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到访,刷屏上海乐迷朋友圈
时隔7年,7月4日晚,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再登上海大剧院,刷屏了上海乐迷的朋友圈。
古典、爵士、探戈、流行、电影配乐……这支“高颜值”组合游走在古典和跨界的边缘,一口气演了12首曲子,谢幕了仍被观众拖着不放,连续加演3曲。一曲《粉红豹》将12位肃穆的乐手从座位上激起,乐得观众拍手尖叫,宾主尽欢。
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有44年历史了,最早由大提琴手鲁道夫·魏因斯海默牵头成立。因为柏林爱乐大提琴声部当时只有12位乐手,这支重奏组便取名十二,沿用至今。
历史上,作曲家为大提琴写的独奏曲很少,更不用说为大提琴重奏组写室内乐。在交响乐团,大提琴也基本都是担纲低音声部,为其他高音声部提供支持,少有发挥的空间。
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把大提琴推到了主角的地位,也把它推到了一个足以自给自足的境界:从幽深黯哑的低音到悠游自在的高音,大提琴的音域和表现力,远比大家想象中丰富得多。
这些年来,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不断尝试多元的曲目,从巴赫、文艺复兴到最新的《哈利·波特》电影主题曲,乃至邀请柏林爱乐音乐总监西蒙·拉特尔共唱饶舌,他们的风格没有限制,只要是有意思的音乐,都会游走在他们的弓弦之间。
也曾有人尝试模仿类似组合,却无人成功,除了柏林爱乐这块“金字招牌”托底,更重要的是,12把大提琴背后坐了12位堪称独奏家级别的大提琴家。
乐团已经轮换了两代人,现有成员14位,演出编制维持在12人。
路得维希·匡特早在1991年便进入柏林爱乐,隔了两年即升任大提琴首席。他说,十二把大提琴的乐手没有主次之分,相当平等,所有人都可以在排练时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某个作品的声部需要分主次时,第一、第二大提琴才会稍显重要,去领导整个组合演奏。“大提琴在室内乐里是配合度很高的乐器。我们的耳朵一直是打开着的,会很自然地追求演奏上的和谐,很容易就达成演奏上的默契。”路得维希说。
布鲁诺·德勒佩拉埃尔是十二把大提琴最年轻的乐手,也是整个乐团的“颜值担当”。师从路得维希的他青出于蓝,在2013年被任命为柏林爱乐史上第一位独奏大提琴家。
在他看来,十二把大提琴和弦乐四重奏不乏相似之处,“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会在节奏和声音上保持一致,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自己的个性,用个人特有的方式去演奏音乐。”
柏林爱乐一年演出135-140场,十二把大提琴基本都是在柏林爱乐夏休时巡演,一年的演出量控制在15-20场。
这么低的演出量在室内乐团里很少见,十二把大提琴却很满足,“如果每年演出上百场,观众可能也会对我们失去新鲜感。” 路得维希说。
在柏林爱乐和在十二把大提琴演出,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布鲁诺坦言,在十二把大提琴,每位乐手都是作为个体出现,会在不同作品里承担不同的角色,同时,每位乐手都有大量的独奏空间,技术难度更高,更需要他们勤加练习。而在柏林爱乐,他们属于大提琴声部这个整体,基本是演奏低音声部,为其他高音声部提供支持,同时需要服从指挥的调度。
柏林爱乐的曲目基本都在传统圈里打转,十二把大提琴演奏的音乐类型显然多得多。
历史上,没有作曲家为十二把大提琴写曲,他们只能找当代作曲家原创,或选一些有趣的曲子改编。索非亚·古拜杜丽娜、沃夫冈·里姆、威廉姆·凯瑟-林德曼等作曲家都曾为他们量身定制新曲,中国作曲家谭盾亦曾为之打造《十二把大提琴协奏曲:马可·波罗》。
“为十二把大提琴作曲很不容易,因为写出来基本只有我们能演,这对作曲家来说是挑战,对我们而言却是非常愉快的事。”路得维希说。
台上的十二把大提琴是同事、挚友、灵魂伙伴,台下的他们却各有一番天地,有人是大厨、魔术师、编曲家、昆虫学家,也有人是雪板教练、金融专家、家具设计师。
路得维希喜欢去森林里听昆虫的声音,热衷在山林间演奏,因为昆虫不会回应他演奏得好不好,这种反差让他觉得迷人。
布诺罗也喜欢漫步自然。演奏上,布诺罗历来对自己从严要求,偶遇挫败,大自然总能带给他正能量,让他在音乐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在柏林爱乐和十二把大提琴呆了27年,57岁的路得维希从没见乐手发生过龃龉和冲突。
“柏林爱乐每进一个大提琴新人,自然而然就会加入我们这个组合。新人年轻,技术好,想法上也会比较新鲜,基本上每一位新人最后都会达到我们的期待。”
在十二把大提琴,路得维希和徒弟布诺罗比邻而坐,因为曲目不同,两人常常要更换第一、第二大提琴的位置。路得维希笑说自己老了,“有些非常难的段落我已经力不从心了,布诺罗却能驾驭地轻松顺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