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交织的轨迹”:勾勒德国现代设计全景
设计是德国工业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也是大众延续至今的日常表达方式。在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中,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推出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化的“优质设计”,为功能主义设计以及现代工业设计奠基蓄力;1919年创立的包豪斯学校在其设计教育实践中所建构的现代设计理论与设计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1953年诞生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更是从真正意义上构建了“系统设计”理论,成就了科学化思维与日用化设计的完美融合……
1985年,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举办的20世纪中国最具规模的“产品 形态 历史——德国设计150年”展览,给开放不久的中国设计界以巨大的震撼,此时距柏林墙倒塌,“联邦德国”(西德)与“民主德国”(东德)统一还是4年之后的事情,因此,彼时观展的中国观众殊不知还留有遗憾:包豪斯的发源地魏玛、重要的设计教育全面展开地德绍,此时都在东德境内,它们的设计又有着怎样的面貌?
近日,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德国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及维斯滕罗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展览补上了这一段历史。展览努力还原当年的事实,300余组(件)展品中,既有迪特·拉姆斯、汉斯·古格洛特等西德杰出设计师,也有鲁道夫·霍恩、玛格丽特·雅尼等东德优秀设计师的重要作品;既叙述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奥芬巴赫设计学院等对设计的新的探索,也展现了柏林白湖艺术学院以及哈勒艺术设计学院对设计人才培养的贡献。
浇水壶 1959年 克劳斯·库尼斯
“事实上,东德与西德的合并,很长时间被认为是拖累与提携的关系,德国设计的历史也向西德倾斜。中国的设计师很好奇,两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相同的传统和生活习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那些当年深受‘德意志制造联盟’和包豪斯‘大师们’影响下的设计人,在不同的国家意志和经济体制下,究竟分别为人民创造了什么样的物质生活?”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展览学术主持杭间看来,展览没有局限于设计作品的介绍,而是将其置于国际设计的大背景中,在分析社会价值和体制特点的前提下,在“同一叙事”中尽可能客观地展现东德与西德的设计成就与突出贡献。展厅中不同功能的设计案例,反映出设计与历史、社会、日常文化等因素紧密交织的景象,探索东德与西德在设计理念与实践领域的差别及相似关系,从而勾勒出战后德国设计史的全景。
“花园蛋”座椅 1968年 彼得·吉奇
展厅中,设计于1968年的“花园蛋”座椅格外引人注目,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太空时代美学,座椅靠背可以像飞船舱门一般折叠。一旁的展柜中,名为“TC100”的可堆叠餐具以其紧凑、多功能的特性反映了“系统设计”的思想,这组知名的餐具也成为德国酒店行业的支柱产品。五颜六色的塑料百货、粉彩的卫星牌汽车、知名的“鸡蛋杯”是对东德的浪漫记忆。尽管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倾向,但东德与西德共同的现代主义设计遗产将设计师们的精神紧密相连,他们致力于为民众提供有用的、设计优良的产品,都注重大规模生产、先进的产品文化以及现代化住宅建设。展厅内精选的设计作品恰是这45年间双方联系的集中体现。
分离的40余年中,两德设计的交集是本次展览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1974年开始,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保护的需要,东德对在战火中毁坏严重的包豪斯校舍开展重建,1976年建筑重新开放,来自世界各地的包豪斯人聚首于此,这应该是1933年包豪斯解体后新的重逢,其反思意义无需赘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的能源危机和商业消费推动的无节制的设计,两徳设计师同时意识到经济、耐用、可循环的重要性;到80年代,虽然原因各异,但手工艺和小规模生产不约而同在两边兴起,等等,这些都增加了展览的可思考性。
两德设计的“同一叙事”,如何“同一”,如何“叙事”?这不仅是世界设计史叙述中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中国设计界对设计之于文化和体制影响的关心所在。杭间表示:“作为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经历过全面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设计师,这个展览还有镜子的作用,它让我们能够更客观地体会不同制度对设计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德国设计重技术、重功能、重品质,强调系统性、逻辑性和秩序感,强调设计的社会目的。在特殊的历史阶段,由于文化的同源性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差异性,同样继承着包豪斯学术传统的两德现代设计,演化出两条错综羁绊的发展路径,即本展主题“交织的轨迹”。
“哔哔哔哔”台灯 1982年 英戈·毛雷尔
“纵观展览所聚焦的1945年至1990年间,德国设计的成长轨迹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脉络紧密交织。300余件展品涵盖了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服饰设计和染织工艺等诸多门类甚至设计学科所能涉猎的几乎全部领域,客观呈现德国设计的阶段性发展成果,并揭示在不同文化视角与艺术观念之下催生的东、西德设计谱系。‘德国设计’的崛起之路与‘德国制造’的华丽转身,凝聚着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打底的时代必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表示,此次展览无疑是中德设计文化交流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为观众呈现了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路径,为中国的设计理论、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提供现实参照,进一步将专业教育实践融入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充分发挥设计史研究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
作者:奕品
责编:李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