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楼船铁马到中亚世界,李硕的战争史写作
原创 李硕 活字文化
2020年8月12日,历史学者李硕先生与南京大学童岭教授、《忽左忽右》播客主播程衍樑做客建投书局,以“李硕的战史:历史写作的另一种可能”为题开讲。
李硕老师一身褐色衬衫,开口讲带着点口音的普通话。讲座中,他以“战史写作的缘起”、“如何从战争角度切入中国历史”以及“宋武帝刘裕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一生”三点进行展开讨论。
他讲刘裕北伐取得连续的军事成功的经验,举了“恺撒”“成吉思汗”的例子,说:“在重新解读古人战役的过程中,写作者确实可以做个复盘,把古人当年的各种考虑,尽量全面地重新再考虑一遍,然后得出结论——他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有没有其他别的选择。当我们尽量做到这一步时,往往就更能体会到古人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阶段,他的各种不高明和不得已。”
历史系科班出身的李硕老师,从来不为专业范畴所束缚,而是面向大众,追求历史写作的生动与精彩。他在博士论文中写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战争史,随后出版的《南北战争三百年》即在此基础上改写,并出版了以南朝开国皇帝刘裕为主角的作品《楼船铁马刘寄奴》。
曾在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工作的他,也长期关注历史地理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近来出版的《俄国征服中亚战记》即是这一领域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李硕老师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搜集大量有关的油画和照片,写成此书,希望借此能使读者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中亚的近代历史与文化,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推荐“李硕的战史:历史写作的另一种可能”的现场实录精选,走进那个战火频仍、英豪辈出的历史时期。
“我想把战争和历史掰开来写”
李 硕:《楼船铁马刘寄奴》的主人公是南朝开国皇帝刘裕,他生活在江南,是南朝将领。面对北方的骑兵优势,在骑兵成为陆战主力、北方民族成为亚欧大陆压倒性的军事性力量之后,刘裕照样能打出平手甚至胜利。刘裕是一个“翻盘者”。
《俄国征服中亚战记》是十九世纪俄国对中亚的军事征服的战争史。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人类依靠现代科技、军事技术优势,对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形成了完全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这本书表现的就是俄国一百多年来对中亚的军事征服,其中对俄国人一百多年来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变迁着墨较多。
这两本书,前者代表骑兵刚成为主力兵种时代战场的形式和具体战争,而后者代表了游牧民族的谢幕。
其实《楼船铁马刘寄奴》是很早就写好的书稿,09年成稿的。之前我在清华读历史学博士期间写的博士论文,后来出版了《南北战争三百年》这本书。而《楼船铁马刘寄奴》是博士论文的“副产品”。我看到的这些历史人物、战争人物中,刘裕这个人可能是经历最丰富、最有戏剧性的,所以我就提前写成了书。
《楼船铁马刘寄奴》李硕 著,活字文化 策划,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20年
《俄国征服中亚战记》则是我2013年博士毕业,踏入新疆这块土地、就职新疆大学后,有感于与内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很想书写这里的故事。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三卷本成了最初触发我写作的契机。这本历史记载的当时中亚的历史环境、人文风貌,跟我在新疆感受到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想把战争和历史掰开来写,让读者能有更感性的认识。
《俄国征服中亚战记》李硕 著,活字文化 策划,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
刘裕其人:
军事上堪比成吉思汗、恺撒
从战争生涯的紧张程度,从实力与战绩的“相对值”来看,刘裕战争生涯的精彩跌宕,绝不亚于靠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
——《楼船铁马刘寄奴》,P317
李 硕:我在书里有一些类似“广告语”的表述,比如把刘裕与成吉思汗作比较。因为刘裕这个人大家没太听说过,只知道辛弃疾写过“人道寄奴曾住”。成吉思汗的军事天才主要是依靠骑兵;但反过来说,没有骑兵怎么办,而刘裕就提供了答案。所以他作为军事家带给人们的启迪,可以说不亚于成吉思汗的。这是我觉得值得重新总结和发掘的课题。
成吉思汗(西元1162至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观其一生,大多是在戎马征战中度过的,其伟大之处也集中反映在盛世武功之中。
我觉得刘裕与恺撒也比较值得对比来看。从宏观的政治层面上讲,恺撒和刘裕都曾经改变了他们原来生活的政治环境。从具体的军事上讲,两人都是要跟北方的蛮族打仗:刘裕是和北方的羌人,也就是慕容氏的军队打仗;恺撒也是跟法国、英国的高卢人、日耳曼人打仗。而且在他们的大后方也不停有内乱,需要不断回师平乱。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
不过,刘裕终结士族门阀当政的局面后,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格局,这可能是更大的一个话题。但在这方面我们对他的评价可能不太乐观。
我们知道这种士族门阀当权,几乎就是一种垄断的家族政治,不允许任何新人、外人来参与。我们按现在的标准看,也可以说是反动的、不好的,但是问题是用什么来取代它。刘裕在这方面,可能因为他文化素质不太高,也缺乏政治层面的考虑和视野,所以他是靠自己带出来老兵、老的军事将领集团来取代士族门阀的统治,但本身并不是太成功。第一,士族门阀毕竟声威在那了,没法彻底否定掉。第二,刘裕的时期,实权只能留给军事将领,但他们多数没文化,有些甚至连道德素质都不太高,所以导致后来的南朝政府各种政变非常多,而且基本就是要把对手全部杀光,不留活口,留下了一个不太好的政治死循环。
为什么刘裕集团没有形成一个更加积极有为的、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的群体呢?这背后的问题,现在的史学界也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你看南朝史书,确实会感觉政治上特别乱。只看宋朝,就出过好几个昏庸的小皇帝,干的坏事真是罄竹难书。以前有人说,可能是下一朝的人编写史书,为了给他抹黑,故意把他们写得坏一些。但我觉得也不全是,因为你看史书时会有感觉。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好,可能会虚构一些内容;但史书写一个人坏,这不是完全能虚构出来的,肯定发生过类似的事,史书里才能写。
刘裕有哪些作战经验和技巧?
李 硕:刘裕首先是吸取了前人经验,同时他还做出了很大创新。桓温北伐不是真的要灭掉哪个国家,而是给自己积累资历,回南方之后继续掌权;但刘裕是真的要灭掉北方人,比如在山东的慕容氏占领的南燕,他就是想把南燕全灭掉。
这带来一个问题,北方的骑兵一旦发现你的军队更厉害,打不过你,是可以向北逃跑的,回东北老家都可以。所以,刘裕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要灭掉敌人,不能打半场胜仗,一定要把决战时间往后拖,不给敌人逃跑的时间。
东晋灭南燕之战示意图
刘裕的具体方式就是,他打南燕的时候,在山东,他并没有沿着传统的水路一直往北走。传统方法应该是沿山东的泗水,一直往北,就能进入到离山东很近的地方,他的老前辈桓温也是这么打的。但是刘裕不一样,他走到一半,突然带着军队离开河流,一下子进入沂蒙山区鲁中山地,这是对手没想到的,因为后勤很难解决。但是,刘裕的军队一旦进入山地,敌人的骑兵是展不开的,没法在山地跟刘裕打决战,因此只能在出山口等刘裕。而出山口已经离南燕的都城非常近了,所以这一场决战之后,刘裕不仅能消灭南燕的军队主力,而且也能将南燕的皇帝慕容超包围在里面,这个南燕的皇帝想跑都跑不了,因为刘裕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了。
刘裕打南燕只是一个相对小的战争,因它的领土面积比山东省稍微大一点。打后秦政权的时候,可以说过程更长更惨烈。时间有限,我没法详细说,大家有时间也可以去看书了解一下。
北魏、南燕、后秦、东晋相邻态势图
刘裕进攻后秦之战总体部署示意图
我感觉,在重新写史书和解读这些古人战役的过程中,确实可以做个复盘,把他当年的各种考虑,我们尽量全面地重新再考虑一遍,然后去得出结论,他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有没有其他别的选择?当我们尽量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就往往更能体会到古人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阶段,他各种不高明和不得已。他可能各种选择都尝试过或者都考虑过,但这种也许是最好的,这也是我们不身临其境的人,有时候很难感受到的一种历史的可能性。
南北对立时期,
战争都选什么时候开打?
李 硕: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立的大环境下,针对南方军队的北伐,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系。
北方军队一般趁着秋冬往南打,南方军队一般趁着夏秋季往北打,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季节性因素。另外,战马的饲养也有季节因素。
我在研究汉代对匈奴作战的时候发现一点,汉军后来逐渐找到匈奴的弱势,他们的进攻季节是在初春,为什么?这涉及到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具备的不同技术优势。首先,初春时节,是多数牲畜开始怀孕、产幼崽的季节,这个时候牲畜要么大着肚子,要么小马、小牛刚生下来,搬家都不容易,此时追击,会让游牧族损失惨重。另外,刚刚过完一个严冬,牛马都很瘦,匈奴的战马跑不动,也很难跟汉军打。
但是汉军面临的困难是相同的,汉军的马不也一样吗,也过完一个冬天。这就要依靠具体的技术优势了。汉朝毕竟是农耕文化,不缺粮食,所以汉军可以在初春季节发动进攻的时候,把小米扛来给马吃。历史上有专门的一个词,叫做“粟马”,粟就是小米的意思。有粮食给马吃,就能让马迅速补膘。但匈奴人就没有这样的粮食储备。所以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战争中,双方都会找对方软肋来打,都总结出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
原标题:《从楼船铁马到中亚世界,李硕的战争史写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