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讲座 | 北大中文系教授:我们今天为何要读《韩非子》?
宋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近代章太炎等人则提出“半部《韩非子》治天下”,以期救亡图存;今天的我们读《韩非子》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呢?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博雅讲坛”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韩非子》”为主题,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邵永海教授、孙玉文教授分享了自己读《韩非子》的感受和体会,并以邵永海教授“读古人书”系列图书第一部《读古人书之〈韩非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为具体案例,同读者一起探讨了我们今天读《韩非子》等古代经典的意义、细读古代原典的方法以及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要读《韩非子》:从一个故事说起
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曾经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邵永海教授在讲座一开始即引用托克维尔这句名言,启发大家思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传统历史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在今天社会上泥沙俱下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中,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历史,怎样阅读、理解我们的古代经典,我们今天读古人书意义何在。邵教授指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持续思考的问题。具体到《韩非子》,邵永海教授从《韩非子·难一》中收录的一则师旷与晋平公的故事入手,为大家做了生动的讲解。
讲座现场故事是这样的:晋平公有一天跟群臣在一起喝酒,喝得非常酣畅淋漓的时候,晋平公就满足地感慨道:“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这句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做君主更快乐了。做君主为什么快乐?因为只要是他说的话就没有人敢违背。当时陪坐在旁的著名乐师师旷,听到此话以后,就把面前的琴抄起来,朝着晋平公砸过去,晋平公慌忙躲开,一边躲一边说:“太师打谁呢?!”师旷说:“我刚才听到有个见识浅陋的小人在说胡话,所以我要砸他。”晋平公说:“说话的人是我。”师旷说:“哎呀,这不是一个君主应该说的话。”当时其他臣子纷纷站出来要求严惩师旷,但是晋平公说:放过他吧,“以为寡人戒”。
邵永海教授说,咀嚼《韩非子》中收录的故事的内涵,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细致地窥见韩非思想的触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韩非子》一书的内容,探求《韩非子》在今天的时代价值。邵教授说,这个故事首先告诉我们:“绝对的权力带给人的快感也是绝对的。晋平公的感慨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权力给人的快感不正跟酒喝到高潮的酣畅一样吗?那种肆意放纵欲望、个人意志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的满足,世间又有什么快乐能够替代呢?晋平公的感慨无疑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对此,孔子说:“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对于权力可能给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危险,我们的古人从历史经验教训当中早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古人经常用驾驭马车来比喻权力的运行或者国家的治理必须要小心翼翼,否则就会车毁人亡。《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旨在说明在位者面对权力应有的一种心态。从这一认识出发,古人创造了解决“权力怎样不被滥用”这一问题的丰富、重要的思想智慧资源,其中有不少方面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谏官制度就是中央集权专制政体的一种自我纠错机制,故事中的师旷就是使用了极谏的方式向晋平公进言。然而即便是采取这样一种进言的策略,师旷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这是中央集权专制政体下古代谏官制度难以克服的弊端决定的。韩非认为,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们会逃避进谏这样高风险的道义上的责任,而选择与君主“同取同舍”,像故事中的群臣那样努力讨得君主的欢心。这样的结果就是官场上擅于奉迎附和的“君子”更能获取君主的信任和宠爱,从而进入权力中心成为得势者。这就造成了一种能人贤士逆淘汰的机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历史进程中始终无法克服的一个弊端;像陈子昂那样抒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悲愤情绪,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
邵永海教授对于这个故事的解读,是如何细读古代文本、把握古人言外之意的一个精彩示范。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大概了解《韩非子》这本书的内容和特点,简而言之,《韩非子》整本书就是围绕着“怎样做君主”这五个字展开的,君主怎样最有效率地利用臣下来为自己做事情,同时要防范臣下有弑君篡位的野心。换句话说,也就是“君主政治学”,核心命题是“君臣关系问题”。
回到“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韩非子》”这一主题,邵教授说:我们需要看我们从怎样的历史当中走过来,我们每个人的观念当中对于权力还存在着怎样的迷信和误解,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读《韩非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的历史,也为我们照亮未来。
我们知道,“老马识途”“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置履”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都是出自《韩非子》。韩非对自己收集的每一则故事都细心揣摩,力图从中提炼出可资君主学习、借鉴的经验教训,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寄寓自己的社会理想。孙玉文教授说,韩非经常说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当代情况做出调整,《韩非子》中收录的这些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和历史典故,它们所承载的社会目的,包含的深刻寓意和内涵,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有很多启发意义的,仍能给我们智慧的启迪。今天,《韩非子》于我们不仅仅是治国理政的思想理论,对于我们怎么跟自然、跟社会相处,怎样思考问题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邵永海教授和孙玉文教授都一致提到了韩非对人性观察、对人心揣摩的深刻,达到了令人惊讶万分、难以置信的地步。这一点在《说难》《难言》二篇中表现比较显著。邵教授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著书往往以“揣摩”来命名,“揣摩”即揣情摩意,特别是跟君主进行语言交流之前,首先要把对方的心理活动摸透。而揣摩在我们今天生活当中是不是还存在呢?恐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切实的感受。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说韩非的很多思想,出发点都是建立在这上面的。从对人性的理解出发,韩非有一句名言:“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下轻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可以为了名利而轻易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人的生命尊重原本是一个民族文化应该摆在首位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这点究竟处在什么位置,非常值得我们反思。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人性、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
如何细读古代原典:《读古人书之〈韩非子〉》的示范
对古代原典的细读,首先要落实在对古代汉语字词的恰切、准确的理解上,也就是要读准确;其次,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要读出古人的言外之意。孙玉文教授认为细读古代文本,这两点至关重要。孙教授说,我们读古人书,一方面要读进去,另一方面要跳出来。跳出来就是理解古人的作品,不要拘泥。但是现在有些人喜欢以此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认为“诗无达诂”,还有人拿国外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说。孙教授明确指出,古人的言外之意具有客观性,把握言外之意就是要揭示这种客观性,不能信马由缰,不能把哈姆雷特理解为别的人。必须正确区分求真解和理解拘泥,不能将求真解误解、曲解为拘泥,将胡解、妄解古书美化为不拘泥,从而为错误的理解寻找挡箭牌。“邵永海教授的《读古人书之〈韩非子〉》字字去落实,深刻准确地把握言外之意,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孙玉文教授提到最近有人批《弟子规》《商君书》,他说,对于任何作品我们都应该有批判的眼光,问题是批判要有道理,对于古代经典的批判应该建立在准确通读全书的基础之上。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成见、带着有色眼镜去读古人书,甚至不读原典、不读全书,为了批判而批判,这在研究方法上是不可取的。读古人书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朱熹所提出的“虚心涵泳”,虚心就是不能带着成见读书,要认认真真读进去,对古人书的理解要符合语言文字的规律,要读出古人的言外之意。“我们今天很多人没有做到这一点,邵老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读古人书之〈韩非子〉》孙玉文教授提出的细读古代文本的两点建议,邵永海教授也很有共鸣。邵教授说,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和感受来说,解读古代文本,“考据”和“义理”两者不可偏废。如果没有深厚的考据之功作为支撑,单独从一个文本当中阐发义理,很容易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反之,如果只注重考据而没有义理思考,我们可能知道古文每个字的意思,也能够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这些古人到底在讲什么,我们可能会不得其解。邵永海教授说,《读古人书》系列丛书计划选取我国古代对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典籍,以选本的形式呈现每一种典籍多蕴含的思想智慧,也就是说,希望以《读古人书》系列为实例,努力从考证考据和义理两个方面挖掘每本古书的内涵,展示细读古代原典所应遵从的原则和方法,将来有机会奉献给各位读者,也希望能得到大家更多的批评指正。
具体到怎样读《韩非子》,有读者提出,《韩非子》二十卷五十五篇,总字数达十多万言,体裁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内容深刻,其中一些篇目还可能不是出自韩非之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很难把握。对此,邵永海教授说,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韩非子》的篇目,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完美形态:从《说林》上下篇这种最粗糙、最原始的故事收集,到《喻老》《十过》、《难一》至《难四》这样非常严谨地利用故事讲道理;而《内储说》《外储说》是韩非的分类资料库,他已经建立了主题鲜明的分类框架,而且对每一类主题做了简明扼要的说明,但是还没有进一步阐发。通过这三类不同的文本形态,我们可以知道韩非在怎样利用故事来讲道理这方面,有非常严密的思考过程,也有非常详细的写作计划,只是他没有最后完成。
陈启天先生以及邵增桦先生按照《韩非子》篇目可信度高低排序,他们相信这样读《韩非子》能够把握韩非的思想体系,这是一种读法。但是这样的篇目顺序,从阅读的角度来说邵永海教授表示不是很赞同,他也同样不赞同按原书篇目顺读,那样会让人丧失阅读兴趣。邵教授建议,从读故事入手是比较好的读《韩非子》的切入点。战国中期以后,纵横家们越来越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要讲的道理隐含在故事当中,《韩非子》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每个故事后面的韩非简单的点评,足以使我们领会到韩非在收录这些故事的时候,想用故事阐明什么道理。换言之,韩非要讲的所有道理、所有观点,在这些故事里全都存在。从生动形象的故事入手,读起来会比较轻松。在接受韩非基本思想框架和逻辑套路之后,我们再去看其他篇目会觉得容易得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