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旁遮普地区,为何被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分为二?
原创 环球情报员 环
旁遮普分家
作者|Jean
责编|Thomas
印度河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印度河由上游的五条支流汇聚形成,而这五条支流流经的地区被称为“旁遮普地区”。
这里的河水冲刷形成大片灌溉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资源,使旁遮普成为印度河文明的中心。
此外,旁遮普地区地处南亚西北部,是从中亚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因此也是历史上外族屡次入侵南亚的前沿门户。
虽然名为“印度河”,但如今印度河流域主要在巴基斯坦境内。旁遮普地区,则被印度和巴基斯坦瓜分,甚至两国的边界就是宗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边界。
旁遮普人也因此成为具有跨界属性的大民族。东旁遮普人主要是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东旁遮普归入印度,成为印度的一个联邦—旁遮普邦。
而西旁遮普人主要是伊斯兰教徒,所以西旁遮普归入巴基斯坦,成为巴基斯坦的一个省份—旁遮普省。
▲旁遮普的分裂
分家使得旁遮普地区成为当时南亚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教派间仇杀、血腥清洗屡见不鲜,就连时任信仰印度教的总理英吉拉·甘地都被锡克教贴身警卫暗杀。
这不由得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旁遮普地区的完整难以为继?昔日美好家园为何难见安宁?
一、旁遮普地区三大教派的形成
南亚土著达罗毗荼人在旁遮普地区创造了南亚原生文明——印度河文明。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亚高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西北方的开伯尔山口入侵了旁遮普地区,印度河文明走向终结。
▲开伯尔山口
随着雅利安征服者在南亚势力范围的进一步扩张,许多达罗毗荼人成为奴隶、惨遭屠杀,土著人不得不开启南迁之路。
雅利安人以旁遮普为据点,逐步在南亚定居繁衍。所以旁遮普民族是雅利安人的后裔。南亚的文明版图逐渐从印度河流域发展到恒河流域。
为了从思想上让土著居民彻底顺从,以当地文化为基础,雅利安人创造了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同时颁布了《摩奴法典》来稳固雅利安人的绝对统治与地位。
婆罗门教倡导种姓制度,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此时,早期梵文也在旁遮普地区形成。自此印度开启吠陀时代。
▲印度的邦国时代
随着时间的演进,南亚开始陆续出现一些邦国。大小邦国之间相互征伐,严苛的种姓制度使得上层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婆罗门教种姓制度
佛教应运而生。出身刹帝利阶级的迦毗罗卫国王子创立了佛教,坚决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
不过此时佛教并未在此地区广泛传播,直到公元前3世纪,希腊马其顿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从西北的开伯尔山口入侵旁遮普地区,企图占领整个南亚。
摩揭陀国的旃陀罗笈多率领军队击败了马其顿大军,并且推翻兼并了南亚的诸多邦国,建立了南亚有史以来第一个统一王朝—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阿育王在统一次大陆后定佛教为国教,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婆罗门教式微。阿育王曾派使节出走南亚各地,修建了无数的佛教建筑和佛塔。此时佛教也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
公元4世纪,恒河上游信仰婆罗门教的笈多家族通过军事扩张不断征服周边的小国,最终推翻了孔雀王朝的统治。
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婆罗门教,企图恢复婆罗门教的旧有主流地位,巩固封建统治。
但由于婆罗门教不可避免受到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的影响,崇拜梵天、湿婆和毗湿努,并且根据对主神的崇拜创立了各种教派、建立了众多印度教寺庙、融合佛教因果轮回的思想主张业报轮回。与旧式婆罗门教有着明显区别,故以“新婆罗门教”自居,即现在的“印度教”。
▲印度教三大神:梵天、湿婆、毗湿努
印度教得益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以及倡导业报轮回—今生吃苦受罪,来生幸福顺利无疑给身处种姓制度底层的百姓一个虚无缥缈的、加深苦难容忍度的理由。印度教展示了它的魔力,成为次大陆的主流。
▲古代印度和异族入侵
而历史上异族对南亚的入侵从未停止,此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8世纪)、中亚突厥人(11世纪)、突厥化蒙古人(16世纪)轮番登场。
阿拉伯人率先登陆南亚的孟加拉地区,孟加拉位于恒河三角洲,水利便利、生产黄麻和香料,是阿拉伯商人贸易理想的中转站。伊斯兰教开始在孟加拉地区传播。
▲孟加拉地理位置
从11世纪入侵印度开始,13世纪初,中亚突厥人联合阿富汗人控制了南亚绝大部分地区,建立苏丹国,定都德里。
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对印度教和佛教采取歧视和迫害政策。大批僧侣惨遭杀戮,许多佛寺和文物遭到破坏,佛教由此走向消亡。
▲德里苏丹国
16世纪,蒙古帖木儿后裔巴布尔率军击败德里苏丹国,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莫卧尔帝国也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但较之德里苏丹时期的严厉政策,其宽容的宗教政策允许印度教共存。伊斯兰教成为名副其实的宗教上层建筑,印度教则成为宗教基础。
▲巴布尔进攻南亚路线
在历经几任信仰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后,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南亚最东边(孟加拉地区)和最西边两侧。而南亚中部是德干高原,王朝统治辐射能力弱于其他地区,这里的人民普遍信仰印度教。
并且德干高原生活着骁勇善战的马塔拉人(印度教徒)一直反抗莫卧儿王朝的统治。末代君主奥朗则布与马塔拉人进行了长达26年的战争。
▲印度地形
况且印度教神庙遍布印度各地,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纲领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穆斯林征服者无法像摧毁佛教一样除去印度教。
所以,作为外族的穆斯林统治者采取利用印度教来控制南亚的方针,但此举难以磨灭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在意识形态与生活习俗上的相悖性。至此,旁遮普地区成为宗教的交界地带。
▲莫卧儿帝国
15世纪末,在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交流碰撞中,旁遮普地区产生了一个新宗教—锡克教。
锡克教是印度教的一个异端,它吸收了伊斯兰教的教众平等的观念,反对种姓制度。同时保留了印度教的业报轮回的观点。
由于锡克教的教义反映了深受压迫的吠舍阶级(平民)和首陀罗阶级(贱民)的心声,使其迅速在旁遮普地区传播开来。
▲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上师
较之前几任莫卧儿君主较为温和的宗教政策,最后一任君主奥朗则布采取强硬的宗教政策。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压制、迫害印度教徒,对国内的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并将印度教徒驱逐出官僚体系,以达到维护穆斯林上层统治的目的。
许多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和普通锡克教徒因支付不起人头税等高额税费而被迫改信伊斯兰教,这极大的激化了国内的宗教矛盾。
随后民风彪悍的锡克教徒揭竿而起发动了大起义,一度占领了旁遮普大部分地区,但最终仍被莫卧儿帝国军队镇压。
奥朗则布死后,阿富汗的杜兰尼王朝反复入侵印度,旁遮普地区是阿富汗入侵印度必经之地,锡克教在混乱中再度崛起,最终驱除了其他各方力量,由十多个锡克教国家统治旁遮普地区。
19世纪初,一个锡克教国家的王子兰吉特.辛格用武力征服了旁遮普地区的大多数锡克教国家,建立了统一的锡克王国,可谓是锡克人的高光时刻。兰吉特.辛格实施宗教宽容政策,大力鼓励发展工商业,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盛极一时。
▲锡克王国疆域
二、印巴分治,旁遮普难逃分裂
旁遮普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旁遮普语,旁遮普语由梵语演化而来,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随着时间的演进,因旁遮普地区宗教信仰的分布不同,造成旁遮普语进一步产生了地域区别,可细分为西旁遮普语和东旁遮普语。
差异亦体现在文字书写方面,锡克教信徒倾向使用古木基文字母,印度教信徒多使用天城文字母,而穆斯林教徒多用阿拉伯字母。阿拉伯字母、古木基文字母是旁遮普语最常用的两种书写字母,被视为旁遮普官方字母。
▲咖啡色为旁遮普人的分布地区
各教派文明的交替统治造成穆斯林、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在旁遮普长期交错混居的状况。
19世纪中旬,旁遮普地区总人口中穆斯林占53%,印度教徒占31%,锡克教徒占15%。各教派族群在旁遮普的分布不均,穆斯林占西旁遮普人口的80%,中旁遮普是锡克教徒主要聚居区,东旁遮普以印度教徒为主。
18世纪60年代,英国海外殖民的进程已经抵达南亚。英国殖民者以贸易为名,率先占领孟加拉地区,再发动4次战争征服南印度,随后征服印度中部的马拉特,最后通过两次对锡克王国侵略战争,于1849年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收入囊中,自此完成对南亚的征服。
▲英国锡克战争
英国人为了便于统治、分化瓦解南亚的反英势力,利用南亚固有的宗教、种族矛盾,人为地实行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挑拨印度教徒(包括锡克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
在宗教信仰领域,锡克教被英国殖民当局认定为锡克教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
锡克族在近五百年有别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的影响下,有独立的信仰、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尽管其最初只是印度教的一个宗教派别,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为一个民族独立实体,力图保持自己的地位。
1873年一些锡克族地主成立辛格大会,反对英国把锡克教当作印度教的一个分支,并出版《我们不是印度教徒》一书来向世人强调锡克教的独立性。
旁遮普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英殖民当局开始在旁遮普大规模兴建现代灌溉系统,陆路续续建成9个灌溉殖民区,灌溉殖民区的建设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充足的兵源。
为了将分而治之贯彻到底,殖民当局故意扶植一个新兴阶层—跨教派农业阶层,保障英国在旁遮普地区的利益。
▲英国军队里的锡克士兵
旁遮普农业阶层的主体是穆斯林,非农业阶层的大部分是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所以殖民当局扶植的跨教派阶层损害了印度教和锡克教城市阶层利益,使旁遮普三大教派间冲突不断,各个教派内部不同阶级的信众亦是矛盾重重,加深了旁遮普地区社会裂痕。
20世纪30年代,随着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英国殖民统治的衰落,英属反英运动风起云涌,民族独立浪潮势不可挡。
1920年,锡克人成立阿卡利党,反对少数上层分子同英国勾结,将寺庙财产和税收归为私有,提出要求成立锡克教自己的国家“卡利斯坦国”。1945年8月,英印殖民当局在首都德里宣布就独立事宜展开讨论。
▲印度阿姆利则,金庙锡克教圣城,整座金庙的建造共耗费750公斤黄金
英属印度各主要政党对这场关系着印度未来的政治安排展开了激烈较量,旁遮普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地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三大教派都希望独立建国。
代表印度教的国大党希望英国退出后在印度建立由国大党支配下的中央集权式的印度联邦,穆斯林联盟则谋求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代表锡克人利益的阿卡利党要求建立一个保护锡克教族群利益的政府。
▲英印各党派独立协商
旁遮普因特殊的战略位置和复杂的教派关系,成为左右南亚未来政治走势的关键,各教派政治力量对此进行了疯狂争夺。
多方势力博弈之下,旁遮普地区分裂已不可避免。分界线问题则成为引发大规模教派冲突的导火索。
伊斯兰教提出拉合尔区域(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会)和阿姆利则区域(印度旁遮普邦重要城市、锡克教圣城)都必须划归巴基斯坦。
印度教代表则要求拉合尔区域划入印度,理由是认为拉合尔区与印度教和锡克教的历史密切相关,其许多商业和工业都掌握在印度教徒手中。
如果按照印巴两国的诉求,旁遮普无疑会被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而聚居在旁遮普中部的锡克教徒也难以实现重建锡克王国的夙愿。三方诉求相互冲突,矛盾难以调和。
阿卡利党主席塔拉.辛格呼吁锡克教徒为自己的未来斗争,教派煽动使锡克教徒的仇视情绪高涨。
为了将穆斯林从东旁遮普清洗出去,从而建立一个锡克教徒占多数的锡克教国家,锡克教徒毫不掩饰正在着手准备对东旁遮普穆斯林发动大规模暴力屠杀。
从1947年5月开始,锡克教徒就开始大范围搜集资金、设备,引进武器、建立集权组织,组建以村落为单位的教派武装,建立锡克教阿卡利军。
穆斯林也在为应对边界划分做准备,穆斯林民族联盟卫队的规模在6-7月间迅速扩大。
▲锡克教武装
事态发展俨然超出了英国殖民政府所能控制的范围,殖民统治者加速了印巴分治的进程。1947年6月《蒙巴顿方案》出台,主张将英属印度分割为以印度教(英国殖民者将锡克教视为印度教分支)为主体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巴基斯坦。
旁遮普也随之一分为二。西旁遮普的居民多为穆斯林,便加入巴基斯坦成为旁遮普省;而居民主要为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的东旁遮普则成为印度的旁遮普邦。
简单粗暴的划分并没有为旁遮普地区局势降温,反而使教派矛盾升级。旁遮普地区和克什米尔地区成为当时整个南亚冲突最为严重的区域,没有之一。
▲旁遮普地区(淡色)一分为二
三、印巴世仇,旁遮普冲突不断
印巴分治导致的教派仇杀使几十万人丧生,有1000多万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分别迁移到印巴,给印度和巴基斯坦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
各教派政治组织为了在旁遮普分治后获得更多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趁机煽动宗教仇恨。
▲宗教难民迁徙路线
印巴分治之后,印度旁遮普邦以锡克教徒为主体,人口约占印度总人口(3.61亿)的2.5%。
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人口占巴基斯坦总人口(0.5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的50%,旁遮普人是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
相较于印度旁遮普人较低的影响力,巴基斯坦旁遮普人在巴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巴基斯坦旁省供应全国80%的粮食、工业门类齐全,GDP贡献率高达80%。旁省还有着极强的军政影响力,全省集中了巴陆军6个集团军(全国共8个)。
▲数据来源于印度官方人口普查
独立后的印度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尽管都坐拥良好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却仍深陷宗教冲突,发展受限。
印度旁遮普邦执政党阿卡利党为建立单独的旁遮普语言邦进行了长期斗争,阿卡利党要求把昌迪加尔市(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联邦属地)和其他旁遮普语地区划归该邦,同时谋求更大限度的邦自治权。
宗教矛盾已成为地方政府与印度中央政府的矛盾。
▲迁徙路上的宗教难民
与旁遮普执政党温和锡克教徒不同,锡克教极端武装分子并不甘心东旁遮普成为印度的一个邦,要求脱离印度成立独立的锡克国家。
印度政府断然不会放弃旁遮普这个粮食大省,1984年6月,时任总理英迪拉(印度教徒)发起蓝星作战计划,派军警攻进武装极端分子盘踞的锡克圣殿金庙,造成大批锡克教徒伤亡,打死其首领宾德兰瓦勒·辛格,逮捕了该党的全部领导人,企图以武力平息这场抗议运动。
▲旁遮普的国家分界线
结果引发锡克教对印度教的复仇行动,总理英迪拉被贴身锡克警卫开枪暗杀。而印度教为了报复总理英迪拉被暗杀,爆发了全国性大规模骚乱,有4000名锡克人被杀。印度陷入宗教仇杀流血的怪圈。
▲英迪拉·甘地
1985年印度联邦政府同阿卡利党温和派达成结束抗议运动的11点协议。但阿卡利党的极端派反对11点协议,自立门户统一阿卡利党。1986年,执政的温和派阿卡利党二次分裂,旁遮普邦的局势更加动荡。
1987年中央政府解散邦政府,实行总统治理,但宗教冲突的根源并未因此消除。宗教问题是印度难以弥合的伤口,如何削弱印度国内教派冲突,仍是现在印度政府面临的难题。
宗教冲突不仅给印度国内带来了严重后果,同时也恶化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旁遮普人聚集区
旁遮普邦是一个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素有印度粮仓之称,工业产值也占全国靠前。但由于连年的动乱,旁遮普邦外流的人越来越多,生产力持续下降,市场萧条,发展前景堪忧。
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曾经是印度旁遮普邦锡克教族极端分子的活动场所。民族的跨国界性质使旁遮普地区具有很大的可渗透性为极端武装的逃匿和庇护提供了便利。
为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常常相互指责对方卷入或插手了本国的内部事务。宗教矛盾俨然上升为两国之间的矛盾。
印度前总理拉奥曾公开指责巴基斯坦挑动和支持旁遮普的分离主义活动向印度发起代理人战争。
▲印度的锡克人
南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宗教暴力冲突最为严重的地区,印度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其面临的宗教问题已成为困扰国家发展的痼疾,直接影响印巴两国政治、经济正常发展,危害社会安定,是影响旁遮普地区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根源。
作者|Jean
贵州财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在读
责编|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原标题:《惨烈的一刀切:旁遮普地区,为何被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分为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