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谁在玩转城市虚实空间?
原创 陈雁冰 城市活化研究院
无论是从一份城市老地图到最新手机实景导航,还是从一张照片到一次VR游戏体验,都可以将其视为城市虚拟空间,是我们对城市空间的虚拟体验。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公开信息正成为属于城市虚实空间玩家的最佳解读。
陈雁冰|述
城市虚实空间的探索者
基于关键词“虚拟”、“数字化”和“城市空间”的搜索结果来看,无可争议地,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必然是艺术家。在网民眼中,艺术家是城市虚实空间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Annibale Siconolfi(安妮贝尔·西科诺尔菲),意大利建筑师兼3D艺术家,擅⻓从科幻电影、当代建筑和⾳乐绘画中汲取灵感,凭借超凡想象,通过3D建模创作出了无数虚拟世界中的壮观城市景观,极富视觉震撼力,尤其是赛博朋克等风格打造出各种反乌托邦的未来城市世界,让人迷失其中。
其作品背后映射出现实全球性问题例如气候变暖、⼈⼝过剩、环境污染等主题,充满了深度思考的意味。逼真细腻的表达,使观者身临其境,共赴未来主义的感官之旅。
Habitat 2.0,Annibale Siconolfi
图片源于网络
Civilization 3.0,Annibale Siconolfi
图片源于网络
Ancient Future
图片源于网络
来自阿根廷的艺术家Andrés Reisinger(安德烈斯·雷辛格),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数字艺术家之一,他在当代文化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重新定义了数字世界与现实的关系。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在拍卖场上取得了亮眼成绩,本人更是被被评为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作品——Hortensia扶手椅,曲线和标志性面料的灵感来自霍滕西亚花,标志性花瓣是由激光切割而成。物理与数字世界的界线越趋模糊,创新性地复制了自然之美,坐下来,感受到舒适、平静,观者能感受到彷佛正身坐于盛开的花朵中,被细软柔和的花瓣包裹着。
最初该设计完全存在于虚拟世界中。但就在2021年,一家荷兰公司宣布将其量产,这也意味着,来自数字世界的原生设计,第一次在现实世界实现量产,这款粉红色云状、且由将近三万瓣儿绣球花风格的花瓣所组成的扶手椅最终成为了一款实用的家具。
Reisinger并未将数字世界当作当代现实的替代品,而是将其视为组成部分。他善于在实践中寻找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微妙联系,营造美与梦幻。
Hortensia, Andrés Reisinger
图片源于网络
艺术家Paul Milinski(保罗·米林斯基),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数字艺术家,为众多奢侈品牌设计过视觉宣传,也为不少家具品牌打造过数字展陈。
他擅长以3D渲染技术来营造空旷治愈的自然景观,构建极简主义的超现实空间,为观者带来片刻避世,并善于在作品设计中体现虚拟空间中创造乌托邦。在他的作品中,现代建筑与郁郁葱葱的植物和岩石地形融为一体,从而营造出平衡轻松的环境。
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世间万物,因此所打造的数字自然既具有现实世界的自然元素,又拥有数字世界特有的超现实魅力。
Paul Milinski 的数字艺术作品
图片源于网络
瑞典数字艺术家、概念设计师Stuart Lippincott擅长运用光影、空间对比,用高明度和纯度的色彩来表达超前意识和现代感,其作品兼具科幻、宗教、未来、光影等元素,充满了极强的空间感和神秘的氛围,以超现实的方式展示极强的空间感与神秘的形式感,让人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也传递了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自然、宇宙、未来、机械的尊重与敬畏。
他的作品产量极大,原因在于他运用数字技术,几乎每天都会创作出一幅异世界渲染画。
Stuart Lippincott 的数字艺术作品
图片源于网络
Maxim Zhestkov(马克西姆·热斯科夫),一位来自莫斯科的艺术家和运动设计师,擅长用数字技术生成粒子并结合动态,打造粒子生物体,将生物行为模式与数字生命体的相似之处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作品精妙之处在于利用算法驱动的CG影像作品来呈现粒子在虚拟空间中演化的“卷”,类似地探讨了“真实”和“数字”之间的关系。
Maxim Zhestkov 的数字艺术作品
他称自己的作品为“人工有机体” (Artificial Organisms),并等待观众来定义它们是什么。(图片源于网络)
Simon Weckert,作为一位德国行为艺术家,曾经在柏林谷歌公司门口拉了一辆小车,里面放了99部打开了定位的手机,神奇之处在于就是他拉着小车缓慢行走的时候,他所过之处在谷歌地图上被标记为红色拥堵,虽然路上空无一人。
他的研究重点在于数字世界包括代码和电子相关的所有内容在当前社会的反思,对技术的审视和当下社会问题的讨论,希望揭示人们过度迷信数据会带来的弊端。
99部手机造成谷歌地图拥堵
图片源于网络
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八零后先锋艺术家黄河山凭借专业学术背景与浓厚兴趣热爱,在研究实践中对中国城市的生活设计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理解,他从中国市井的浮光掠影中提取美学元素,陆续创作出的作品立体化、艺术化地打造写实又浪漫的塑料朋克都市,展现出新市井城中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在NFT艺术圈中颇有影响力。
以中国城中村为原型的塑料朋克世界“秃力城”沉淀市井之间的人间烟火,让焦虑的⼈在这座城魔幻⼜⾃洽的体系中得到⽚刻放松,是⽤特别的⽅式记录下来的⼀个特定时代⾥普通中国⼈的⽣活⽅式,黄河山正是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感投射出当下社会普通人生活的艰辛,并希望通过构筑虚拟世界来消解人们现实中的困境,从此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本土化、接地气的另一面。
秃力富&秃力城系列,黄河山
图片源于网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是徐冰于浦东美术馆展出的带给观众的独特体验。作为一件史无前例的装置奇观,它并非只是简单地被“放置于”展览空间当中,而是完美运用了美术馆中央展厅的绝佳空间特性,在挑高超过30米的展厅内部形成一个从高处垂向地面的巨型文字漩涡。受引力影响,文字被拉伸变形,并经展厅底部巨大镜面反射,凸显出作品与空间相互“穿透”的纵深感。
然而,在不同层高和视角下,观众能且仅能阅读局部信息,无论身处哪个观赏点都无法一览作品的全貌,因此,观众在行走中阅读,同时又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探寻理想视角,《引力剧场》呈现了“人生没有选择,艺术也是”。
引力剧场,徐冰
图片源于网络
如同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上述的这些先锋艺术家的作品突破了城市虚实空间的新边界,并呈现出了探索、启示、警告、荒诞、算法、想象力、冲突、链接与体验。
除了这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家,现在虚拟的数字艺术家也炙手可热,例如Mono,拥有令人佩服的艺术触觉,能够将新技术和诗意完美融合,从而设计出广受欢迎的时装和艺术作品,并获得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追随者的赞赏。
数字艺术家Mono
图片源于网络
城市虚实空间的实践者
如果说艺术家是城市虚实空间的先行者,那么在城市虚实空间中真正去实操落地的实践者通常由一些建筑师、品牌以及商场所组成。
LV和太古里的合作颇具新意,巧妙地将商业空间的艺术、文化和体验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交错的虚实空间。
左上:Panda, 2022.9
左下:PaperPlane, 2022.6
图片源于网络
百事可乐虽不是最早入局元宇宙的,但却是将虚拟空间、虚拟偶像、数字藏品进行整合营销的开拓者。
与其他虚拟IP不同,百事打造的虚拟偶像是以百事可乐、百事可乐无糖、7喜、美年达这四款经典热销的产品为原型设计,让其自诞生之初就有了庞大的粉丝基础。其跨越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鸿沟延伸放大年轻人的创造力,与时代频率形成共振,鼓励突破空间限制去创造未来。
百事家族虚拟偶像TEAM PEPSI
图片源于网络
集明星KOL、时尚偶像与CG艺术的三重属性于一身的“百变女神”AYAYI如今穿梭于虚拟和现实世界,成为《数字花园俱乐部》沉浸式数字艺术展的策展人,把数字花园带进现实世界,解锁了属于数字艺术的元宇宙。
数字花园俱乐部,上海TX淮海
图片源于网络
对于城市虚实空间的探索,通常来源于品牌、商场甚至是游乐园的实践。
城市虚实空间的体验者
作为城市虚实空间的体验者,城市居民也有自己的独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App用户规模亿级玩家
2022半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实力价值榜
图源:Quest Mobile
App用户的统计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虚实融合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以上海为例,基于对大众点评的搜索结果的总结不难发现,搜索例如“VR”“虚拟现实”等关键词,可以看到虚拟技术已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沉浸式商场包括互动游戏、布展、拍照、打卡等新科技给观众带来沉浸体验,已成为商场吸引客流的标配手段。同时以沉浸、交互、虚拟和多媒体为主要卖点的的虚实交错的现代展览方式也已趋向主流。
就品牌而言,涉及虚拟人的尝试也不在少数:成果颇为亮眼,赋予大众新鲜体验。不过相对而言,对数字孪生的尝试,即使是一些先行品牌,仍旧停留在概念阶段。同样地,智慧超市亦远未引起关注。
对于融合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技术而言,VR已占领互动沉浸游戏的主流;AR仍在蹒跚起步阶段,而MR和XR仍未完全走入大众视野。
城市虚拟空间意味着多重变量的交相进化与演化。元宇宙可以看作是多重因素组合在一起生成的全新的一种体验、一种空间或是一种感受,并且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并依赖新元素的成熟、新技术的不断加入。
图片源于网络
人类第一座城市(Uruk 4000–3200 BC)至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而到2100年,预计有70%的人居住在城市中。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多重动力中,技术一直是一条核心主线,对于虚实相生的城市新空间而言,底层IT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功不可没。
对于身在虚实空间的大众而言,以下问题逐渐走入视野:
在中小城市和超大城市之间,虚实空间会拉大还是缩小这两级的差异?城市会更“平”还是更“不平”?互联网及元宇宙的“去中心化”与城市治理的“中心化”的矛盾会如何解决?是否会形成几种不同的主流运行治理模式?
90后、00后已成为城市虚实空间的主流消费人群,代际差异又增加了新维度:从互联网原住民到元宇宙原住民、虚拟城市原住民,这是否意味着是对全社会的一个新挑战?
虚实相生,动静互融;虚拟化,数字化已经渗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艺术家是城市虚实空间的探索者和预言家;品牌与商业机构,是城市虚实空间进化的积极推动者;他们大胆拥抱新技术,新趋势;带来了虚拟人、沉浸式体验、数字技术、展览与游戏、元宇宙的搭建,是城市虚实空间进化的积极推动者;而城市居民,在尝试、改造、摒弃、适应一个个新涌现出的城市虚实新热点。全社会组成一个新生态,共建一个虚实相间的新城市。
*本文根据城市活化研究院首席数据官陈雁冰在“后疫情城市活化观察”系列沙龙之《后疫情:城市更新进入元宇宙时代?》线上论坛的演讲整理而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