的迭代。

今年三月,经过数次升级更新,全新的“巡河宝”小程序正式上线。新版本融合了之前“巡河宝”和“净滩行动”的核心功能,将同时拥有河流评测、巡护、组队和学习等用户使用场景,实现多个维度的数据打通。升级之后,他们也将进一步探索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合作。

“不同于在数字化探索时期,我们推出的第一款功能全面的小程序,此次升级是基于充分的用户研究与运营数据分析。用户不需要多次切换平台,只需要在一个小程序内实现多场景体验,也更便于我们做深度的用户运营,以此提供更多公益产品。”刘盛对《社会创新家》说。

4

人人环保

人人环保是刘盛追求的理想。未来三年,他会继续优化公益产品,努力带动1000万公众参与河流保护行动。

对刘盛而言,河流与生命息息相关,让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河流守望者,这是毕生事业。但他的生命价值不止于此。在公益行业,他还有许多身份。在大学时期,刘盛发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三农学会,毕业后,他又联合创办长沙市艾草扶贫公益发展中心。2009年,他参与创办公益咨询公司瑞森德,为中国扶贫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等机构提供战略和筹资的解决方案。

刘盛对社会议题充满热情,喜欢分享。有段时间,他见过一些环保公益前辈被媒体宣扬,被贴上“环保斗士”的标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面临“为环保而环保”的压力。

有时,他也会感受到这股压力。出于对河流的热爱,他更希望自己的生活像水一样,灵活、不被束缚、充满张力。

刘盛的家乡有一条河,它是湘江的支流洣江。童年时期,他经常牵着家里的黄牛到江边喝水。夏日黄昏时分,他一头扎进清澈的江底,人与河流融为一体,感受水的流动,那是生命的温润、热烈。

如今,他经常开车载着孩子到浏阳河边游泳、划浆板,无需言语,让他们尽情体验自然的美好。此外,他还和同事唐贺一同发起鹅鹅鹅河流俱乐部,带动、鼓励身边的朋友去河边。他认为,人要爱上河流,首先要亲近河流。

他越来越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自然家园。从事环保公益十几年,他希望民众转变环保的动机,怀揣对美好的向往去河边、去大自然开展环保行动,而不是单纯为了解决问题而环保。

“人心向善,对自然有种天生的情愫,如果那些正在巡河的小程序用户看到有人在河边丢垃圾,就一定会去阻止、去捡,因为那是他的家园,他家附近的河流,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刘盛对《社会创新家》说。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