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绝望的文盲”因何绝望?
2月17日,央视网发表文章,痛批娱乐圈“绝望的文盲”现象,湖北日报和解放日报也相继发文,引发了国内外多家媒体的热烈讨论。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也在《两会艺览》节目中表明立场:“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素养。”作为两会的关注热点,这个话题再次点燃了关于“绝望的文盲”的讨论。
“绝望的文盲”从哪里来?
“绝望的文盲”成为内娱热梗,起因是凭借《陈情令》大红大紫的流量小生王一博,在他作为主演的贺岁档电影《无名》的路演现场,面对记者和粉丝诸如“叶先生这个角色在塑造时身上最难捕捉的点是什么”的简单提问,表现得无所适从。他对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和电影的时代背景一问三不知,甚至不愿敷衍,频频交出白卷——“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此被网友戏称为“绝望的文盲”。
“绝望的文盲”出处
图源:电影《糖老爹》截图
《无名》路演之后,网友们又发现了不少王一博过去的“文盲”经历:“到此一游”只会写两个字,写错自己名字中的“博”字,成语接龙接出“爱与勇敢”“爸爸妈妈”等词……这些经历坐实了他在部分网友心中的“文盲”形象,也让“绝望的文盲”一词引发了小范围热议。
图源:2019年7月微博直播截图
紧接着,央视网发出评论文章《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将此话题的讨论度提升了一个台阶。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千万,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1158万人,观众们“卷”着自己的文化水平,抬起头却猛然发现,聚光灯下光鲜亮丽的明星们展现出的文化素养甚至还停留在中小学阶段。与此同时,在各路媒体的影响下,人们长期以来对明星们双商堪忧的不满终于爆发,娱乐圈轰轰烈烈的“扫盲行动”拉开了序幕。根据网友们的不断提名,更多“文盲”演员被卷入舆论风暴。
而在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重提此话题,让“绝望的文盲”现象的讨论从饭圈内的“腥风血雨”扩大成了一次“人尽皆知”的娱乐圈“文盲大起底”。
图源:@人民日报微博截图
“绝望的文盲”是学历歧视吗?
由于演员的专业素养并不与学历直接相关,不少网民将这次“扫盲行动”指斥为“学历歧视”。
的确,学历高并非成为一名好演员的必要条件。赵丽蓉不识多少汉字,但是她的表演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周迅只是中专学历、不爱读书,但人们称赞她表演的灵动时总不忘加上一句“天赋过人”来显示她的不可复制性;王宝强没有学历,也留下了许三多等至今仍被反复回味的好角色。
而且,学历并不等于学识。归根到底,网友们并不真正在意明星到底有没有那张文凭的纸,而是对他们中“脑袋空空”的人深感失望。而对于演艺工作者来说,文化修养不像粉丝实绩图上的“注水”数据一样显眼,却默默地为他们的表演划定了上限和下限。
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在生活中体悟表演、在表演中融入生活的文艺工作者。65岁的梁家辉在节目中称,曾经为一个角色写了十万字的人物小传;张颂文年初爆火的背后,是他提前和居民同吃同住,仔细观察小摊小贩的日常生活。演艺工作并不是单纯展示姣好的面容和优雅的身段,积累文化修养的目的是保证演员在面对与自己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角色时,能够有足够的理解力赋予角色生命。
梁家辉为角色写十万字人物小传
图源:电影《黑金》截图
然而现在,一些年轻的演员在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进入角色、塑造角色时,却选择偷懒,不去琢磨剧本。演员赵露思拍完一整部戏,还分不清故事背景是在解放初期还是建党初期,出演央视上线的重点制作剧目《胡同》之后,对于角色的理解局限在“一个女孩,经历了一些事情”。面对生长在解放前北京底层社会、解放后投身基层服务的女性角色,演员却只有如此贫瘠的理解,很难评价这种矛盾是否会毁掉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面对“什么是演员”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时,一众青年演员都支支吾吾,赵露思给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演员就是我”,刘浩存甚至直接试图以“清澈的愚蠢”蒙混过关。
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时常向观众诉苦,拍戏苦、上综艺苦、赶通告苦……拿着天价的薪资,坦荡地交出一部部刷新最低评分的作品。观众们在本就苦于生活压力和优秀文艺作品缺失时,看到“摆烂”的明星们,怎么能不感到焦虑、愤怒?
所以,大多数人愤怒的情绪,并不是针对学历这一显性标准。真正引起公众舆论反感的,是某些演员对待本职工作的懈怠态度,已经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演员的体面是自己给的。当一个演员开始“自暴自弃”,甚至“高调”地暴露自己的低学识,主动扔掉这份体面,那么面对公众的批评和质疑,也只能照单全收。
“绝望的文盲”,“空心”的偶像
比起台上明星的“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台下粉丝们“对!没有意义”的齐声高喊与鼓掌更令人疑惑和担忧。粉丝对偶像的“无脑吹”,在娱乐圈绝对不是个例。
在“绝望的文盲”和类似话题“九漏鱼”(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原指没完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后泛指学识低的人)的评论区中,也不乏通过扭曲事实维护偶像的粉丝们,甚至有人发出“唯爱文盲”的评论。
图源:微博截图
官媒的评论之下,各家粉丝仍在争先“控评”,相互“甩锅”,乌烟瘴气的样子让人汗颜。观众固然苦“绝望的文盲”久矣,但相比于“文盲”演员,“心盲”的粉丝才更让人心寒。
更令人担忧的是,“文盲”演员辈出,粉丝“永远年轻”。相比于艺人在娱乐圈的迭代速度,粉丝是更为持久的存在。如果放任粉丝继续被“颜值至上”洗脑,面对完全“三观跟着五官跑”的评价体系,艺人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出现越来越多粉丝所谓“适应市场”的“文盲”演员之后,是否还来得及拯救深陷泥潭的娱乐圈?
“唯爱文盲”“干翻文化人”口号出现的背后,是“心盲”的粉丝在努力营造一种假象:娱乐圈本来就该是这样——明星没有文化追求,就该“靠脸吃饭”。
或许那些年轻的明星们是“聪明”的,他们掌握了时代的密码——流量,无论表现如何,自家粉丝永远会为他们“冲锋陷阵”。因此,提升实力这种苦活累活没必要去做。但“空心”的偶像,能走多远呢?我们的娱乐圈,真的应该是这样吗?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演员郝蕾表示:“连书都读不懂的人怎么可能读懂剧本,更不要说去呈现剧本了。”演员马伊琍也曾公开表示:“学艺术的若要走得更宽更远更久,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尤其文学理解能力,是经不起长久竞争的。”
图源:节目《十三邀》截图
演员们可以没有学历,但绝对不能不顾学识。观众经常从明星口中听到“演员的自我修养”,那么如今的某些演员究竟还剩下什么自我修养?当演员放弃了演艺事业上的追求,只关心流量,或许才是真的绝望。
好在,公众舆论正在逐步清醒,“绝望的文盲”们,也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演艺道路了。
原标题:《“绝望的文盲”因何绝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