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文榆林丨榆林首次发现:拂去石窟真身泥塑的历史尘埃
石窟寺是开凿在河畔山崖间的佛教洞窟及其附属建筑,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它集造像、壁画、建筑于一体,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凝聚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体现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现着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反映中华文化特征、中外文明交流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文化遗存。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43/822/837.jpg)
红石峡石窟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鄂尔多斯,南接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地域广阔,沟壑纵横,交通多有不便,石窟分布分散,据调查确定石窟350处,窟龛800余个。历史时期,榆林地处边疆地区,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石窟相关记述较少。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榆林石窟长期以来不为学界认知和关注。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43/822/839.jpg)
神木罗汉岩石窟里的叫迦楼罗
近年来,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石窟的调查中发现,肉身泥塑在榆林的石窟中多有碑刻记载,其中米脂万佛洞的坐化娘娘泥塑和清涧悬空寺朱氏坐化泥塑的记载尤为突出,使榆林的石窟又增添了神秘的魅力。为了一探究竟,通过笔者走访、专业机构x光扫描等方式使得一记载得到了多方印证。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43/822/843.jpg)
万佛洞远景
米脂石窟万佛洞,位于黄河最大支流无定河边悬崖峭壁之上,城北6公里处,这里怪石突兀,草木扶琉,洞穴遍布,气势巍峨,古朴恢弘。据佛教文献记载,该石窟是慧达大师于东晋晋安帝义熙五年至义熙十年(409——414)间,在家乡宣教时期开凿的。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考古调查,万佛洞石窟周边在唐代前就有造像开凿和佛教活动,后经元明等朝代依据最初的设计风格,数次扩建,该石窟建筑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准模式。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43/822/844.jpg)
万佛洞11号窟全景
该石窟群气势雄浑,规模庞大,远近闻名,特殊年代因村民取石等诸多因素遭到不小的破坏,现遗存石窟11窟。和石窟一同遗存的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万历年间,塞外有牧姑孙氏二姐妹,因暴风雪将羊吹散,二人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追赶羊群。数日后,遇到一位白须长者,得知情由后,萌发侧隐之心,随即教会她们举步如云之术寻得羊群。传说石沟镇的卧羊寺就是她们和找到的羊群的休憩之所,所以称做卧羊寺。姐妹俩沿着石沟河顺流而下,到了孟岔囗,她俩觉得有仙家点化,此生与佛道有缘,妹妹另觅他处,姐姐来到万佛洞,正遇庙宇扩建修缮,就一面诵经參佛,虔诚修炼,一面为工匠做饭。闲暇时还为周围的群众治病、接生。不论穷富,不分昼夜,随请随到,很多难产妇女在她的帮助下起死回生,美名传遍四方。孙氏一边做善事一边潜心修炼,终坐化在寺院南端。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她的遗体塑成神像,供奉香火。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43/822/848.jpg)
2号龛孙氏娘娘坐化像
后被人为破坏,当时的一名虔诚信徒感念坐化娘娘多年对一方百姓的护佑,把真身骨头保存起来,后期在寺庙协会的主持下,特意邀请骨科医生为其摆好骨骼,以慈祥老太太面容为依据,重塑金身,展示世人。
通过走访,寺庙的会长讲述了很多传奇故事,当然这些故事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神仙生活的眷恋。人们朴素的信仰,向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让人感动。自古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用一颗朴素的心,追求极致的心理素养,生活的苦焦最终打破思想的桎梏,在石窟的肉身泥塑中得到这一生的升华。
清涧悬空寺,位于清涧县高石峁村西南1公里的草墕西壁半山腰的一处块洞天福地,石山石寺石窟。其中石窟共有2窟,为天然洞窟。洞前凸出天然窟檐,窟前有一不大的小院,小院两侧有石砌泥裹偏殿,石砌围墙,石砌泥裹山门。整个是石头山中石头洞,石头洞中立石佛。远看山很大,山门不大,但山却因有仙而名。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43/822/850.jpg)
悬空寺远景
清涧悬空寺是有完整碑文记载的。在重修悬空寺碑记中载道:“窃闻名山之中必有洞府,清邑东八十里许,一山绵远二十里殆不啻名山,然其中国产二洞塑释迦诸佛,名万佛洞。西洞塑三教圣人称三教洞,朱氏坐化者六人,悉塑于西洞右毘卢佛祀于西南洞外,左有关帝庙右有长者庙右旁禅房,故址绝巅钟楼高山,此则悬空寺之大观也。考其碑记,金至元二十一年创补修,大定之年越前,明正统景泰年间张俊、张伟、王万、李文智、官僧庆如等相率而重修,惜乎珥笔之下不留创修者之姓氏,也不记左右之本源也。以朱氏坐化之事推之,创此寺者当归朱氏,详明代补葺之人,碑记张俊自叹等语,创此寺者又疑张氏,而左右二庙补葺时间皆未可知,惜年淹世远,风雨飘摇,旷野荒芜,牛羊践履,圣像金妆剥落倾覆,抱残守缺,朱氏真身坐者瓦解矣,卧者瓜分矣,始而骷髅一堆,继而碎骨四散,其不同于荒烟蔓草之,莫可寻踪者几希岁,在己亥信士杨尔杰道经其旁,目击心伤,率僧人通礼邀本社人,语以更新靡不欣然乐从,募金二百,余率作数月,外东西两洞仍旧整妆,左右二庙从新改作,收散乱之枯骨依然塑成新像,启崎岖之石坡坦然砌就平院、门洞、僧房,亦焕然鼎建经......”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43/822/855.jpg)
悬空寺题记
据碑文所记载的6尊朱氏坐化泥塑造像,目前看到遗存的这2尊保存良好,窟外现存的1尊石雕造像上有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造像题记,石壁有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题记多条。通过走访,当地一些老年人很确定的记得,小时候亲见塑像的背部开一大洞,内部肋骨清晰可见。很多老人回忆,小时候在击碎的塑像腿部内见到黄色道袍,白色裹腿。后庙会对破坏泥塑进行了重塑,因为知识欠缺,不懂文物珍贵,弃原胚重塑,珍贵肉身泥塑因此踪迹难寻。古老的故事和石窟内的石刻一样漫漶不清,无法探究了。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43/822/859.jpg)
1号窟朱氏坐化像
在悬空寺的窟内,仍然可以看到众多残存的残像,小巧精致,可能当时也叫千佛洞之类的名称。根据碑刻记载,这里曾经规模不小,香火极旺。山涧中可以看到古老的垒石,将绝壁山崖硬是绑定平整出一块不小的平地,根据碑刻这里曾经也有建筑,规模不小的建筑。这座始建于隋唐,重修宋元明清的石窟寺,历经多个朝代营造的辉煌,终究湮灭在岁月的沧桑中,唯留2窟在半山腰静定。这座雕刻在石头上的时光印记,1000多年的岁月沉淀,斑驳了石面,模糊了生活在那些个朝代古人的种种愿景。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43/822/862.jpg)
悬空寺残像
今天,站在历史的另一端,触摸这部分模糊的记忆,找寻与古人沟通的纽带。我不止一次的设想,此朱氏与彼孙氏可有渊源?在那个洪荒年代,是怎样的虔诚的信仰让朱氏一族修建古寺、供奉佛前,一心向善,并坐化于此?拨开历史的烟云,我们可能遇见真实。朱氏一族,他们怀着虔诚的心,顶礼膜拜,诵经礼佛,全身心的投入一种通透空灵之中,以求得岁序安稳,平安喜乐。他们的这种行为可能是家族性的,就如碑文所载“朱氏坐化六人”。这可能是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试想在那个信息传递不是很发达的年代,人们得一经典,代代相传,修行单一、深刻,容易进入一种“入定”状态中,就类似于冬眠、辟谷,随之引起新陈代谢的改变,经脉贯通,筋骨干练,由此也就决定了人骨质肉质的变异,产生物化反应,这为坐化奠定了基础。这只是猜想。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43/822/869.jpg)
米脂万佛洞明代孙氏真身泥塑的发现和清涧悬空寺明代时期供养人朱氏坐化泥塑造像的碑刻记载,是榆林地区首次发现的真身泥塑,极具历史意义,不仅给揭示当时人们信仰增添了最虔诚的一笔,也给榆林文物宝库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朱氏坐化泥塑生生世世供奉佛前,以护得一方百姓绵延不绝,这种对家族的忠贞和对宗教的虔诚,恰当的反应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忠孝仁义。拂去历史的尘埃,近距离触摸、感知这段过往,展示当时真实时代。
原标题:《人文榆林丨榆林首次发现:拂去石窟真身泥塑的历史尘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_next/static/media/pp_report.644295c3.png)
- 23人受审
- 外交部回应越南改造我柏礁岛
- 2025稳外资行动方案来了
![](/_next/static/media/logo_caixun.cd299678.png)
- 牧原股份声明:未收到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出的调查通知,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 国内期货夜盘开盘涨跌不一,沪金涨0.26%
![](/_next/static/media/logo_104x44_tianzi_white@2x.b88d1296.png)
- 杜甫的诗《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上一句
- 网络流行语,指孩子回到学校上课的日子
![](/_next/static/media/logo_rebang.f9ee1ca1.png)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