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宋浙刻丛刊国图藏最早宋刻本《周贺诗集》出版

宗和
2023-03-23 10:21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止观书局将联合浙江古籍出版社刊行“两宋浙刻”古籍善本38种408卷,计划用10年时间分10辑出版。《两宋浙刻丛刊》将汇聚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地重要的两宋浙刻馆藏。其中第一辑第二种《周贺诗集》近日已经正式出版。

打造“下真迹一等”的传世工程

宋末叶梦得指出:“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为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从用板、用纸、刻工三个方面说明杭本已经超越闽本和蜀本,杭州已经成为当时刻书高峰的重镇。两宋浙江刻书成为中国书籍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两宋浙刻丛刊》古籍大系出版,旨在从全世界范围内搜集两宋时期浙江刻书的现存遗珍,选择其中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的瑰宝,在保护古籍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最先进的技术,高清仿真复制,分辑影印出版。一是使深藏在图书馆、博物馆里的珍贵两宋浙刻本“走出来”“活起来”,化身千百,扩大流传范围,拓展阅读空间,为传续中华优秀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能够让更多的学者通过对这些宋刻本的研究,从而推动文献学、版本学、书籍史等领域的研究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对原本的阅读,起到对宋刻原本的一种保护;三是实现宋代浙刻本的回归,为文化浙江建设贡献出版力量。“两宋浙刻丛刊”出版项目的实施,是浙江打造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文献依据。

宋刻本《周贺诗集》

止观书局计划共刊行“两宋浙刻”古籍善本38种408卷,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地馆藏的两宋浙刻本为主,以国外文博机构和民间藏家为辅,计划用10年时间分10辑出版。其中第一辑第一种《唐女郎鱼玄机诗》已于去年首发。

《两宋浙刻丛刊》学术领域由南京图书馆沈燮元先生;苏州文学山房主人江澄波先生;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原善本室主任沈津先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先行先生;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吴格先生;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研究生导师赵前先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景中先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女士; 原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理事、古籍版本鉴定委员会委员李国庆先生;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胡艳杰女士;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杜泽逊先生;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柳向春先生;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陈立先生;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先生;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刘冰先生;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李开升先生;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毕斐先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林振岳先生;山东大学文学院研究员李振聚先生等20余位古籍版本界最顶级的专家学者共同梳理、甄别并共同发起最权威的学术研究,确保版本最古、最精、最真,最具学术研究与收藏价值。

《周贺诗集》重磅发售

《两宋浙刻丛刊》第一辑八种南宋书棚本,首次以整体风貌面世,众安桥陈氏书籍铺乃唐诗流传进程中极为重要之一环,此次结集影印,世之爱唐诗者,必将得心仪书册而神往之。

第一辑8种24册共计39卷,为国家图书馆藏宋刻珍本之“书棚本”,分别为:《唐女郎鱼玄机诗》《周贺诗集》《朱庆馀诗集》《李丞相集》《甲乙集》《宾退录》《续幽怪录》《王建诗集》第一辑第二种《周贺诗集》共一册一卷,国家图书馆收藏此本为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现状为经折装。是周贺诗的单刻本,是现存最早、最佳之宋刻本,其收入诗比《唐僧弘秀集》所收周贺诗更全,极具版本价值。写刻精整,印刷精良,历经藏书家递藏,书叶钤有铁琴铜剑楼、古里瞿氏、汪士钟印,阆源真赏、徐建庵等收藏印,书后有何焯题跋。

《周贺诗集》

何焯手书跋语

周贺字南卿,东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削发为僧,法名清塞。他的诗深得唐敬宗宝历年间杭州刺使姚合的喜爱,令其还俗复姓,改名为贺,但后来仍然隐居名山,淡泊自终。

周贺诗集,最早见于北宋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周贺诗一卷”。此后,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清塞诗一卷”,云:

唐僧清塞,字南卿。诗格清雅,与贾岛、无可齐名。宝历中,姚合为杭,因携书投谒。合闻其《哭僧》诗云“冻湏亡夜剃,遗偈病中书”,大爱之,因加以冠巾,为周贺云。

《文献通考·经籍考》合晁、陈为一,并无增损。元脱脱等纂《宋史·艺文志》著录“周贺诗一卷”由此可知,《周贺诗集》在宋代有《周贺集》和《清塞诗》两个版本同时流布于世。至明高儒《百川书志》载“《清塞集》一卷”,明末以来,多以抄本传世,宋刻邈焉难踪,至清初始显于世,递经徐乾学、项景原、顾崧、何焯、汪士钟、瞿氏铁琴铜剑楼收藏,后入国家图书馆。

此南宋陈宅书籍铺刻本,半叶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一至四叶为双鱼尾,五至十七叶为单鱼尾。双鱼尾者,上鱼尾下镌“周贺诗”,下鱼尾下镌叶码;单鱼尾者,鱼尾上镌本版字数,鱼尾下镌“周贺诗”和叶码。框高十七点七厘米,宽十二点九厘米。正文部分有墨等。收录五言诗、七言诗共七十七首。卷末有牌记:“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印”一行。书末另纸有清何焯手书跋语,云封签“周贺诗”三字,为明王穉登墨迹,殊可宝贵。

双鱼尾

双鱼尾

单鱼尾

单鱼尾

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印

何焯手书跋语

书末牌记叶自版心中缝之后幅逸去,接纸并手绘栏格,描摹版心之半,上有何焯跋一则,云:

东海司寇所有宋椠唐人诗集五十余家,悉为扬州大贾项景原所得。此册经手人朱生,乞以分润。后归憩闲堂主人,予之表舅也。知予尝购之,因而辍赠。籖是王伯谷先生所题云。壬辰冬日何焯记于赉研斋。

案何焯,字润千,又字屺瞻,号无勇、茶仙等,门人称义门先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进士。《清史稿》有传,称其通经史百家之学。藏书数万卷,得宋、元旧椠,必手加雠校,粲然盈帙。学者称义门先生,传录其说为《义门读书记》。清康熙誉为:“是固读书种子也!”世人遂重之。考何焯此跋“壬辰”,即清康熙五十一年。此书钤有“徐健菴”“干学”“阆源真赏”“汪印士钟”“古里瞿氏”“铁琴铜剑楼”等印。故可知,此书于明代经王稚登加签,亦必在吴中一带流传。至清初由昆山徐干学传是楼收藏,售于扬州项景原,项氏与石涛有诗往来,后又由朱氏经手转归顾崧,顾氏与当时扬州著名藏书家季振宜有善。康熙末何焯得之于顾氏表舅,该书复从扬州再返苏州矣,此后盘桓于长洲汪士钟艺芸精舍、昆山瞿氏铁琴铜剑楼,姑苏一带藏书之盛且精,可于此书征之。

明 王穉登书《周贺诗》

延伸阅读:

一位中原诗人的“浙右心”——周贺的江南之行与江南记忆

文/孟国栋

周贺主要活跃于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与贾岛、姚合同时,为晚唐苦吟诗派的代表性诗人,卒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以后。周贺少时出家为僧,《唐摭言》记载,“(周贺)少从浮屠,法名清塞,遇姚合而反初”。但此后仍与僧人、寺院关系密切,晚年来往于少室、终南之间。事迹散见于《唐摭言》《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

周贺的诗歌在当时颇有影响,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与张籍、杨巨源、姚合等人同归入“清奇雅正主”李益名下,位列入室十人中的第二位。《唐摭言》中说他“诗格清雅,与贾长江、无可上人齐名”。明清时期的诗论家也对周贺的诗歌给予了较高评价,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三十二云:“贺诗清奥,有异气,有孤响。”翁方纲认为:“周贺五律颇有意味,在中末、晚初诸人五律之上,尚可颉颃温岐。”他的诗集也因此从宋代开始即陆续被刊刻。

周贺诗歌中的南方意象

周贺的诗之所以被视为清奇雅正,固然与他的僧人身份有关,也与他常年生活在清雅之地相联。作为一名出生在北方的诗人,周贺曾长期在南方生活和游历。《唐才子传》中说他“居庐岳为浮屠,客南徐亦久”。庐岳即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周贺诗中多次提及,如“浪匝湓城岳壁青,白头僧去扫禅扃”(《送忍禅师归庐岳》)、“雪通庐岳梦,树匝草堂深”(《旅怀》)。浔阳、湓城亦指九江,如“浔阳渡口月未上,渔火照江仍独眠”(《浔阳与孙郎中宴回》)、“来往湓城下,三年两度逢”(《如空上人移居大云寺》)。南徐即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乃浙西观察使治所,周贺曾长时间居住于此:“三年蒙见待,此夕是前程。”(《留别南徐故人》)北归以后周贺也屡屡回忆起南徐的生活:“南徐旧业几时到,门掩残阳积翠萝。”(《送郭秀才归金陵》)凡此,均可见他对浙西生活的依恋。从周贺现存的诗歌来看,他一生所历之处以南方居多,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各省份,尤其是湖湘和吴越。除了《唐才子传》中提到的庐岳(江州、湓城)和南徐(京口)以外,湖南、湘汉、西陵、南岳、岳阳(巴陵)、衡阳、长沙、洞庭湖、泷水、彭蠡、鄱溪、吴楚、越中、浙右、吴中、建邺(建康、秣陵、金陵)、宁海、杭州、剡中、苕溪、严陵等南方城市和山水也频频出现在周贺笔下,有的还出现了多次。周贺诗歌中提及的人物也以南方人居多,无论是庐山、岳阳一带的僧侣还是朱庆余、方干、康绍、张諲、石协律等吴越地区的友人,抑或与之并无交集的历史人物,如谢客(谢灵运)、皎然等。

“雪通庐岳梦 树匝草堂深”

“来往湓城下 三年两度逢”

“三年蒙见待 此夕是前程”

据笔者统计,周贺三分之二以上的诗歌中都出现了南方意象,这固然是由于绝大多数诗歌原本即作于南方,但不少写于北方的诗歌中,也时时流露出周贺对南方生活的向往和怀恋,如“惟看洞庭树,即是旧山春”(《暮冬长安旅舍》)、“遥忆新安旧,扁舟往复还”(《送张諲之睦州》)等。即便是送人游历之作,其目的地也多限于南方,如《送耿山人归湖南》《送僧还南岳》《送石协律归吴》《送表兄东南游》等,我们仅通过诗题就可以看出对方的行进方向。《送表兄东南游》则不仅在诗题中标明其表兄将有东南之行,诗中还进一步设想了其游历的具体线路:“雪溜悬衡岳,江云盖秣陵。”他本人由两湖进入吴越也大致如是,可见当时士人南游应该有着相对固定的行进路线。

“惟看洞庭树 即是旧山春”

南方意象频现的缘由

周贺的更多诗歌则是从内容上点明南游或对南方生活的向往与留恋。如“雪通庐岳梦”(《旅怀》)、“空有向南期”(《书实上人房》)、“空悬浙右心”(《城中秋作》)等等。作为一名洛阳人,周贺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向南之情和浙右之心?首先需要对“浙右”进行索解,在中国的地理方位名词中,古代以西为右,有“山右”“江右”“陇右”“河右”“海右”等名称,均指某山河江湖海等之西而言,“浙右”就是浙江西部,包括现在的湖北洞庭等,江西的庐山,浙江的衢州、杭州、湖州,江苏的苏州、常州、润州(镇江)等地区,也可以说是传统地理意义上的南方。周贺诗歌里为何会有“浙右”这一独特意象呢?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游历南方所见。

这是他长时间游历南方,特别是吴越浙一带的必然结果。周贺早年出家,寄居庐山多年,活动范围也以江西、湖南为中心。所以这一时期他的诗中多出现庐山、洞庭等意象,如“旧山余业在,杳隔洞庭波”(《秋思》),“孤舟寻几度,又识岳阳人”(《旅情》),“病起陵阳思翠微”、“庐岳临天好息机”(《秋晚归庐山留别道友》)等。其间周贺虽然曾多次外出,但时间都不长,因此诗歌中也时时见到他返回庐岳的记载,如《秋晚归庐山留别道友》等。

“旧山余业在 杳隔洞庭波”

大约五十岁以后,周贺离开庐山,开啓了他的吴越之行。大致路线是从庐山出发,一路东下进入江南道。彼时的江南道已经一分为三,分别由宣歙观察使、浙西观察使和浙东观察使管辖。周贺此时尚未还俗,所以多在寺院停留,途经安徽当涂、芜湖、婺源等地时,均有描写寺院生活的诗歌,如《宿甄山南溪昼公院》《宿隐静寺上人》《入隐静寺途中作》等。后经睦州(今浙江淳安)进入浙西,然后抵达杭州,以诗投刺杭州刺史姚合。据陶敏先生《姚合年谱》记载,姚合大和八年(834)冬出为杭州刺史,大和九年(835)清塞来谒见。周贺因诗受到姚合的欣赏,并在他的劝告下还俗,《郡斋读书志》记载:“姚合莅杭,因携书投谒,合闻其诵《哭僧诗》云‘冻须亡夜剃,遗偈病中书’,大爱之,因加以冠巾,为周贺云。”

从周贺的诗歌来看,他还曾到浙东一带游历,不仅到访过其好友朱庆余的家乡越州,还到过剡县、宁海等地,然后返回杭州北上,作《留辞杭州姚合郎中》与姚合辞别。后即经湖州、无锡等地抵达浙西观察使的治所润州(即南徐)。周贺在南徐停留的时间较长,前后共有三年之久。这期间,周贺不仅游览了南徐的不少名胜,如京口等地,还曾到周边游历,很多描写苏州、南京的诗歌当作于此时。

《留辞杭州姚合郎中》

第二  所结交多浙右人。

周贺诗歌中提及的友人以吴越一带的居多,主要有以下数人:

姚合(777-842),字大凝,吴兴人(今浙江湖州)。新出土《姚合墓志》记载:“惟姚氏由吴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讳善意。”陶敏《姚合年谱》云:“合早年曾居吴兴。吴兴郡即湖州,治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姚合一支则居吴兴”。他自己也说:“吾亦家吴者,无因到敝庐。”(《送喻凫校书归毗陵》)周贺大和九年与之初识于杭州,有《赠姚合郎中》《寄姚合郎中》等诗。次年离开杭州赴润州时有《留辞杭州姚合郎中》诗。开成五年(840)姚合任陕虢观察使期间,周贺曾前往拜访,有《上陕府姚中丞诗》。

朱庆余,名可久,字庆余,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与张籍、姚合、贾岛、周贺等人友善。《诗人主客图》亦将其列入“清奇雅正主”李益名下,位列及门八人之末。周贺曾与朱庆余多次会面,酬唱往还之作颇多,如《寄朱庆余》《送朱庆余》《赠朱庆余校书》等。

《送朱庆余》

徐凝,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活跃于唐宪宗元和年间,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徐凝早年曾游长安,与白居易、元稹、韩愈、张祜等著名诗人均有交往。后归隐乡里,潜心诗酒,以布衣终老。徐凝足迹遍布湖北鄂渚、江西庐山、河南洛阳以及江浙各地,期间当与周贺结识,周贺《同徐处士秋怀少室旧居》中的徐处士即徐凝。

《同徐处士秋怀少室旧居》

方干(?—约886),字雄飞,睦州新定(今浙江桐庐)人。幼有清才,见知于徐凝,授以诗律。后见赏于姚合,以女妻之。方干累举进士不第,隐于越州,以诗琴自娱,终身未仕,死后门人私谥“玄英先生”。唐昭宗光化三年(900),韦庄奏请追赐进士及第,并追赠其官。方干去世后不久,由其甥杨弇与弟子孙郃、门僧居远等编成《玄英先生集》,共十卷,收诗三百七十余首。方干与晚唐苦吟诗派的重要成员均有交往,有《滁上怀周贺》诗。周贺《送朱庆余》诗题一作《广陵道逢方干》。

李郢,字楚望,苏州吴人(今江苏苏州),初居余杭,以山水琴书自娱,疏于驰竞。唐宣宗大中十年(856)进士。咸通末年,官至侍御史。后归越,为从事。《唐才子传》卷八:“与清塞、贾岛最相善。时塞还俗,闻岛寻卒,郢重来钱塘,俱绝音响,感而赋诗曰:‘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还俗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独我重经苔藓房……’”

另外,周贺还有《赠皎然上人》诗(书棚本作《赠然上人》),皎然(约720-约803),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唐代著名诗僧,谢灵运十世孙。虽然从时间上来推断,周贺与皎然结识的可能性不大,但周贺早年为僧,皎然亦曾遍访名山,四处参学,二人行迹当有重叠之处,周贺诗中多次提到“昼公”,或亦指皎然。

《赠然上人》

周贺北归后的江南记忆

结束了三年的客居生活之后,周贺从南徐出发一路北上,返回长安,此后应该再未涉足庐山与江南。他晚年时常回忆起在南方生活与游历的情形,并将其形之于诗。周贺在庐山出家的时间较长,他也在一些诗歌中回忆起了庐山、鄱阳湖的生活,如《忆浔阳旧居兼感长孙郎中》,但更多的却是回忆吴越一带的经历。相较于庐山的出家生活,周贺在江浙地区游历的时间不可谓长,但为何给他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动乱,南方相对安定,江南更是成为了人们理想的避难场所,很多诗人都极力地宣传浙东之美。穆员《鲍防碑》云:“自中原多故,贤士大夫以三江五湖为家,登会稽者如鳞芥之集渊薮。”皇甫冉《送陆鸿渐赴越序》:“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进可以自荐求试,退可以闲居保和。”这既是周贺前往吴越一带游历的诱因,也是他北归以后时时忆起浙右的重要因素。

吴越地区既有佳山丽水,又是佛教的繁盛之地,对周贺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他游历过程中即频频跟别人约定别后定会重来,如“尚有重来约,知无省阁心”(《留辞杭州姚合郎中》)、“未断却来约,且伸临去情”(《留别南徐故人》)、“此行经岁近,唯约半年回”(《早春越中留故人》)、“野烟居舍在,曾约此重过”(《春日重到王依村居》)、“药资如有分,相约老吴中”(《送朱庆余》)。在客居南徐期间,周贺就开始了对浙东的思念:“别多还寂寞,不似剡中年。”(《京口赠崔固》)回到北方、再度南下的愿望不能实现以后,周贺即频频回忆起浙右的生活:“一别苕溪多少年”(《寄新头陀》)、“南徐旧业几时到”(《送郭秀才归金陵》)、“山松径与瀑泉通,巾舄行吟想越中”(《赠厉玄侍御》)、“遥忆新安旧,扁舟往复还”(《送张諲之睦州》),以至于发出了“里闾还受请,空有向南期”(《书实上人房》)、“东征随子去,俱隐薜萝间”(《送张諲之睦州》)的心声。他与之前结识的好友姚合、朱庆余等都再次在长安见面,周贺也因此写下了《秋日同朱庆余怀少室山旧隐》《上陕府姚中丞》等诗歌以践“尚有重来约”之诺,他们之间结下的友谊也从浙右延续到了长安。

“此行经岁近 唯约半年回”

《京口赠崔固》 《书实上人房》

周贺有着一颗强烈的“浙右心”,以至于后人常将他与吴越一带的人相提并论。《唐才子传》即将他与皎然、灵彻、贯休等浙江籍的诗僧目之为“东南产秀,共出一时”。陶元藻《全浙诗话》“吴越”亦列入周贺,并引《对床夜语》云:“唐僧诗除皎然、灵彻三两辈外,余者卒皆衰败不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今择其稍胜者数联于后。”其一便是清塞。在璨若星河的唐代诗坛,周贺实在称不上耀眼,他的诗歌能够流传到今天,书棚本居厥功至伟。以营利为主要目的陈宅书籍铺能够对其诗集施以青眼,应当与其中的浙右书写有一定的关联。

(本文据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