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聚焦丨我国如何完成这个“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答好三个问题是关键

2023-03-14 17: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粮丰农稳天下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广袤的乡村区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

如何进一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高质高效实施?代表委员认为,关键要回答好“如何看待乡村”“怎样振兴乡村”“谁来振兴乡村”三个问题,不断畅通城乡之间的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保护风貌

不要“涂脂抹粉”而要找准特色

“过去那种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不能再走。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既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也让市民乐意去乡村创业、生活。”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在政协大会发言中的这段话,道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振兴”后的乡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不是造几栋花园洋房、修几条乡间水泥路就能大功告成,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和要求。不少代表认为,乡村振兴的目的并不是传统的、纯粹的“城市化”,不能把乡村简单按照城市标准去规划建设,而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要遵循我国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殊性,这样才能使乡村发展有更强竞争力、吸引力。我们要看到并突出乡村固有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和条件禀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向城市靠拢’的过程,更不能搞成‘千村一面’、抹平差异和特色。”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说。

对此观点,全国人大代表、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一条南北向的浦瑞路,东西两侧景致完全不同:东边是精致的城市别墅,西边则是大片农田。“如果仅用‘城’的视角看待乡村,那村庄和别墅区确实差距不小;但如果用‘城乡融合’的视角去看,就能看到特色、发现机遇。”张义民告诉记者,芦胜村有近郊交通优势,完全可以把城市的人流、物流“近水楼台先得月”引入村庄,发展周末休闲采摘。“我们村里有个种西瓜的合作社,原来种西瓜亩产5万元;现在推出了休闲采摘游、大力发展物联网销售,亩产可达20万元。”

找准特色而非一味模仿,才能让城乡之间要素“有的放矢”精准流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说,乡村振兴需要好项目,但经常会出现“乡村找不到好项目,企业找不到好基地”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供需对接不畅,城乡之间信息不对称。“建议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搭建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项目供需双方精确匹配,同时对将要落地的项目实施推进小组负责制,并给予乡村振兴落地项目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的研发提供持续性支撑。”

盘活要素

以制度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素流动、凸显特色是乡村振兴的外在之“形”,而制度、产业等一系列领域的现代化则是乡村振兴的内在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这既是对江苏的要求,也是对其他地区的鞭策。

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制度现代化,持续完善农村土地保护政策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主委徐毅松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大量小微项目需要灵活的审批通道,需在严格管控下开辟新路径。“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管制用途的前提下,可开辟出适应实际需要的土地利用新通道,对各类小微乡村公益项目,探索‘先补后占’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实施路径,允许按需编制实施耕地整理方案,满足各类公益民生设施的建设需求。”

在黄浦江南岸的奉贤区庄行镇,穿过一望无际的稻田,拐进一条林荫小径,能看到一座粉墙黛瓦的江南村庄。“我们以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利用闲置宅基和集体建设用地,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优质企业入驻,在庭院、庄园、公园里建设企业总部,打造乡村生态商务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走出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奉贤区副区长张娣芳说。

张义民也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突破口,既有利于缓解城市土地紧缺,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盘活农村资源要素的关键。“建议因地制宜扩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范围,注重整合碎片化农村宅基地入市,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优化乡村建设,同时加强对集体收益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占用、挪用等侵害集体和农民利益的行为,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长效机制。”

数字赋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移动总经理陈力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包括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建设、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应用场景开拓等,要从顶层制度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育、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着手,逐步破解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难题。“建议推动形成城乡间数据交易市场,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传统基础建设实行归口管理,引导数字经济和乡村特色产业、乡村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尊重主体

避免“干部卖力干,群众旁边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回答好“为了谁振兴”“依靠谁振兴”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会场内,不少赶上时代风口的“新农人”亮相,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未来潜力和动力。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是个90后“新农人”,带领团队深耕田间地头,将3000余亩撂荒地盘活利用。在江苏,来自镇江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魏巧2017年从城市回到乡村,成了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听了魏巧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指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年轻人、知识分子要双向流动。

在权衡看来,这种人才要素的有序流动非常重要。“要鼓励和吸引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这方面要出台更强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包括更完善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为提升乡村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乡村的人才支持政策可以有一定的倾斜性。同时,在推动人才要素流动和配置过程中,要同步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好项目、好平台,人才就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舞台。高效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序运转起来后,再加上政府扶持政策,人才就能在城乡双向流动中获得更多收益。”

乡村振兴固然需要外来优秀人才助力,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本乡本土的农民,只有激发农民自觉参与振兴的积极性,乡村振兴才能避免“干部卖力干,群众旁边看”的现象。根据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在全国10余个省份的调研,目前部分地方借助乡村振兴机遇大搞规模化经营,却没有尊重自然种植规律及传统市场经验,商业资本纷纷进入乡村却未能很好和农村治理机制融合。“建议进一步激发农民和市场的内生动力,充分相信市场力量和农民智慧发展本地产业。对于一些商业资本下乡项目,应让农民充分参与项目的落地讨论,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促进企业和农民利益共享。”

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表示,从全球城市化进程看,伴随着越来越多农民进入城市,肯定也有越来越多市民想去乡村度假,市场机会往往就这样产生。“民宿这一空间是市民度假地和村民栖居地的连接点,建设打造过程中要发挥村民的积极性。有的村民虽然‘上楼’进城了,但只要还拥有宅基地权利,就可以分享改造后的经济收益。迁居城镇的村民如果愿意留下来参与建设度假村、民宿群,政府可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让他们有致富新路径。”

原标题:《媒体聚焦丨我国如何完成这个“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答好三个问题是关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