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空中课堂”让高校思政课走向大众:1天听众量超教书40年
空中党课、体验校园、连续10天……6月21日晚,随着《游击队歌》《长城谣》等经典旋律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响起,一节特别的党课——“奋斗吧,我和我的国!”音频思政课在这里正式开启,首讲《奏响时代强音唱出中国精神》的精彩内容也通过电波从校园走向社会。
首场“奋斗吧,我和我的国!”音频思政课在一大会址开讲。 李立基 摄这是继“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给90后讲讲马克思”音频党课之后,由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人民网上海频道、SMG东方广播中心、阿基米德FM和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奋斗吧,我和我的国!”音频思政课,也是上海市教委首次“试水”音频课堂这一特殊授课形式,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1天听众量超过教书40年:“课堂变大了,听众变多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占才主讲《中国道路——由共享发展走向共同富裕》,谈起主讲音频思政课的感受,他说:“传播范围更广。”
直播平台是一把双刃剑,优秀的内容会迅速传播,争议的内容也会迅速发酵。因此,对于备课老师来说更是如履薄冰。有着46年教龄的李占才说:“备课要更加仔细和认真,对自己讲的内容要反复校对,不能出差错。”
从校园走向社会,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听众的改变。李占才坦言,“理论内容怕大家听不懂,以前讲课的对象都是学生,因为要修学分,学生必须来听,而这次面向社会公众,听不懂的时候他就可以不听。”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占才现场授课。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供图“理论成果大众化的问题是要下功夫的。” 李占才说,讲好中国故事不能纯粹的讲故事,还要上升到理论,通过故事引起大家的思考与反思,从而产生共鸣,这才是一堂有效果的思政课。李占才通过什么是共同富裕、什么是共享发展、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实现共享发展四讲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特质的内容。
连续直播过8天后的传播效果显示,这堂音频思政课是受欢迎的。据阿基米德平台数据显示:已经直播过的8天思政课里,平均每天有1.5万人次至1.8万人次的收听观众。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瑜激动的算着“一笔账”:“现在学校小班35人,大班70人,我的本硕博学生全部加起来一年也不到200人,而我教书20年,最多也就5000名学生,而现在一天就有1万多人在收听,简直超过了我40年的听众量。”
听众对这种内容和形式也充满了新鲜感。“在电波里听党课还挺新鲜的,边走边听,没想到思政课内容能在广播里呈现,而且多了几分生动有趣,我看10天‘课表’安排的内容,我都很感兴趣。”来到首讲现场的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四学生彭丽是一名忠实的广播爱好者,听了直播后这样说道。
通过上海市黄浦区淮海街道报名来听党课的一位青年白领说:“之前在广播中听过党课,但是到了现场感觉仪式感更强。希望这些音频课程能够让更多社区居民和公司大厦共享,让大家在接地气的大众‘思政’课堂中,感受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堂变大了,听众变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传播更远了”。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这是课后他收到老师们最多的反映。通过音频授课形式,思政课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走进了社区、企业、街道,走到了老百姓的身边;听众也不再单单是在校大学生,而是有企业白领、蓝领工人、社区群众等等。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每一堂音频思政课在内容上都更加贴近广大听众的现实生活,用身边事讲清讲透大道理,让听众近距离感受到了思政课的魅力。
主讲内容精心打磨:“音频党课把我听哭了”
“一双双渴望救治的眼睛、一面面飘扬的五星红旗、一张张非洲民众的笑脸……”当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林勇在音频党课上讲起和平方舟在非洲执行人道主义救助后的的感受时,现场不断响起阵阵掌声。
课后,来听讲座的党员同志们久久不愿散去,还在彼此交流着那份感动。“他们的救助故事就像‘战狼’里的场面、离别时扬起的五星红旗让我觉得无比自豪、作为党员有困难我们就冲上去,有荣誉我们就让出去……”林勇的课堂具有感染力,不仅感动而且授课风趣幽默,甚至有直播平台的粉丝留言:“林老师的课,我都听得感动哭了。”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林勇在讲课。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供图然而,让通过电波传播的音频思政课富有感染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勇坦言:“音频思政课是个特殊新颖的授课模式,便利,影响力广,对于基层支部和党员学习非常实用,但由于不是面对面授课,互动性和直观性受影响,扩大这种传播的感染力是有一定难度的,让基层党员短时间内了解和理解并产生共鸣,一是要用深刻的事例,平实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触动听众的心灵,但又不能没有核心,没有重点,没有共鸣点,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在讲课内容选择上找重点、亮点、热点,这一块,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党建服务中心和我们学校领导反复研究磋商,定下和谐使命这个专题,既是能在授课中突出强军的内容,又能以生动的事例直抵人心,传播正能量。”
选题、备课、修改……“我们呈现的只是十堂课,但背后却是一个大工程。”刘瑜以旗袍作为切入点,阐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品味其传统精髓、激活其优秀基因,让中华文化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魅力和时代风采。虽然这是她经常授课的内容,但是她却说:“我教书20年,这次可以说是我的备课之‘最’,因为形式和对象与以往不一样,每次备课都要6至7个小时,仅集体备课就三次以上。”
提起备课之“苦”,林勇也有同感:“准备授课阶段我们就修改了不下十次,试讲了六次,政治工作处、政治教研室的主任和教授全程参与,我们还邀请了年轻的政治理论课教员听试讲,修改幻灯,力图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党员都能感动,产生共鸣。”
首次“试水”音频课堂:用内容留住观众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瑜在授课。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供图当授课结束,那一切的辛苦都烟消云散,带来更多的却是惊喜。“从来没想到,没想到我作为一名专业课老师能为思政课做贡献,更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听众。”刘瑜格外感慨。
对于上海市教委,这也是首次“试水”音频课堂,是上海高校开门办思政的首次尝试。“音频思政课的授课,让汇聚在大学的精品思政课程和优秀教师走向千家万户,向社会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音频思政课集中了上海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的精品,注重上大课、传大道、讲大势,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表现为理论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对象的开放性,从以往封闭的课堂转向社会大众;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不在局限于传统你教我学,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调内容为王,用精彩的授课留住听众、走进人心。对今后的课堂教学以及党课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和经验总结。
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先后举办的“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给90后讲讲马克思”等活动,打响了“上海音频党课”的品牌。这次 “奋斗吧,我和我的国” 音频思政课也是精心策划,除了音频直播形式的创新以外,这也是一次内容的创新。“春节前我们就开始策划这堂党课,希望将优秀的党课推到社会上,平时学校的思政课都是一个学期,而这次要将一个学期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小时,对于授课教师逻辑体系与直播授课形式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这十堂思政课基于十九大报告内容,在“七一”前夕推出,从6月21日至30日每晚8点播出,就是要充分利用高校优质思政资源,创新党建内容形式,向社区、楼宇、园区辐射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形成直抵人心、富有活力的党员教育品牌,根据每堂课的主题和内容选择条件适宜的党性教育基地、各级党建服务中心、站点、地标性场所等,覆盖各区各领域的党员群众。
据悉,6月30日晚8点,主办方将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举行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薛小荣主讲的《新时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思政课,这也是本次音频思政课的收官之作。
(原标题《连续10天推出“奋斗吧,我和我的国!”音频思政课,1天听众量超过教书40年 上海“空中课堂”让高校思政课走向大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