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意念控制“超能力”,好像离我们不远了
你是否曾想过不通过身体活动,而是靠意念掌控万物?这或许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超能力,但如今,这一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瘫痪或身体受限的患者有望重获运动能力,而普通人将来更有机会只需用意念就能心想事成。大脑意识和身体行为的密不可分性正在被颠覆,一个神秘而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在徐徐展开……
不用动手指,也能控制无人机
2016年,锁骨以下永久瘫痪的53岁男子Dennis DeGray参加了一项长期临床试验:他的头骨被斯坦福大学神经外科教授Jaimie Henderson打开,在大脑皮层植入了两个4x4毫米、类似于微型钉床的电极。每个阵列有100个微型金属钉,可记录运动皮层(参与自主运动的大脑区域)中几百个神经元发出的电脉冲。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DeGray坐在电脑屏幕前,科学家把电缆连接到从其头部伸出的金属基座上——电缆会把他的大脑信号传输到解码器,再让计算机运行机器学习算法。屏幕上显示着一圈轮流发光的白点,而他的任务是仅靠意念将光标移向发光点。
尽管因瘫痪无法动手,但他还是用力想象自己用手指推着光标朝目标前进。随后,奇迹在40秒内发生了:他使用意念,让光标到达了第一个发光点。此后几年里,通过近400次、1800多个小时的训练,DeGray用自己的意念控制过各种设备:玩游戏,操纵机械假肢,发短信和电邮,在网上买买买,甚至还控制过无人机——虽然目前还只是一台模拟器。
完成所有这些动作,全都不用动一根手指。这项科幻色彩浓厚的技术便是脑机接口,即人体大脑与外部设备(如电脑、机械假肢等)之间的一种实验性连接设备,人只需通过思考就能加以控制。
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Jacques Vidal在1970年代首次提出这一术语到现在,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从临床研究到商业应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2020年,浙江大学团队也完成了我国首例临床转化研究,一名72岁的高位截瘫患者通过脑机接口让意识控制机械臂,重新获得了进食、握手等能力。
脑机接口还能在大脑和机器之间建立双向沟通。2016年,胸部以下瘫痪的Nathan Copeland不仅用一只机械手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以拳相击,还体验到击拳的触觉——因为假肢将信号传回大脑中的电极,刺激了他的感觉皮质。通过结合大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网络,科学家破译并重建了头脑中的图像,产生了模糊的仿真感。
超越身体局限的意念能量
研发人员大都对医疗应用感兴趣,即如何恢复瘫痪或残疾人士的运动或交流能力。但鉴于其巨大潜力,越来越多高知名度的初创公司参与开发,这种技术有可能得以更广泛地应用:脑机接口在未来除了恢复人类丧失的能力外,真的有望为我们带来超能力。
从历史来看,我们几乎从未见过脱离身体而存在的意识。科技也往往是放大原本的身体能力,或通过身体将意识延伸到周围的环境中。人类创新依赖于身体能力,也受制于身体,需根据大脑意识做出物理活动。但如果脑机接口能有所突破,也许这一技术就能带来无比深刻的影响:我们能够超越限制,绕过身体让意识与机器产生新的结合,从而改变人机交互方式。
迄今为止,脑机接口领域会混合使用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技术,且主要采用犹他州公司生产的电极。但侵入式手术可能会导致感染和并发症,这都可能会让信号强度逐渐减弱,所以电极使用寿命通常为2-5年。更麻烦的是,实验室研究的大部分神经接口需要笨重的硬件、电缆和电脑实时监控,临床研究系统对于日常应用来说太不实用了。
为应对这个问题,马斯克的公司Neuralink开发出可灵活使用的聚合物管线,上面有3000多个微小电极与一个瓶盖大小的无线电通讯信号处理器相连。当机器人在手术中把管线植入大脑时,也可避开血管以减少炎症。目前,Neuralink已完成动物测试,让一只猴子用意念玩起了游戏。
纽约公司Synchron也开发了一种无需做开颅手术的设备Stentrode——这是一个长约4厘米、由电极组成的自膨胀管状晶格结构,通过颈静脉注入大脑的一条主血管。安装到位后,Stentrode能检测附近运动皮层的神经元组产生的局部电场,并将记录的信号发到嵌入胸部的无线发射器——后者可将信号传递给外部解码器。
2021年,Synchron成为第一家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进行永久性植入式脑机接口人体临床试验的公司。生活在澳大利亚的Philip O’Keefe就植入了一个Stentrode。由于患有渐冻症,他的运动能力受限,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慢慢丧失。起初,他必须高度专注于想完成的动作,随着不断练习,后来已经能像骑单车一样熟练进行意识控制。
同年12月,O’Keefe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利用脑机接口发推特的人。他用自己的大脑意识写道:“无需敲击键盘或发声,我只需思考一下,便发出了这条推特。#helloworldbci”
道德困境,还是人机共舞?
就像每一项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颇受争议,脑机接口也不例外。如果精密的脑机接口最终超越医疗应用,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的消费品,那么围绕这一技术的伦理问题就会激增。
在2017年关于神经技术的评论中,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家Rafael Yuste提出了偏见、隐私、知情权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神经植入物有时会导致患者的自我认知发生令人担忧的变化,有人曾表示感觉自己像“电子娃娃”,自我感知也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此外,长期植入或移除接口时会有风险吗?隐私会被泄漏吗?思维会不会被操控?如果提供设备的公司突然倒闭,无法维持后续服务了怎么办?随着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如何为这一技术在未来作出恰当的界定,目前都尚无定论。
但对于向往星辰大海的商业化领域,创业家们总是满怀激情,对未来科技充满信心。马斯克把Neuralink的最终目标表述为,实现与人工智能的某种共生关系。如此一来,人类就不会被超级智能机器毁灭或征服。他曾发推文称:“如果不能打败它们,就加入它们。”
Neuralink前总裁Max Hodak后来也成立了一个名为Science的新公司。他梦想利用神经植入物让人类的感官器官“直接编程”,从而创造一个平行的虚拟环境,即当人们闭上眼时,就能出现一个清晰的梦境。
尽管脑机接口技术还需不断完善,未来应用也面临法律、伦理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从协助瘫痪患者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到增强大脑的记忆力,甚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意念沟通或人机融合,当大脑信号被不同方式解锁,将释放出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
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完善的监管机制和道德框架必不可少。在确保脑机接口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保障隐私和避免滥用以外,或许人们还需要从心理上逐步接受如何与机器互动的事实,重新认识自我、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人机共舞的未来,你期待吗?
撰文 | Emily
编辑 | Cathie
排版 | Emily
图片源自网络.
Reference↓
https://www.nytimes.com/2022/05/12/magazine/brain-computer-interface.html
https://www.reuters.com/investigates/special-report/neuralink-musk-fda/
https://researchmgt.monash.edu/ws/portalfiles/portal/64109789/398888260_oa.pdf
原标题:《意念控制超能力,好像离我们不远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