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追忆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贾忠建先生
2023年2月15日,中共兰州大学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兰州大学化学系(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有机研究室主任贾忠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94岁。
她是严谨谦逊的科学家,是爱生如子的好老师,是关心后辈成长的前辈,更是智慧坚毅的女性。本报记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整理出本文,描写了这位大先生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的一生,尤其是讲述了她对兰州大学化学系乃至我国化学届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以此悼念。
奔赴西北,扎根兰大
贾忠建先生祖籍江苏扬州,1930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弟。祖父系江苏著名的指画家,胸怀坦荡,嫉恶如仇;父亲是一名物理学教授,思想进步,刚正不阿。优良的家风传承潜移默化地在贾忠建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忧国、救国的种子,并逐渐形成了她朴实无华、严于律己、勤于思考、积极进取的个性,为她后来的教学科研人生奠定了基础。
1950年,贾忠建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195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被推荐到北京大学化学系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邢其毅教授。未名湖畔五年的勤学苦读,使她掌握了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本领。1958年,贾忠建研究生毕业,她听从导师和校方的建议,留校任教。
但早在1956年,她的爱人郑荣梁先生研究生毕业后就被分配至兰州大学任教。由于他在临近毕业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导师的争取下,北京大学经与兰州大学协商,郑荣梁以兰州大学派往北京大学的进修教师的身份留在北大继续开展研究,直至1958年3月。
1958年,郑荣梁正式到兰州大学报到。在当时,“兰州”“大西北”“黄土高原”三个几乎是同义语,它告诉人们:这里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据郑荣梁2019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的兰州大学还在萃英门旧址,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大门西侧临街“勉强过得去”的学生宿舍和东侧低矮的土房充当的教师住房。
北京大学为了解决贾忠建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准备把郑荣梁也调到北京大学。而此时,贾忠建却想得更多、更远:大西北艰苦、落后,所以更需要人们去开拓;且大西北丰富的植物资源,有待于人们去研究开发,自己是学有机化学的,在那里将更有用武之地。因此,夫妻俩一致决定在兰大团聚。
1959年5月,贾忠建毅然舍弃了北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调至兰州大学,踏上了西北这片广袤的黄土地,由此开始了自己扎根兰州的一甲子岁月。
初到兰州大学时,实验室的仪器都堆在墙角,实验无法正常开展。凭着对科研教学工作的热情,贾忠建首先从实验室卫生这一小事做起,清点维修仪器,用冰冷的自来水清洗堆积多年的旧玻璃器皿,“我一进有机实验室就把堆放的仪器拿出来洗,天天洗,当时没有暖气,水非常冷,大概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把实验室整理得‘亮光光’的,觉得总算看到了一点成绩。”
从南京大学到北京大学再到兰州大学,贾忠建在兰大扎根60余年,历任兰大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先后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有机研究室主任、中国药学会甘肃分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二十五届理事会理事等职。
后来回忆起来,贾忠建始终无悔自己青年时代的选择,她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事业越是艰难,成功越有价值。如果有来生,我还将选择来到西北。有志青年应当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在创业、开拓中寻求幸福和欢乐。”
以教为本,严谨治学
当时化学系有一个“好规矩”,老师上讲台之前,先要给其他教师讲一次让大家听一听,指出不足、提出建议,过关后才能正式上讲堂。上课时如果有学生提出讲得内容没有听懂、不能接受,那就是老师没把道理讲清楚,就要及时调整。
贾忠建顺利“过关”走上讲台,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过《有机化学》《天然有机化学专论》《天然产物分离技术导论》《蛋白质与糖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天然产物化学进展》《波谱技术在天然有机中的应用》等课程。
不仅要能讲课,还要能将课讲好,这是贾忠建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认真编写教案并坚持试讲,在当时的教学科研条件下一切都靠自己动手,不会的就主动去学。直至后来担任教研室主任之后,她仍然坚持亲自动手做实验、编写新的实验讲义,力求实验数据和结果准确无误。“当时每个实验都是自己做,有问题就提出来讨论解决,每个实验要做出一定的产率。到后来实验要求更加严格,我要求学生做完实验要提出问题,要能说出实验结果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渐渐地,她形成了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授课风格,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而她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仅得到了师生的交口称赞,也在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化学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概过了五到七年,全国基础课评级时,兰大的化学排在全国前列,“说明那些年的努力是很有效果的。正是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比较高,学生的出国考试成绩在全国来看也都是排在前面的。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要下决心。在实验教学中,要从实验里发现问题和不足,再下决心改进。要在不断改进中让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没有错误。”
1976年以后,贾忠建教学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研究生。她认为给研究生授课,教师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应当着重向学生介绍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她经常告诫学生:“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娴熟的实验技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将寸步难行。不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就不可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贾忠建是这么说得,更是这样做得。她严格要求学生,不放过任何细节,对论文中的每个数据都要仔细核对,每篇论文常常进行三四遍甚至更多次的修改。她培养的近百名有机化学人才中,多数已成长为我国天然产物领域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以及各类人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等。他们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科学素养好,研究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目前正活跃在我国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及相关技术领域。
胡晓愚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兰大化学系工作,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被打为“右派”,文革结束后胡晓愚平反出狱,回到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组工作,时任有机化学教研组主任的正是贾忠建。为了帮助胡晓愚尽快恢复名誉,贾忠建想尽了办法,“只要是全国性的学术活动,她自己都不参加,把机会让给胡晓愚,让他到各个学术会议上去亮相,并在1982年把前往美国进修的名额让给了胡晓愚”,郑荣梁曾在采访中回忆道,“因为贾忠建知道他回来以后会发挥很大作用”。1988年,胡晓愚带着氨基酸固态合成的全套技术和设备回到了兰大,接任生物系生物化学教研组主任,并不负所望地在多肽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很快便合成了胸腺多肽,并以此制成2003年非典期间提高免疫力的重要辅助药物。
贾忠建的1986级博士生谭仁祥教授在2015年接受我校“萃英记忆”工程采访时曾说道:“在我心目当中,有三位女士必须放在同一高度予以尊重、孝敬。第一个就是我的母亲,她给了我生命并哺育了我;第二个是我的岳母,她含辛茹苦,养育了我的另一半;第三个就是我的恩师贾忠建教授,她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探索精神,她有许多感人事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言传身教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激励我创新、鼓励我坚持、鞭策我前进;经常提醒我的是她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要静下心来嚼菜根、做学问。”
谭仁祥犹记得在兰州大学读博士期间,贾老师的胆囊炎经常发作,而且一旦发作,就得输液,故她经常边打着点滴边改论文。谈及此处,谭仁祥对彼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在当时还很简陋的兰大校医院里,暖气不足,北风夹带着沙子打在窗子玻璃上发出“嚓嚓”的声响,这些她全然不顾;只见她头靠着枕头,裹着厚厚的棉衣,用扎着针的左手按住纸,右手拿着圆珠笔不停地圈圈改改。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非同寻常的拼搏精神,对我们学生的成长就是难忘的示范和永恒的鞭策。现在我们再苦再累也没有贾老师当年那么苦那么累。她是上海人,在兰州大学一干就是大半个世纪,可以说她为兰州大学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
2021年“七一”前夕,在常州安享晚年的贾忠建见到了从兰州前去看望她的兰大化学院的一众师生,她激动万分:“在兰州待了六十年,是我这一生的三分之二的时间。我现在已经九十岁过了,今天在这里能看到我的老同事、我的学生、以及年轻的优秀教师,我特别兴奋。我觉得这一辈子过得非常幸福,在我九十岁以后还能有这么多的亲人来看我,我觉得真自豪。”
因地制宜,创新科研
在开展人才培养的同时,贾忠建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是西北特有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开拓者。
西北地区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我国中草药的主要产区之一。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北地区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相关研究凤毛麟角。
作为一名兰大人,贾忠建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挖掘西北地区特有的、丰产的、以及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植物资源的活性成分和应用价值,而且她认为,“仅仅把化合物分离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生物活性和应用价值。”
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贾忠建先后承担了“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重点、面上项目和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研究课题,对190余种植物的微量和痕量脂溶性、水溶性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开创性研究。从中分离、鉴定出700余种新化合物,发现20种新型骨架的萜类,发掘出100多种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物质。在药理配合下,发现百余种有意义的抗癌、抗菌、杀虫和清除自由基的生理活性物质,揭示了它们的构效关系。主要成果居国际同类工作的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发明专利技术转让1项。获得德彪-中国癌症基金研究会国际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甘肃省先进工作者奖等。
她和团队成员一道克服重重困难,对产自新疆的大苞雪莲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的多糖具有抗疲劳、抗衰老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两种黄酮能明显抑制腹水型肝癌和肉瘤癌细胞的DNA合成。
她带领团队从甘肃藏药马先蒿中分离出具有较强的抗癌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苯丙素苷,其作用机理并不是简单的杀死癌细胞,而是能够修复损伤的DNA,使癌细胞“改邪归正”逆转为正常细胞,苯丙素苷成为首例具有非酶性修复DNA的天然产物。
提及苯丙素苷,郑荣梁印象尤其深刻:马先蒿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玄参科草本植物,在甘南玛曲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上,采摘和识别都极为困难,一个星期几个人也就只能采摘五十斤左右,而贾忠建开展实验的需求以成百上千斤计。每次采摘回来马先蒿,贾忠建都如获至宝,马不停蹄地展开分离提取工作,但从50斤马先蒿中也就只能提取出约1.5g苯丙素苷,“马先蒿中苯丙素苷的含量仅为万分之三,提取相当难”。提取出来后测定其分子结构又谈何容易。从提取成功到测定出分子结构,贾忠建用了约8年时间。郑荣梁用“悟”“巧”“严”三个字对贾忠建进行评价:“悟即悟性,巧即技巧、灵巧,严即严格,她的这些特点当年在北大化学系的时候就很突出。”贾忠建测定了苯丙素苷的化学结构,郑荣梁发现了其药用价值,结果一经发表,立即引来了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科研人员的关注,纷纷尝试人工合成苯丙素苷,最终只有日本成功,终因成本昂贵无法大规模生产,未能满足药物开发前期研究用量而遗憾地停止下来。
做该项工作时,贾忠建和郑荣梁两位老师均已年逾七旬,但贾忠建乐在其中,就如她曾说道的那样:“大西北自然条件艰苦、物质匮乏,因此更需要人们去奉献;大西北有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优势,值得人们去研究开发。作为一名有机化学工作者,在大西北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并且在科研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贾忠建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后,相关单位、广大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来唁电、信函,通过多种方式哀悼、缅怀贾忠建先生。许多人在唁电或追思文章中都回忆了与贾先生共事或交往中的具体事例,其中有不少是感念贾先生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事迹,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涂永强院士在唁电中说:先生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绝佳的导师,令人扼腕;先生的精神、风骨及成就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贾忠建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情怀,勤奋敬业、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谦虚谨慎、与人为善的道德风范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由衷地崇敬贾先生,悲痛地哀悼贾先生,深切地缅怀贾先生
内容来源 |兰州大学新闻网
编辑 | 李心月
责任编辑 | 彭倩
原文链接 |高原上的雪莲花——追忆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贾忠建先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