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梳理美丽江西的文化脉络,快看!让你一文读懂江西
文化江西的历史脉络
朱虹
江西是历史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从古至今,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人文资源,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在宋明时期,全盛的江西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代表。
一、江西历史文化的四个发展阶段
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它从远古浩荡而来,并向未来奔泻而去。历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长。只有对江西文化历史进行梳理,才能连接起江西文化这串绚丽的珍珠项链。
1
从万年到豫章:
江西文化载体的形成
文化根基于地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何文化的发生与生存都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称赞江西“人杰地灵”,而“地灵”正是产生“人杰”的重要环境。
在江西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考古资料显示,江西最早的原始文化是安义和新余两地发现的距今约四五万年的平原型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从那时开始,江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江西的历史也由此开端。而最能代表江西先民发展历程,反映江西先民生存文化的,当属万年的吊桶环和仙人洞遗址。这一考古发现被评为全球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农业遗产。在这里发现了世界最早种植人工栽培稻,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至12000-14000年前。而在这里发现的陶片,经过测定,距今已有2万多年。万年县的吊桶环和仙人洞遗址的地层堆积就像一本史书,记录了江西的先民在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两个“世界第一”。
万年仙人洞遗址
相对于黄河流域而言,江西的土著居民长时间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进入文明时代的步伐相对迟缓。直到商周时期,中原文化才与江西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而其中的代表,就是樟树吴城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遗址、瑞昌铜岭遗址等。这一时期的江西文化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这也表明江西地区再也不是远离中原王朝的“蛮荒”“化外”之地。
位于樟树市吴城乡的吴城文化遗址,距今3000年、面积61万平方米,城内有居住区、祭祀区、制陶区、铸铜区,城外有墓葬区,至今尚存的3-15米高、2800多米长的土筑城墙,是目前南方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址。
1989年发现的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珍贵文物竟达1478件,其中国宝级文物5件。文物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全国所罕见,被专家称为“江南青铜王国”。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一举改写了商周时期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江南历史,充分证明远在三千多年前赣江—鄱阳湖流域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新干被誉为“江南青铜王国”
位于瑞昌市夏畈乡铜岭的矿冶遗址,规模庞大,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开采技术、选矿技术和冶炼技术,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矿冶遗址,开采的年代从商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保存之完整,内涵之丰富,极为罕见。瑞昌矿冶遗址的发现,不仅将我国采铜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多年,还揭示了我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为中国青铜文化圈的概念和商周时期铜料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说到江西的地理位置,自然少不了“吴头楚尾”之称。祝穆《方舆胜览》说:“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从这一称呼上可知,江西处在东吴越和西荆楚两大文化的过渡地带,无论是东边日出还是西边雨,都会从中受到影响,更何况同源共本,本是同根生、晴也好雨也罢,兼收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比较开放的包容性、惊人的同一性和独具智慧的开创性,使得那时候的江西文化更显地域特色。
而江西地域文化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豫章郡的设置。西汉初年,朝廷设立豫章郡,下辖南昌、庐陵、彭泽等18县,其所管辖的范围,大抵上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以后虽有小的调整,但大的格局一直未变。由于豫章郡的设置,江西被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控制之下,一方面接受中央文化的熏陶,使这一区域依附而非背离中央,保证了区域文化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 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将周围尚未纳入进来的地区吸附过来,从而慢慢形成今天江西的政区格局和文化习俗。
2
从边缘到中心:
江西文化的高峰
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
客观地说,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这座文化孤峰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到了北宋中后期,江西文化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中原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里头四川和江西,向来是产生大文学家的所在。”从宋至明,江西文学如日中天,进入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六百余年内,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英才荟萃,名家辈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华,其壮观景象,至今仍令人们景仰和惊叹不已。纵观宋明文坛,在作家数量上,江西籍的最多;从作家队伍素质上看,江西作家中既不乏众体皆备、声名显赫的大家巨擘,也不乏独擅一体、技压群芳的名家高手;从宋明文学的历程看,由首开风气到蔚为大观,由中兴再起到傲然殿后,皆有江西作家之卓著勋绩;从宋明文学诗歌、词章、散文、戏曲四个主要领域看,江西作家都大有可书之笔。
江西在宋明时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江西文化名流巨擘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江西现代文化的丰富源泉。江西繁荣发达的古代文化,至少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文章节义之乡;二是理学的心脏地带;三是诗人与词客的沃土;四是禅宗的腹地;五为道教的重镇;六为经济与治术之地。
为什么江西文化在宋明时期能够独领风骚,创造最高成就?主要是得益于经济中心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移。自南北朝开始,江南地区有了较快的发展。隋唐以后,包括江西在内的整个南方地区经济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中原地区先后发生“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宋金战争等三次大的长时期战乱,北方居民的大规模举族南迁,给江西带来了众多的劳动力和先进的中原文化。到两宋时期,中国的首都先后迁到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等地,而明朝建都在南京,明成祖后,依然实行两都制。江西则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区,其人口之众、物产之丰,均名列前茅。
江西文化的繁荣也与交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时由南海入中原的通道,即由大余梅岭而直下赣江水道的所谓使节之路,这一交通大动脉贯通后,触发了赣江流域的地气、人气和文气。江西得以用更快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全国交流,众多的达官显要和文化名流频繁地进出江西,而江西学子们也纷纷走出江西,游学游宦,对促进江西文化发展和江西文人成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3
从全盛到低谷:
江西文化的衰退
《亚东印画辑》1939年4月出版,袁州(宜春)的城墙
进入清代以后,江西文化在全国的地位急速衰退。整个清代,江西只有3位状元,不仅大大低于江苏和浙江,甚至落后于边远的广西。衰退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江西是全国少有的“三无省”:无学部委员,无重点大学,无博士学位授予点。
是什么原因促使江西文化从巅峰坠落到低谷呢?究其根源,主要是人口迁移、经济开发、交通畅达、文化传递、战争破坏、社会安定等。这几个因素又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兴也经济,衰也经济。江西经济在全国地位的低落,是文化衰退的根本原因。经济衰退又与交通转移有关。从中唐到清前期,运河—长江—赣江—珠江一直是国内主要的南北通道,对于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到清中期,由于海运的兴起,赣江水运发生困难。尤其是京汉、粤汉铁路修通后,南北运道改走河北、河南和两湖,江西成了陆运和海运的盲区。虽然后来有浙赣线,也只是在赣北穿境而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除了不通火车的拉萨以外,省级城市都有到北京的直通火车车次,唯有南昌进京需要转车。由于交通格局的变化,不仅造成物资运输困难,从外部渗入的新思潮、新风尚也绕过江西。致使江西在观念的更新上,不仅落后于沿海,也落后于中原和南北交通线上的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1900年,九江街头
江西文化的衰退,直接的原因还是战争的破坏。非常不幸,在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前夕,江西正处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太平军与湘军两军反复交战10余年,江西成为主要战场之一。在这场战争中崛起的湘军“战功未必在疆场”,但“实实受害惟南昌”。战争刚过,恰逢近代工业在中国兴起,形同废墟的江西城乡,别说喜迎工商新时代的来临,就是恢复传统时代的农耕基础也需时日。江西商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商品如茶叶、纸张、木材等的生产则因战火而受到严重破坏,景德镇的瓷业也一度陷于停产。
当然,江西文化的衰退,也与自身的弱点有关。江西文化长期处在传统文化的中心区域,“文章节义”为江西人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主要是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熏染,它有利于农业社会的巩固,却不利于商品社会的形成。这一文化特性使得江西文化排斥近代文化,成为江西社会近代化发展的限制因素。
4
从蛰伏到潮头:
江西红色文化的兴起
红都瑞金
江西文化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基本事实,就是江西籍文化精英的主要活动地域大多并不在江西。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经江西培养考中科举后,即长期在外活动,死后都未归葬江西,而一些外省籍的杰出人才往往在江西创造奇迹。进入20世纪,在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江西再一次挺立潮头,开创了中国红色文化的新纪元,成为了中国革命、人民军队、共和国、工人运动、改革开放等五大摇篮。
红色文化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波澜壮阔的历史赋予了安源、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地一个个红色经典称号,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史恢宏“交响乐”中的动人“音符”,也造就了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是江西近现代以来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革命摇篮井冈山
20世纪以来,江西领红色文化之先,红色基因浸透在了江西人的血液和江西的山水之中。全省从南至北,从东到西,一个个人名,一串串的足迹,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多个第一或者之最,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光辉历程。江西也涌现出了方志敏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江西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据史料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籍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5万多人,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江西也是开国将军最多的省份。
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沃土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的集中体现,不仅体现在当时当地,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遥远的未来。江西红色文化品牌的兴起,不仅可以传播历史正能量,而且可以增强江西人民的自豪感,还能让外界更好地了解江西,从而有力地提升江西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江西的文化软实力。江西红色文化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原创性、分布的广泛性和历史见证价值,正成为江西重要的文化品牌。
二、江西十大文化
说江西是文化大省,不仅是因为江西文化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而且是因为江西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艳冠群芳,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1、书院文化
江西鹅湖书院外的牌坊,正面书“斯文宗主”,背面为“继往开来”
“江右书院甲天下”。在1000多年的古代书院历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地区,并且数度“独领风骚”,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重镇,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高安桂岩书院和德安东佳书院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私家招徒授业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后世书院准绳;上饶的鹅湖书院首开学术自由辩论之风;吉安的白鹭洲书院绵延800年,至今朗朗读书声不断。20世纪80年代,季啸风先生率领全国百余学者普查古代书院,发现全国有书院7300余所,其中江西990所,居全国各省之首。
2、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七十二道工序之利坯
“昌南瓷名天下”。陶瓷是江西闻名于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江西是我国陶器文化最早发源地之一:万年仙人洞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陶片;吴城遗址中发现中国目前年代最早的原始瓷器和已初备瓷器烧造条件的六座龙窑;鹰潭角山窑址是至今我国最大的商代窑炉;丰城洪州窑是全国研究青瓷起源和发展的主要窑场之一;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的兼收南北名窑制瓷技艺的综合性大瓷窑,其生产的黑釉瓷和彩绘瓷独具风格,尤其彩绘技术对景德镇元青花瓷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景德镇更是举世闻名的“千年瓷都”,其御窑与长城、故宫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3、茶业文化
陆羽品茶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江西是历史上著名的产茶区,在中国茶叶和茶业文化史上,曾扮演过极其辉煌的角色。早在汉代庐山的僧人就开始种茶,唐代怀海禅师创立禅门茶事仪规,茶圣陆羽将庐山康王谷谷帘泉定为天下第一泉,上饶广教寺(现上饶一中内)为天下第四泉。宁王朱权著《茶谱》将饮茶“崇新改易”,直接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才得以普及。茶兴于唐、盛于宋、简于明,江西茶叶的产销在唐代即进入昌盛时期,浮梁是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茶贸易集散中心,且上交的茶税最多时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4、药业文化
樟树中药饮片炮制技术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江西药材商人多出清江县,药铺则集中在清江县樟树镇。樟树在全国药材生产和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海内外公认的“药都”,其药材生产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葛玄在阁皂山上的采药炼丹,药材交易至唐代初具规模。樟树药材生产制作有一套完整的加工炮制技术体系,以精于选料、严于制作而闻名。在长期从事药材贸易的过程中,樟树药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帮系—“药帮”,称“樟帮”,与京帮、川帮并列为全国三大药帮。
5、稻作文化
江西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尤其利于水稻生长,成为历史悠久的稻作之乡。江西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万年发现的距今1.2万年前的栽培水稻植硅石,成为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栽培稻遗存,表明江西人最早实现了水稻从野生到种植的转变,为人类解决吃饭问题进行了成功探索。到东汉时期,江西已逐渐发展成为江南的重要的产粮地区,清代时九江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米市。元代广丰县尹王祯著《王祯农书》37卷,为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并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6、造纸文化
比宣纸还珍贵的连四纸,被誉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
江西山林资源丰富,又是传统的文化大省,纸的需求量大,故造纸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隋唐时,吉安县就有手工造纸作坊,以纸质优著称。明朝中后期,铅山成了江西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纸张生产基地,其取料毛竹生产的连四纸要经72道工艺,长达一年的生产期,纸质洁白莹辉,永不变色,明清的贵重书籍、碑帖多用之。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造纸作坊遗迹。宋代以来,吉州、抚州、饶州的刻版印书业非常繁盛,至明清时期,金溪和婺源等地成为著名的刻书中心。尤其是金溪浒湾镇是当时是我国最大的刻版印刷基地之一,汤显祖的作品也多由此刊刻。由此被古人称为“临川才子金溪书”。
7、矿冶文化
德兴铜矿
江西的冶铜业源远流长,商周时期就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开采历史最早的矿冶遗址。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不仅为江南之冠,也为全国所罕见。宋代是江西冶铜业的重要发展时期,铅山场是全国三大铜场之一,胆水浸铜技术成功地运用于德兴和铅山铜矿开采实践,德兴张潜的《浸铜要略》专著问世,更是对世界冶金史的杰出贡献。
8、风水文化
赣州三僚村杨筠松隐居地
“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赣州风水在三僚。” 江西风水文化的兴起,始于唐末杨筠松隐居赣州三僚村授徒传艺。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等名著流传于世,开创发展的风水地理“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头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被后世堪舆界尊为风水祖师。明永乐5年,明成祖朱棣下诏礼部在全国访求风水术士,请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风水师廖均卿、曾从政为永乐皇帝勘地,得明十三陵、天坛祈年殿、明长城等。江西的建筑文化也曾名盛一时。永修“样式雷”主持清代二百余年皇家建筑,完成了圆明园、颐和园等重要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发明了“烫样”等领先世界的新模式,在古建筑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9、宗教文化
鹰潭龙虎山天师府
江西宗教繁盛,是佛、道两教的开源播流之地,形成庞大的宗教派别。历史上就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江西”的说法。佛教净土宗始于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禅宗五家七宗之中,三家五宗源于江西。有“不到江西,不能得禅宗之要”一说。唐代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推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解决了佛教发展史上的硬件和软件问题。道教则有汉代张道陵在鹰潭龙虎山开创天师道,葛玄在樟树阁皂山创道教灵宝派。灵宝派阁皂山、天师派龙虎山、上清派茅山并称为江南道教三大名山。
10、商帮文化
遍布全国的江西会馆
江西商帮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是中国古代最早成形的商帮,从北宋时期开始,纵横中华工业、金融、盐业、农业商品等市场900多年。江右商帮以人数之众、操业之广、渗透力之强为世人瞩目,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湖广,流传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说法;在云贵川,“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如今遍布全国及东南亚的以“万寿宫”命名的江西会馆共1500余家,当年就是江右商帮的主要落脚点和联络点,这既是赣商财富与实力的象征,更是赣商的标志,也几乎成了江西的象征。
三、江西十大文化名人
江西在中国十大文化大省中排名第三,最主要是因为涌现出一大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名人。他们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知识的光辉,为华夏文明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
1、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其诗其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在他的笔下,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都显示出一种意味深长的美。他轻物质、重精神,耽于酒、沉于书,陶醉于归园田居、痴迷于带月荷锄,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他才是桃花源里真正的隐者。
2、宋词奠基人:晏殊
晏殊雕像
他是北宋江西词派的领袖,官居宰相。年少德高,五岁称神童,七岁能文,十四岁中进士;他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能诗、善词,影响并促成了中国文苑“宋词”的形成。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宗“西昆体”,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他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将理性之思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内表现出一种理性反省的操持,在柔情锐感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的观照,一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他是古代儒家精神的持守者。
3、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
位于江西永丰的欧阳修纪念馆
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苏轼、苏辙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堪称千古伯乐;他一生著述丰厚,经学有独到见解、金石学有开辟之功、史学成就尤伟,诗、词、文样样精通,均为一时之冠。他身居高位而坚守人格大节,位至三公却没有官僚习气,始终保持生命的灵性、敏锐的感性、睿智的理性,以醉翁自号、为后人敬仰,“天下翕然而师尊之”,至今还无人敢撄其锋。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他是宋代文化盛世的奠基者。
4、中国11世纪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纪念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以文学成就彪炳千秋,更以“三不足”大无畏精神推动政治革新影响后世。他的诗文,既有唐音,又有宋调;既咏今怀古,又论事辩理;既新奇工巧,又含蓄委婉;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他以瘦劲刚健的诗文,勾勒出生活的片段或社会的真实,深刻影响了宋诗的发展。他横身为国,敢当天下大事;实施变法,改变积贫积弱。朴实节俭是他的品质,意行直前是他的定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志虽大而才不疏,死后无任何遗产,无愧于北宋名相。
5、“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他是“苏门四学士”之首,也是“宋四家”之一,诗书画号称“三绝”,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诗风生新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刷新了宋诗面貌;他的书法兼擅行草,楷书自成一家,形成了独特风格,他的传世书法《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成交价创造了书法拍卖价格之最。他构建并提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他的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但从未获显位执掌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屡遭厄境,在冤屈贬谪的处境中从容度生。他的诗品、书品、人品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6、一代诗宗: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他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首,是中国产量最多的三人之一;他的诗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以描写景物为主,诗风不拘一格,追求变化创新。他不断向前辈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了“诚斋体”,被时人誉为南宋诗坛盟主,代表南宋最高诗风。他还是一位爱国政治家,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议和,勇敢地承载起时代重负,以毕生的顽强努力,为多难的南宋王朝解忧。“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以励万世”,他的官声人品为后世之楷模。
7、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雕像
他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上,仅次于孔孟。他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与阐发,确立了中国古代最庞大、最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置办学田,供养贫困学子,亲自订立学规,为世界教育界瞩目。他的“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持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成为人们奉行的“金科玉律”。他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统治思想的首要代表者。
8、千古忠臣:文天祥
他是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以忠烈名传后世。在国家危亡时,他毅然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入侵;在被俘拘囚中,他始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殉国。他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被誉为忠的楷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用这惊天一问和从容一答,告诉人们生的价值和死的意义。他还写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气势浩大的雄文四卷,更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面对侵略傲然不屈的脊梁。
9、大明第一才子:解缙
他有智慧敏对之奇才,有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主持纂修的《永乐大典》,在世界文化史上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为传承中华文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他屡次上疏,针砭弊政,弹劾奸佞小人,导致一生坎坷,时而得宠、时而失宠,时而升迁、时而贬谪,直至遭人构陷、冻死雪地。他的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逼似李白,而律诗绝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长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这是后人对他一生的评价。
10、戏曲巅峰:汤显祖
抚州汤显祖纪念馆
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显要的地位,列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天资聪颖,刻苦攻读,不但爱读“非圣”之书,更广交“气义”之士,他清正务实,上疏斥奸臣于朝堂,解民忧于水火,铸就了正直刚强、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他的作品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又彰显出高度的浪漫主义精神,以美好想象的升华取代人世间的龌龊,创作的《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中国戏曲的巅峰之作,是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他也被誉为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并世双星”。
江西被称为“文章节义之邦”,在每个方面都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以节义论,有徐稚、胡铨、洪皓、江万里、谢枋得、方志敏等;以政治论,有吴芮、陶侃、周必大、程钜夫、杨士奇、陈宝箴等;以文学论,有曾巩、晏几道、姜夔、洪迈、谢逸、邹韬奋等;以史学论,有乐史、刘攽、徐梦莘、马端临、陈邦瞻、陈寅恪等;以哲学论,有陆九渊、李觏、吴澄、吴与弼、罗钦顺、罗汝芳、何心隐等;以科学论,有张潜、宋应星、朱思本、徐九思、徐贞明、雷发达、詹天佑、胡先骕等;以艺术论,有董源、徐熙、魏良辅、朱耷、傅抱石、黄秋园等;以宗教论,有张盛、行思、许逊、欧阳竞无等等。
外来人士也对江西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灌婴、张道陵、葛玄、周敦颐、谢灵运、张九龄、王勃、李白、白居易、马祖道一、怀海、苏轼、辛弃疾、慧远、朱权、王阳明等等。
朱熹曾经论及江西人、江西文化,归纳为这样几点,第一是“志大”,即志向高远,有建立体系的气魄;第二是“耻于人同”,即江西的文化不喜欢依附他人,勇于建立有独特意义的新论;第三是“坚执”,即敢于坚持自己的学说,不轻易随时风而变,也不因有人批评而动摇;第四是“秀而能文”,就是文采飞扬,富于雄辩,文章出色。朱子所言,对今天江西的文化建设、对江西文化人的追求仍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有着独特精神标识的江西儿女,更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人文精神,赋予江西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大江网
责任编辑:付欣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