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工人日报社评:期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早日门可罗雀

林琳/工人日报
2023-03-22 07:16
舆论场 >
字号

南方+ 图

据近日媒体报道,最近,广东深圳的“办不成事”窗口,在不少深圳人的朋友圈刷屏了。今年2月1日起,深圳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相继开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该窗口主要解决三类问题:特事特办,比如企业或市民遇到需要加急的事项,需要加快进度办理的;政策咨询,对于有些复杂的事项,企业和市民把握不准,需要咨询办理的事项;需要窗口去协调推动各个部门协同办理的事项。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说白了,就是一个专接“烫手山芋”、专解“疑难杂症”的地方,“简单题”“普通病”、常规流程能解决的事不归这里管。

现实中,无论企业还是市民,都难免要跟政务部门打交道,比如,企业注册、变更登记、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等,市民房产过户、遗产继承、婚姻登记、开具相关证明等。这当中,大多数问题是可以在提供相关材料、具备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及时、顺利办理的,并且这个过程在逐渐提速。近年来,各地不断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群众“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零等待”“不见面”就能办成的事越来越多。但应该正视的是,有些事情因为历史原因、情况复杂、政策变化或跨地区、跨部门等,办起来确实存在难点、堵点,无法一次性解决甚至可能陷入“死循环”。这也是“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设立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近年来,已有若干省份和城市在相应政务部门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大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收获了百姓信任。一方面,“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帮助个人、企业解决了一桩桩具体的急难愁盼;另一方面,“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促进了一些共性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比如,2022年,安徽岳西县公安局梳理群众在“办不成事”窗口反映的高频事项时发现,因历史遗留原因,一些群众档案中的姓名与身份证上的不一致,进而在人社部门办理社保业务时受阻,群众须到户籍地派出所办理“曾用名”事项后,才能拿着新户口簿到人社部门办理业务。随后,县公安局与县人社部门对接并联合出台相关协查反馈工作机制,群众在县政务服务中心的公安窗口办理完“曾用名”证明事项,即可在人社窗口办理社保业务,解决了群众在不同部门来回跑的问题。

不难看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仅在努力办成事,而且在分析、研判哪类事容易办不成、办不成的原因是什么,着力从根源上消除障碍,使其成为今后按流程就能办的事。这种从“办成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推进,这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这种行政流程的完善和再造,体现了相关地方和职能部门的担当作为与为民情怀,也促进着行政效能和治理水平的提升。从这个角度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正在通过努力作为,让“最多跑一次”的业务名单逐渐扩容、加长。

某种角度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观察地方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一个窗口——设立初期,这里可能人流较多,因为前期积压的难题待解,而运行一定时间后,这里的人气应该会逐渐走低。事实上,时下,一些“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期待能有更多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渐渐“门可罗雀”,期待各地的社会治理效能迈上更高台阶,期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应该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正在发生的事情,正是对上述要求的生动诠释。

    责任编辑:伍智超
    图片编辑:张同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