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留学:嬗变与开新 | CCG研究

2023-03-22 11: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纵观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留学之路,可以认为中国的留学史是一部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这种奋斗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表达,它推动了一种不断再创造的历程,改变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留学史贯穿并体现了中国人对国家与个人、社会与大众、器物与制度、政府与市场、中国与全球等多层面关系的理解、思考与重新定位,如表 1—6 所示。

表 1—6. 一个半世纪以来主要历史阶段中国留学的特点演变

 

一 奋斗始终是留学主线

自容闳起,一百多年的中国留学史上,无数中国人选择了离开熟悉的故土,怀揣梦想奔赴异国他乡,书写了一部不折不扣的奋斗史。这种奋斗既与个人的理想和追求相关,又同国家、民族的发展及命运紧密相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留学生们的奋斗历程往往会受到时代发展的深刻影响,展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留学生们展现出的是一种救亡图存式的奋斗,这一时期的奋斗完全是发自肺腑的实现国家和民族的自立自强,所谓“保国保种”,个人利益被抛到脑后。奋斗的方式是通过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从而缩小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思考并探索中国未来的出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近三十年时间里,留学生的奋斗主要是一种报效祖国式的奋斗,这一时期留学生的奋斗往往带有强烈的使命感,是为了建设新中国,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改革开放后直到 20 世纪末,这个时期的留学生展现出的是一种求发展的奋斗。改革开放伊始,经历层层选拔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经”,使中国重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随着 20 世纪 80年代中期自费留学的发展,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多数是被国外发达的物质条件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所吸引,将留学视为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途径。他们把单纯求新知的传统观念与求发展结合起来,不仅把留学当成知识储备途径,更将其作为寻求新的个人发展机会的重要方式之一,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优化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

21世纪以来,留学生的奋斗目标更加个人化,是一种“自我梦想实现”的奋斗。这一阶段的留学生们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更加强烈,他们选择留学不仅是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且也将留学视作丰富自己人生阅历、获得更多发展途径的手段。无论是留学国家还是专业方向上的选择,留学生更倾向于从自身的兴趣和未来规划的角度出发,留学更加符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可以说,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国际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如今的中国人面对的留学机会也愈加丰富,出国留学同其他学习方式一样,都是一种实现自身梦想的途径。

二 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变迁

中国百余年来的留学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和“个人”二者之间关系的变迁。在不同时期,国家的综合发展状况会深刻影响到留学生的选择及前途,而每一代归国的留学生又往往会成为推动当时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社会的变革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下一代的留学生。这样,“国家”“社会”“留学生”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相互影响的作用链。

近代中国早期,中国国际地位较低,中外的巨大反差激发了留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报国热情,他们多从强国救国的目的出发,学成后多选择回归报效祖国,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派出的近两万名留学人员几乎全部回国。而在改革开放年代,随着留学政策的逐步放宽,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费留学的规模迅速扩大。对于“80 后”和“90 后”留学生而言,留学的目的从单一的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扩展到追求个人发展、开阔眼界和崇尚个性自由等更加个人化、多元化的目标。当代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多以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主要体现在留学带来的影响上。一方面,留学生回国后,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国内并实践于各行各业,促进了中国在科技上的进步和在社会的多元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因为种种原因留在国外的学生,他们往往能够成为熟悉东西方文化的国际性人才,有利于加强我国与海外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特别是在目前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输出的国际化人才对扩大国际合作有着重要作用。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不断演进并形成相生相长的态势。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中,每个阶段的留学生都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着积极作用,同时,国家的发展也给予个人更大的成长空间。

 

三 从“精英”到“大众”

对于留学生本人而言,留学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决定。留学并不仅仅与个人有关,也与家庭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留学发展历程中,留学群体不断发生着变化,总体而言,留学群体正朝着由精英向大众的方向进行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更加正向和积极的变化,它不仅使留学影响到更多的人,而且使留学的价值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具体来说,留学群体经历了七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社会底层家庭为主体(1872—1894 年)。留学初期,清朝的贵族和官僚家庭不愿将自己的子女送到遥远的“蛮夷之地”,但是又不得不选派人员学习先进技术来维持清朝政府的统治,于是就选择了便于管理的社会底层家庭的幼童,让他们开始“生死未卜”的留学生涯。因此,1872年到1894年间,清朝政府向欧美各国派出的留学生主要是幼童,而且基本都是来自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

第二阶段:士绅家庭为主体(1895—1910 年)。甲午战争后,深受打击的国人掀起了留日高潮,1895 年之后留学日本的人数从几千人增长到几万人,大部分人都是自发赴日学习。当时的留日热潮中,大多数中国学生主要来自于士绅阶层。

第三阶段:社会中上层为主体(1910—1949 年)。1910 年之后,清朝利用美国的“庚子赔款”培养了一批留美学生,这批人虽出身各异,但多数来自当时新建的清华学堂,在出国前已受过严格教育,到美国后又纷纷进入顶级高校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多数人在回国之后便成了民国时期各行业的大家和社会精英。民国之后,政府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选拔制度,公派的留学人员往往都来自于社会的中上层,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留学是“精英”的代名词。

第四阶段:革命者为主体(1921—1933 年)。20世纪20年代的留学教育在整个民国时期的留学史中有着特殊意义。1918年后的勤工俭学留法热潮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开始投身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之中,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使得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加入探索救国出路的行列。1923年到 1924年间,在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的协助下,中共先后派遣了三批学员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国共第一次合作后,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需要大批的革命人才,于是,国共双方又分别选拔了部分革命青年前往苏联留学,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33年左右。由于这一时期的留学带有强烈的政党和政治色彩,留学目的也以培养革命干部为主,因此当时的留学主体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革命者,特别是在中共派出的留学生当中,很多人日后都成为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杰出领导人物。

第五阶段:向工人和农民阶层靠拢(1949—1978 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留学以公派留苏为主,在严格的政治条件要求下,以往由社会上层垄断的留学教育被打破,留学人员的家庭背景向着以工人和农民为主的无产阶级靠拢。据相关数据记载,为执行各项苏、欧援建计划,在“一五”期间,我国由工业部门独立送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管理人员在内共有7800 人。他们前往苏联、东欧的工厂和矿山工业地区对口学习工艺技术或管理。国家在留学人员的考核和选拨上有着极为严格的条件,留学名额也十分有限,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公派留学生仍是社会的“凤毛麟角”。

第六阶段:新富阶层为主体(1978—2000 年)。改革开放后至 20 世纪末,虽然留学生的身份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但在 80 年代到 90 年代,能够承担自费出国的群体仍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富阶层。

第七阶段: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为主体(2000 年至今)。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出国留学变得不再遥不可及,留学生的阶层分布更加多元,总体向大众化转变。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在当前阶段,留学的大众化并不代表留学已经普及到每一个家庭,该比例还没有达到较高程度,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留学权利的大众化,即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出国留学的权利。目前在留学依旧有一定经济门槛的条件下,虽然留学群体还是向中产阶层及处于优势的工薪阶层倾斜,但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留学的主体将逐渐转变为普通公众。

四 从单一到多元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中国留学生对留学的主要追求也发生着变化,总体上经历了从单纯追求先进技术和制度,再到追求技术、制度、文化、生活品质多元融合的过程。

清末民国时期,留学主要是学习发达国家的器物和制度。当时留学生认为科学可以直接影响生产力提升,实现国力强盛、国民富足,“仓廪实而知礼节”,进而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实现“救国”的目的。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内部的改革派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导中国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更是积极学习西学,并付诸实践,创办新式学堂和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维新派和革命派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留学生以民主和科学作为旗帜,学习西方民主思想。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其组织法中更是做出规定:“以后选派国外留学生,应注重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等,以应国内建设的需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留学主要是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这一时期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大批留学生被派遣到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工业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改革开放列为国策。为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科技、经营管理经验及其他有益的文化,向世界开放,加速培养人才成为第一要务,一个中国留学的全新时代从此开启。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留学生所追求的不再局限于技术或物质,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当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的发展经验,依旧是吸引留学生的主要动力。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对商业管理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的需求,这也使得管理学和商科很快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热门专业。收入的增加、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留学生在精神层面有着更多的追求。他们对于东西方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文化具有直接接触,并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们对东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比较、融合与吸收,推动了自身的视野更趋国际化,心胸更开阔,适应能力更强,也更具包容性。

五 从“单向”到“双向”

从国际人才交流的向度来看,留学大致可以分为单向流动和双向流动。中国的留学活动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都是一种单向流动,直到最近二十多年,才成为一种双向流动。中国留学向度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形象的上升。

从清末到20世纪末,留学主要是一种单向流动。这一时期,中国主要是单方面的向外输出留学生,输出的方向主要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密切关联的。1841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处于任人宰割的弱国地位。民国时期的中国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状态,国家动荡不安,国际地位根本无从谈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通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为反法西斯力量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际地位随之有所提高,但中国的弱国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留学教育出现了停滞。改革开放后,中国鼓励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同时,也积极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但其人数非常少。可以说,从中国留学历史的开端到20世纪末,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留学始终处于“单向”流动状态。

21世纪以来,留学开始成为一种双向流动。自从1950年我国接收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开始,陆续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来中国留学。这一阶段,中国的留学就带有一定的双向留学的迹象,只是由于来华的留学生数量较少,因此双向留学并不明显。这一时期之所以出现双向留学的迹象,与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有关。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开始变得举足轻重,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双向留学就自然地发生了。中国留学双向流动的高潮出现在21世纪以后,据统计,2000年来华留学,国际学生总人数为5.22万人,至2018年时,已达49.22万人。中国也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六 “政府作为”到“市场行为”之路

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国际人才交流,留学始终是与政府作为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发起、组织、管理和获益,这是初期留学的基本模式。随着国际合作、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留学逐渐减弱了与政府的关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市场行为。中国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完整地阐述了这种变化。

清末民国至改革开放之前,留学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公费留学。中国的留学始于清政府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落后,这种认识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是当时只有部分开明的官僚认识到这一点,普通老百姓并不如此认为,而且将国外的一切视为洪水猛兽。这就注定了当时中国的留学事业是以政府为主导。这期间虽有个别时期,比如甲午战争以后,出现了个人留学的现象,但留学的主体依然是政府主导的公费留学。公费留学除了便于管理之外,国家获利较大也是各个时期中央政府主导留学的主要原因。国家的这种收益更多反映在国家基础建设、科技及经济发展等“刚性需求”上,例如,清末,清政府通过公费留学开始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民国时期的国家科技体系、政治体系的建立无不依赖留学归国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同样是通过公费留学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储备。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的经济主体及社会结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留学经济为代表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海外留学生教育,除了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能为留学生接收国带来政治、外交、科技、经贸等多方面的利益。正是由此,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发展留学产业。

20世纪80年代,随着留学服务机构的萌生,中国的留学产业化发展开始起步,但其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留学服务市场长期处于混乱无序状态。2000年前后,教育部开始规范留学服务市场,留学产业慢慢步入正轨。国内的留学中介机构逐步成熟,由最早的中介机构全权办理,到出现了以咨询为主,鼓励学生“DIY”的留学咨询服务机构,再到目前“DIY”留学渐渐占据了大部分自费留学的市场。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 +”开始走进留学行业。互联网留学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与传统中介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成本更低、收费更便宜,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申请过程,可以满足很多年轻人的需求。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留学平台与传统留学中介将处于一种共存状态。

回溯百年留学史,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一代代中国留学生前赴后继,他们或开启蒙,或倡自强,或言维新,或主革命,企望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革新以强国、文明开化以健民。他们胸怀民主救亡、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既开风气亦为前驱,虽步履维艰而争先弘毅。他们中既出现了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军事家、卓越的科学家,也出现了学贯中西的大师、优秀的外交家和爱国的商界巨子。他们从思想、政治、科技、实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革故鼎新,深刻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的近现代化发展进程。

选自《海归中国》,王辉耀、苗绿著,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