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生之路》刚开播,精品质感已十分出挑
3月20日,电视剧《人生之路》开播,该剧取材自作家路遥的经典作品《人生》,讲述了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奋斗人生。该剧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支持在上海立项,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跟踪扶持,是一部“上海出品”的现实主义力作。
《人生之路》海报
虽然刚刚开播,该剧的精品质感已十分出挑。从剧本成色到视觉呈现,再到演员表现,水准皆在线。其中,一直以来形象时尚的青年演员陈晓和李沁,在剧中从外表到内在,真真切切地塑造了两位农村青年的形象。让笔者赞叹的还有置景方面,该剧是在路遥故乡榆林市清涧县取景,所涉农村场景皆是在当地实地搭建,在剧中,当镜头从窑洞拉开升起,广袤的农村大地映入眼帘,壮阔无边,精气神与棚拍加特效完全不同。
但最令人惊喜的,是《人生之路》对原著《人生》的改编与续写,还原了时代,却又突破了时代。
陈晓 饰 高加林
在原作中,高加林这一人物,是上世纪80年代广大有志农村青年的典型,他志比天高,有才华,有野心,却囿于家庭出身和人生际遇,苦苦求索,却屡屡挫败,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异,当时一代年轻人面对的挣扎与苦痛,尽在这个中篇小说之中。但将《人生》改编为电视剧,最大的难度有二:一是小说篇幅和情节有限,改编需要大量扩写和续写;二是原著时代特征极强,要如何找到故事和人物与当下时代与观众的共鸣。
有的观众期待“回味经典”“重温青春”,有的观众想要“品味金句”“读懂自己”
《人生之路》从目前三集看来,在剧本改编方面,做对了两件事情。
一是对于当时高考这一事件浓墨重彩的描写。
“我要是考不上,只能回来种地了。”剧中这句反复出现的台词令笔者印象深刻。《人生之路》的前三集中,只讲了一件事:高考。要理解为什么该剧会以三集的篇幅细细讲述高考,必须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在2023年的今天,对于高考的重要性人人有共识,但如今的高考录取率 ,与1980年代可不能比。在《人生之路》中,“一个县五年出不了一个大学生”这句话,并非夸张。虽说高考于1977年已经恢复,但在1980年代初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受限于教育水平的低下,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考上大学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
《人生之路》从1980年代讲起
比如,剧中提到的高考预考制度,是从1980年开始实行,为的是筛选掉一部分知识基础太差的考生,以减轻高考时各方面的压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生人数的减少,高考预考的某些弊端也逐渐浮现,在1980年代末期,这一制度才被取消。“能通过预考,就是人才”,但越过预考这道门槛,仅仅是取得了参加高考的机会而已,对于农村学子来说,拼尽全力地学习,并不意味着能以个人之力跨越阶层壁垒。
《人生之路》中,有这样的场景,全县最顶尖的十名学生在高考数学考试中,四个交白卷,三个没做完题,一个晕倒。另一个场景,则是主人公高加林,为了了解时政信息,半夜打着手电筒,去县里图书馆外的报栏阅读报纸。这两个场景,都真实还原了当时偏远农村的教育困境:没有好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甚至没有及时的讯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发生什么。
《人生之路》剧照
在了解“高考之难”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的是“高考的意义”。在80年代,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实际生活里有着截然不同的未来。那时农村青年考上大学,不仅仅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更意味着能把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甚至将来有被安排工作,拿到“铁饭碗”的机会,“跳农门”,是这一阶层跃迁的形象比喻。而为了跳出农门,一个农村孩子要付出多少,一个农村家庭要为托举起孩子付出多少,一个家庭的命运将发生怎样的巨大转变,是那一系列的“难”之后,沉重得无以言喻的“意义”。
因此,剧中呈现的学生们在高考失利后的绝望,是一代农村青年的挣扎,也是主人公高加林首次面对人生巨大的挫败,也奠定了这个故事的基调:人在时代和命运面前,渺小无比,却必须始终挣扎向前。
二是加入了上海作为陕西农村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叙事场景。
在原作中,高加林去到最远的地方是县城。路遥以县城和故乡两个场景,实现了对城市和农村的指喻。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是一个上海题材,为什么会有大量的故事发生在上海?”在《人生之路》的媒体看片会上,主创和相关领导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人生之路》导演阎建钢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农村户口和现实城市户口,可能不再是一个横在他们面前不可逾越的壁垒,要赋予《人生》这个故事新的时代性,必须要重新理解,当下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人们的位置和处境。
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缩小了城市与农村、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景观差异和生活水平,因此新的几代,包括笔者在内的“小镇做题家”们,努力通过高考走向大城市,除了和父辈一样,“过上更好生活”的期望外,更有“看看外面的世界”的理想。
在笔者看来,对于当下日新月异的中国来说,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无疑是几十年城市化进程后,城市文明的集大成者,它对于广大中国人来说,是最能代表“外面世界”的城市之一。剧中,高加林说,“我要去上海,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地方”,他要去上海做顶天立地的人,做改变世界的大事。以“上海”这座城市,来象征一个农村青年对于广大世界和理想人生的想象,无疑在当下时代,恰如其分。从“窑洞”走向“上海”,代表的是那时农村青年从黄土地走向城市文明的期望,也能引发当下青年,对于那种“走向远方大世界的好奇”的理想主义式共情。
“意外”到上海读大学的高双星(王天辰 饰)
《人生之路》的陕北农村与上海城市这组对比场景,实际上是把故事背景从原著中乡土中国与城市文明的对立与矛盾,转变到了当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社会转型的融合与进步之中。这一改写是明智且开阔的。
这一改写,也使得《人生之路》与当下时代的连接更为紧密。高加林的痛苦不仅是在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挣扎,更有走向更广阔世界的一路坎坷,当代青年在剧中看到的高加林,不仅仅是“父辈”,更是“自己”。我们也许没有经历过1980年代的农村生活,但我们都懂得理想之路上的遍布荆棘。
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父辈们
在预告中,能看到高加林在高考失利后,还有一系列艰难与失败在前方埋伏,“人生的路很长,要紧之处,只有几步”,而紧要处的几次踏错,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今,“躺平”“摆烂”成了贴在不少年轻人身上的标签,但在激烈的竞争和走低的就业率面前,指责年轻人的不够努力是不客观的。相反,许多年轻人和剧中高加林一样,在面对他们人生的失利,以及逼仄的选项。而答案在何方?我们的父辈,曾经以个人的拼搏,以汗与泪构筑起自己的美好未来,以个人的历史书写了中国几十年城市化进程中的只言片语,而我们又将走向怎样的未来,钥匙依然在自己的手中,正如剧中刘巧珍所说,“自己的路自己走,走了才有自己的路”。
“永远不认输,永远不倒下,永远不放弃人生的希望”,第一集中,高加林的老师如是说道。期待《人生之路》能够为当下的年轻人,带来鼓励和慰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