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三角议事厅|数字时代下,如何发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为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各地在城市更新、社区建设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考虑了文化与旅游空间的预留,一批既能推动老区改造,又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纷纷涌现。
这些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广泛分布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以及各个新旧街区中,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各类服务于一体,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创园区”以及“图书馆或文化馆”等各类形式存在。
长三角各地作为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上也走在前列。
上海市提出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打造公共文化运动新空间和开放共享的生态文化空间。浙江省着力打造“场景混合”、“跨界融合”的公共文化新空间,以及“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上海田子坊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如今,散布在黄浦江、苏州河两岸的大量工业文明遗存纷纷变身为公共文化空间。世博滨江美术馆博物馆群、苏州河畔M50创意园区、原浦东老白渡煤仓改造而成的艺仓美术馆、旧弄堂基础上形成的田子坊,现在都已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地标。温州首创的“城市书房”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的陶仓艺术中心,南京市秦淮区的“砖集馆”,安徽省合肥市的“合柴1972 文创园”等等都不仅保留了当地文化建筑遗产,更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对文化空间的变革性影响逐渐增强。如何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发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特别在基础设施水平高,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长三角地区,如何因地制宜打造可以形成地域名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已有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性和品质性?
我们从理论角度尝试解读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公共文化空间关键维度,公共文化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构建与交互机制,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过程,以及效率评价体系,以期为数字经济浪潮下长三角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思路抛砖引玉。
五个关键要素的互动机制
数字经济驱动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包括技术空间、智力空间、产业空间、经济空间、创意空间五个关键维度。
在这五个维度上,资本劳动要素、技术要素、智力要素、组织要素以及文化创意要素五类要素互动影响。
其中,以创意和科技为特点的技术要素、以及以创意人才为代表的智力要素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核心价值体现。
在此基础上,技术、创意人才和组织管理三要素良性互动基础上形成知识的集聚,实现文化创意要素源源不断的创新和投入,并最终形成具有文化效应与经济效应双溢出的集聚空间,并形成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图1)。
图1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关键要素互动机制图 作者自制
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机制
数字信息技术全面渗透的浪潮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应注重实体空间的建设,还应注重虚拟空间上的优化集聚,以及实体与虚拟空间之间的互动合作。
实体空间是指依托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展示以及消费流通实体交易空间。虚拟空间是指以文化大数据信息共享、数字交易以及人才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信息网络虚拟空间。
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链接基础是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以及云计算等现代数字技术。支持和保障虚拟与实体空间信息交换的有第三方金融支付平台、监管平台及评估中介等,其主要作用是保障线上线下信息畅通安全、交易公平规范(图2)。
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实体空间界限相对明确,但在当前城市用地的压力下,有逐渐压缩或外迁的趋势。而虚拟空间没有界限要求,并且线上平台资源具有共享性和无限延展潜力。因此,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实体空间之间共享虚拟空间,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流互通,为其突破实体空间限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图2 虚拟与实体空间集聚互动机制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过程
结合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空间塑造机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过程至少包括空间形成、投资管理、收益分配以及筛选退出四个环节,以形成完整闭环型塑造过程。
在空间形成阶段,一般有自然集聚、政府规划或混合三种不同形成原因及发展路径;
在投资管理阶段,应分别考虑虚拟和实体空间的不同投入要素和管理形式对空间效率和产出的影响虚拟空间管理过程中将通过云社区、云存储等技术的应用,以较低的成本和便利的使用方法,进行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文化交流虚拟社区、创意人才数据库以及技术创新共享平台的管理建设;实体空间管理过程中将重视线下实体产品生产、消费、流通和展示,以及政府、金融、信息等中介机构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服务;
在收益分配阶段,应着重区分空间是否获得收益,如获得或部分获得收益,研究其收益类型(符号型,如文化氛围和品牌效应收益;资本型,如地租、工资、利润等收益)及其比例,如未获得或部分未获得,将采取何种退出方式;
在筛选退出阶段,结合收益分配区别不同退出方式(清算退出或转型在建等),并再次重新回到空间形成阶段考察其改造再建适用形式(图3)。
图3.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塑造过程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效率评价
针对当前文化创意空间已出现的“有量无质”、“同质化”、“地产化”等问题,从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三方面进行效应的反思并进行公共文化空间效率测评,以突变级数法建立文化创意空间效率测评系统(图4)。
第一,空间的经济效率是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造的经济价值以及其对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带动与辐射效应。主要从宏观及微观经济效应两方面进行考察。微观经济效应包括企业价值水平及其所在市场活力;宏观经济效应包括其对区域经济产出的辐射效应、对区域消费水平的带动程度以及对关联产业的影响力。
第二,空间的文化效率是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对文化多样性发展、文化保护与渗透以及文化层次提升的影响力。主要将从文化氛围、文化消费水平等方面进行考量。对文化氛围的影响包含:对文化活动频率、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文化设施保护与使用程度等的提升;对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包括对社区及家庭文化消费的提升。
第三,空间社会效率是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对社会结构的变革影响与社会发展层次的带动作用。主要将从社会人才结构、开放与多样性程度、区域知名度与品牌效应和城市空间改造与保护等角度进行考察。
图4.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效率评价递级突变模型
(本文作者谭娜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朱妮娜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