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毕业回云南种咖啡,我的“风”是自己给的 | 未完待叙
故事未完,生活待续。每一段人生都值得被讲述。
年初,由刘亦菲主演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掀起一阵“云南热”。这几年,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逃离城市,去往“有风的地方”寻找内心的安定。
“90后”梅子的家乡,就在这片让很多人向往的自然之中。
出身咖啡世家的她,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而是选择了跟很多同龄人截然不同的职业方向——回到云南种咖啡。
她让辛苦劳作30年的乡亲们第一次喝到了咖啡,他们的表情令她记忆犹新。她在庄园里建造了一座“月球冥想屋”和自然对话,却意外变成网红打卡地。
梅子说,现实中的“继承家业”不是爽文剧情,云南也不能治好所有人的精神内耗,山中生活的苦乐只有自己知道。
以下是她的讲述:
01
种30年咖啡第一次喝,他们是笑着的
近期来我们庄园的游客还是蛮多的,不过好像目的还是以咖啡为主,并没有太多人是因为电视剧跑过来的。可能是因为疫情开放了,本来云南就是比较出名的旅游景点。
很多人想来云南治愈“精神内耗”,我觉得这里提供的只是先天的自然条件,自然确实是很治愈人的,但能不能治愈还是看这个人。如果这个人自己的思想很封闭,来这里又怕晒又怕虫,又怕人多,不去融入自然,那永远都治不了这种精神内耗的。
我们的咖啡庄园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离市区大约25分钟车程。我们原先一直是做咖啡种植和生豆原料的工艺,从2015年开始尝试着做精品咖啡。
去年底,我们又做了一家咖啡店。除了让大家在原产地直观地感受云南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过程,我们也想把普洱优美的环境、民风民俗,还有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传播出去。
我们从小接触到的咖啡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但是其实在市场端它又是一个很享受的事情,中间鸿沟还蛮大的。
我父辈1988年就开始在普洱种咖啡,但我们最开始只接触到咖啡的前端,就是一些很辛苦的劳作,并没有去喝咖啡。
我大学毕业之后,偶然去参加了一堂培训课,喝到了咖啡。我就想:为什么我们自己家里种这么多年的咖啡,从来不喝自己种的咖啡?
家乡99%的人以前是不喝咖啡的。我们就给他们做咖啡,招呼他们来喝。他们喝了之后,大部分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没有皱眉觉得很苦,好像蛮能接受这个东西的,我还蛮欣慰的。
后来我就想,为什么云南咖啡不被市场待见?就开始去深入了解,才知道原来我们咖啡本身的商业定位就不太好,很多咖农的处理方式也很单一。
我们就有选择性地去采摘完全成熟的果实,开始增加一些处理方式。没想到尝试了之后,其实市场还蛮喜欢的。
因为我不是学商业企划的,我当时也没有想到云南咖啡会一路发展到现在,在大众视野里有了一个很好的转折。包括《一点就到家》这些影视作品,还有一些媒体或者个人的平台都关注到云南咖啡。
那个时候我就是一股劲地想把咖啡品质做好,但做着做着就发现,会有爱摄影的人也关注咖啡,做经济调查的人也关注,还有比如社会学、民族学相关的学生,发现它越来越丰富。
02
现实中的“继承家业”并不是爽文情节
我上大学是在湖南工艺美院,当时学的专业是室内设计。因为那个时候还蛮喜欢看那种装修改造之类的综艺节目,就觉得设计师还是一个蛮不错的职业。
到我毕业的时候,家里咖啡的市场价格不好,我爸又在生病,我就觉得,不然我就回来尝试着去做一下咖啡。
其实我当时也很迷茫,因为我们所做的一些现在市场上流行的特殊处理,比如日晒、蜜处理,在那个时候我们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学习,更多是自己摸索。但那个时候做这些处理其实还蛮开心的,因为你可以每天就只关注农作这个事情,后来干扰就越来越多了。
好多人觉得你是回来“继承家业”,其实现实生活中是很惨的,并没有继承多大的家业,因为继承的这些家业里面有一部分是负债,一部分是烂尾楼,还有一部分是市场对云南咖啡的一些负面偏见。
我们要在原先30年比较粗放的种植方式基础上做精品咖啡,本身就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事情。
因为咖农的种植、采摘和加工习惯已经养成了,红的绿的果实都采。我们的咖啡树品种也很单一,树林也很老化,种得也很密集,再加上他们会使用尿素之类的化学肥料导致土壤板结……其实有非常多问题要去解决。另外不管是市场拓展也好,还是处理板块,其实一直都有缺人和缺资金。
好多人真的不知道咖啡背后,有那么多的劳力、苦力。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半夜两三点所有人在加工咖啡的场景,蛮魔幻的。
头两年比较繁忙的时候是在咖啡收获季,其余时间就是做做熟豆,去外面学习一下、参加一些活动,去市场上了解一下咖啡行情之类的。从去年4月开始做咖啡庄园之后,我每天的事情变得散而杂,一下切换到处理咖啡的处理者,一下切换到咖啡师,一下又切换到庄园主对接施工什么的。
其实这样的节奏我还蛮不喜欢的,因为你做事情总是会做一半被打断,但是没有办法。我会自己开导自己,所有这些东西你都需要自己去经历。
对于咖啡,我没有把它当作我的事业、“成功的垫脚石”之类的。现在我觉得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过了它本身。
你的摊子越铺越大之后,你组建了团队,你有动力,才会让他们跟着你一起去旋转起来。
推广云南咖啡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使命。我感觉云南咖啡未来的发展,还是需要一直有像我们这样的人去支撑着。如果没有我们这拨人去支撑,可能慢慢地它就被市场同化了。
03
造“冥想屋”和自然对话,意外变成网红打卡点
小时候家乡的自然环境是更好的,天真的很蓝,有星星,有萤火虫。但是离家上学后每一次放假回家,就感觉有一片山秃掉了。
现在回到家乡,我就会想多学一点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尽可能地不要破坏自然。
所以我们当时做“冥想屋”也是这种理念,它大部分是用回收材料做的。我们不想做一些太现代的东西去脱离自然,而是想把建筑融入到这里的自然中。
冥想屋是我一个朋友的设计概念,从房子的外观造型到走进里面的感觉,确实会让你觉得很安静。因为感觉现在人很浮躁,而我们自己本身也很喜欢安静,所以就想做一个这样的空间。
在大城市里,你可能要在房间里达到那种“心流”状态,才能冥想得了。但在自然的环境中做这样的空间,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不过现在冥想屋的性质已经变了,因为很多人只把它当作一个网红打卡地,一直在里面拍照、攀爬。才过了2个月,它已经被损坏得不轻了。我们当时种进去的草被踩死了,设计的让人坐的台阶也裂开了,装置的球也被砸碎了。
其实一开始做它的时候,我没怎么预想过这样的情况,我还蛮喜欢它刚弄起来安安静静的时候。
04
身心双重 “断舍离”,我没有年龄焦虑
我感觉现在我看得很通透,别人的话我觉得听得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就不听了。
今天有一个客人来我们咖啡店喝咖啡,一开始我很热情地跟他交流,他问什么我也会应答一下。但后来他就一直在说“云南卡蒂姆有涩味,我喝完了10分钟嘴巴还是涩的”什么的,我就不管他了。我就发现,这又是一个被所谓的“精品咖啡学”迷惑了头脑的人。
而且咖啡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众口难调,你喜欢酸,他喜欢苦,你没办法去说服这个人一定要认可你这个东西,他不能接受,吐槽一下就让他吐槽吧。
平时我们遇到的大部分客人和朋友其实还是很不错的。有朋友知道我最近咳嗽,会给我寄一些药,有朋友会带一点特产过来,或者会给我写很多小卡片,这些都让我特别感动。
有时候我觉得比较庆幸,很多人向往的自然,我天天就生活在里面。
虽然每天体力上也很累,但是其实休息一下在第二天起来之后再继续去做事情,会觉得充电速度很快。不像大城市,有的时候累,可能你休息一段起来还是不停有很多烦恼在你的脑海里面。
我现在会“断舍离”,不像以前会买很多东西。虽然物质欲望降低,生活质量却提高了。
现在有些人对我的评价是,小小年纪就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踏踏实实地去做,可能他们二三十岁的时候还在玩,还不知道要干什么。回想起来,我确实撇去了很多自己不想关注的东西,关注自己,并且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还会积累到很多其他行业的东西,可以借鉴和学习。
面对30岁我没有年龄焦虑,我一直觉得我很年轻。我现在更焦虑的可能是健康,希望我的身体能更健康一点。
*配图均来自受访者
嘉宾:梅子
编导:周依、吴思越
撰稿:周依
后期:张译文
监制:徐婉
设计:白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