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设全国统一电子病历,难在哪里?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吕娜
2023-03-17 18:5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海报设计 郁斐

全国统一电子病历再引呼吁。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许可慰教授等19名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电子病历系统。

由于医院间的病历系统并不互通,患者每到一个医院看病,医生得从头问起。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加剧了“看病难”,导致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既耗费患者精力,也浪费医疗资源。异地就诊和转院看病的患者尤其感到不便。

建立全国统一电子病历,远不止于方便广大患者。它将为医疗机构和医疗产业带来积极影响。

首先,作为数字化的医案、病案及个人健康记录,电子病历可以整合集成患者的核心健康数据,以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更加精准的诊疗方案。

其次,统一电子病历有利于提高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生工作效率,并为远程诊断、分级诊疗、医保控费等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电子病历包含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经验,若能实现共享、互通,将有望缓解目前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服务同质性差等问题。

中国建设全国统一电子病历系统的探索始于2000年前后。经过20余年努力,目前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已基本完成HIS、LIS、PACS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建立了远程医疗、区域影像诊断等信息系统。全国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省统筹区域平台,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信息互通共享。

实现统一集成、互联互通的电子病历在省市、医院层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技术难度并非高不可攀。为何多年来难以整合为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呢?这可能源于以下四方面的挑战:

第一, 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缺位的数据标准。多年来,电子病历系统基本以医院为单位独立规划和建设,建设情况、建设水平差别很大。各地区、各医院之间采用不同的电子病历标准,导致全国范围内电子病历数据难以汇总和共享,数据开发利用难度很大。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碎片化现状,又使得推广全国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步履艰难。 

 第二, 数据安全。电子病历数据涉及大量个人隐私,医疗机构商业机密等重要信息。需要明确数据使用的界限,建设相应的数据安全保障制度。另外,不同地区、级别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或是一个问题。

 第三, 资金投入。建立全国电子病历系统需要大量公共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需要政府牵头协调企业和医疗机构等各利益相关方合作,筹措资金难度相对较大。

 第四, 难以消弭的利益鸿沟。公立医院人员的工资收入一部分来自于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收支结余。实行全国电子病历数据共享后,一些重复的检查检验的需求、药品需求可能减少,医院这方面的收入可能降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可慰等19位全国政协委员呼吁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主导,开发建设集约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全国统一电子病历系统。建议包括:

首先是在国家层面成立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机构,并按照“需求调研、设计、研发、测试、发布上线”分步骤推进建设。其次是相关部委联合研究确定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技术标准和接口,并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为信息数据规范管理和安全保障提供法律保障。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研究财政投入机制,可采用中央、地方分级投入共建模式,逐步连接全国各医院,实现应用全覆盖。

以上主张勾勒出了建立全国统一电子病历的基本框架。在具体行动方面,可能有哪些可行的做法?从国际视野看,美国等较早开展电子病历改革的国家,积累了一部分经验。

以美国为例,它采取“国家立法+公共资金投入+支付激励”的协同推进模式。2009年,奥巴马总统签署《经济和临床健康信息技术法案》(HITECH),要求国内所有医疗机构采用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系统,并计划投入270亿美元在全国推广使用医疗信息技术。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还有节奏地实施了电子病历评价指标,对未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和独立执业医生在医保支付时进行处罚。经过数年努力,美国医院中电子病历(EMR)模块的渗透率从12%提升至95%。

同时,为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美国建立医疗信息交换网络(HIE)网络,将不同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共享。其中重要一点是通过HIPAA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对患者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和安全存储,以加强患者个人敏感信息保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聚焦标准统一、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协同举措或可供参考。

全国统一电子病历是成就“以患者为中心”的公共医疗的锚点,其有效运作还须移除数据和利益壁垒、实现互联互通,这尚需要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朱玫洁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