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航天文化、文旅——大航天时代的新引擎

2023-03-31 10: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

与以工业型、制造型为主的商业航天时代不同的是,在大航天时代,人们意识到商业航天应转型为应用型、消费型为主,并因此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泛商业航天才是商业航天的本相。

中国日报3月13日电 (记者赵磊)2023年全国两会正在热烈召开,与往年一样,航天又一次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领域,但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第一次出现了关于航天文化、文旅方面的提案。那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航天建设副董事长、总经理窦晓玉《关于加快推动航天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议》。

在数千份两会建议提案中,这一份提案也许并不显眼,但对于商业航天而言,航天文旅产业出现在全国两会上,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这也许意味着,一个泛商业航天正在向我们走来。

一、商业航天发展阶段

历史告诉我们,大多数行业、产业、事业的发展历程惊人的相似,先群雄并起、野蛮生长、发现问题,再总结经验、产生巨头、迅速崛起。我国的通讯产业如是、新能源产业如是、商业航天产业亦如是。

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事业开始起步。此后,随着一系列政策引导扶持,我国商业航天进入快车道,涌现出一批商业航天公司,至今已发展了近8年。这期间,勇敢的先行者从传统航天企业中走出来,基于多年来积累的技术、资源优势,围绕箭、星的研制和运营等传统航天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工业型航天时代——深陷红海,突围是重点

对于过去8年我国形成的商业航天,如果从发展阶段而论,可以视之为狭义商业航天。因为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产品形态、市场标的等要素特征与传统航天并无二致,虽然有了民营企业的参与,个位数企业也开始了一些创新的尝试,并未有效扩充航天产业的内涵和范畴。

工业型航天时代,中国的商业航天从业者一边依靠自有优势重复着过去的工作,一边尝试探索新的生存模式,有些企业因此也取得了一些颇具展示性的进展,形成了商业航天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其中也不乏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现象,这个时期的短板和瓶颈已愈发明显,可持续性堪忧。

究其原因,一方面,先行者们是在政策不明确、商业航天无法可循、孤立、零散、缺乏系统战略、依赖旧路径旧经验的情况下闯入这一看似熟悉、实际又陌生的战场,而且创始团队多来自于传统航天企业,经营与管理依循旧例,市场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尚在探索阶段,从业务到管理都未达到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另一方面,商业航天产业尚未形成生态,传统思维导致整个行业重制造、发射等基础业务,轻应用、消费市场的开拓与挖掘,可以说更多地是复制红海,而非创建蓝海。此外,顶层设计的政策仍需完善,资本参与缺乏宏观视角,同业间竞争多于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共同造成了现在的种种短板和瓶颈。

大航天时代——广义商业航天,创造蓝海

八年的求存与生长,行业逐渐形成了共识,已经到了嬗变的时刻。“心动即身动”,大航天时代随之拉开帷幕。与以工业型、制造型为主的商业航天时代不同的是,在大航天时代,人们意识到商业航天应转型为应用型、消费型为主,并因此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泛商业航天才是商业航天的本相。

这方面美国做了很好的示范。冷战时期,美国航天产业迎来了大发展,但美国航天领域的进步有效外溢到了全社会,NASA的大量技术转化到民用领域,如医疗器械、显微镜、不粘锅、尿不湿、人工心脏、运动相机以及户外服装等大量大家耳熟能详的产品。据统计,美国航天投产比可达1:14,经济带动意义巨大。这使全民享受到了技术进步,体会到了强盛国力,更创造了一个万亿级的高科技特色和品质的大众消费市场,带动了航天产业的发展,最终孕育出了广义商业航天、泛商业航天的代表:马斯克,虽然只有星链和SpaceX属于商业航天范畴,但其拥有或投资的其他领域企业,如电动汽车、太阳能、超级高铁、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隧道交通系统等业务都与前者融合互补。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已经进入大航天时代,并开始不断创造一个接一个的新蓝海。

我国人口基数大,市场更加广阔。商业航天知名观察家、行业推动者刘雨菲女士预测:“我国航天投产比有望达到1:20甚至更多!且经济带动作用更胜美国。”她分析说:“航天因其高科技属性、军民协同属性等特点,具有典型的‘杠杆’作用。发展商业航天,尤其是泛航天,可有效促进整个产业及其上下游生态链的高质量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商业航天从业者应主动拥抱广义商业航天,主动走进大航天时代,主动寻求脱胎换骨,挣脱红海中的艰难求存境况,在市场的引导下,激活创新基因,创造新蓝海。

二、如何走进大航天时代

刘雨菲女士强调,很多文章已经深度关注过美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胜出产业(如通讯、新能源等)的成功经验。从这些文章和资料中,不难发现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若要凤凰涅槃,无外乎以下几方面发力:

1.走进大众消费市场。我国优势产业中,除了重型装备制造(如盾构机)等不面向大众消费的产品,其他成功产业都高度重视大众消费市场。比如小米从传统手机通讯入手,最终形成了米家智能家居生态链,几乎囊括了大众常见的电子消费需求。又如高铁,虽然大众不会购买列车产品,但“铁总”从服务切入大众消费,通过在车内、站内提供增值服务,以及IP周边,也可获得稳定而不菲的收入。

2.重视航天技术转化、二次开发和应用以及航天文化。商业航天走进大众消费市场,需要提供大众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从应用端和消费端出发推动航天产业大生态体系的构建。规模化应用市场、大众化消费市场、社会化文化市场产生的大量数据和服务需求也会倒推商业航天火箭和星座等基础业务整体发展,形成稳定规模化的盈利模式。航天技术并不直接面对大众消费,需要对航天技术进行转化、二次开发,形成面向大众的技术和产品。此外航天文化因其内容属性,更易于被大众直接接触和消费,对发展商业航天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形成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搭建商业化的供应链。如果说通过航天技术转化、二次开发以及航天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可以将商业航天从高高在上,送入寻常百姓家,那么围绕商业航天大众消费品,由大量中小企业形成的供应链,就可以将其固化于人民生活中,进而形成一个稳定、内生、闭环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商业航天就不再是传统航天的补充和附庸,而是如同“SpaceX+特斯拉”,构建出“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的、贯穿于天上人间的新蓝海。“而这,是我们一直呼吁的,广义商业航天。商业航天,也是时候,开启2.0时代的步伐。”刘雨菲女士补充道。

大航天时代的商业航天以应用牵引、市场主导,商业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核心航天业务、航天技术应用及转化、大众消费组成的航天产品服务体系和航天文化体系共同构成商业航天的完整生态圈。大航天时代的特征是理性、务实、稳定、创新和成长,最终走进中国特色太空文明时代。

三、航天文化、文旅——大航天时代的新引擎

正如大航海时代伴生着伟大的文艺复兴,共同吹响了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号角。大航天时代也需要航天文化的协奏。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发展商业航天,从航天文化入手是应有之意。

1.航天文化是催化剂,为消费产品带来品牌和影响力。航天文化直接面向大众传播,使商业航天大众消费品快速形成品牌软实力,实现影响力经济。这有利于商业航天大众消费品以及供应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航天文化是无形力量,自身也是重要产业。航天文化消费具有高粘性、重复消费等特点,因此优质的航天文化消费也将形成一个受众面广、裂变式增长、规模巨大的消费产业。这是大航天时代商业航天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然的趋势,更是商业航天发展两轮驱动(两轮:先进科技和文化创意)的关键一轮。

3.航天文化是播种机,扩大我国商业航天全球影响力。大航天时代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我国商业航天取得更大的成就,也离不开全球市场,在中美竞争新阶段的背景下,在我国商业航天天然具有军民协同的前提下,我国商业航天产品和消费顺利走向全球离不开航天文化先行的推广与宣传,以软实力和影响力经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争取国际市场。

4.航天文旅是航天文化的最佳载体。不同于其他文化有着更丰富多样的体验方式(如国学可以靠诵读、书法等传播),航天文化中科技、教育含量更高,可以有更多的互动性、体验性等不同传播方式,因此以大型互动体验项目为其中的亮点之一。正如迪士尼乐园是美国文化的窗口、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是美国航天文化的圣地(每年游客超200万人),我国航天文化也适宜由航天文旅承载。刘雨菲女士介绍说:“全球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为600多人,但全球80亿人,均有太空梦。通过打造文旅小镇、主题乐园、太空康养等项目,使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航天梦、飞天梦,将给游客带来极大的震撼和触动,文旅小镇本身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航天大众消费品的展示销售窗口,为高科技航天大众消费品快速普及起到有益的作用。”刘雨菲女士重点强调,传统航天过去长期沿袭的形式化的航天模型摆设的“航天场景”模式,全国各地并不乏见,但存在感极低。其根源在于这种标签化场景离实体店“人流、人气、非理性消费、重返率、可扩张性、持续生命力”等六大要素相去甚远,难以形成持续流量和高粘性,是航天文化文旅始终没有打开大众消费市场的主要原因。她提醒我们重点关注美丽星球商业航天生态项目,该项目以独家航天高品质消费产品和服务体系为内核,总体定位为全国首家航天文化小镇,以航天文创、文旅及科普教育、体验经济等为基本内容,覆盖衣、食、住、行、娱、教、养等,是“应用创新、主题文旅、大众消费”三位一体的综合生态平台。“储备了大量的IP;创新了更多的玩法;有更多吸引年轻人的创意...能够更好地代言航天品质。”

正如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类四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航天文旅,将带动航天文化的宣传普及,同时,航天文旅作为航天技术转化与二次开发的消费品和大众直接对接的实体平台,可以快速将用户体验反馈给生产制造企业,形成技术和产品快速迭代进化,使航天技术转化在正确的方向上加速前进,开启航天技术革命。

参考文章:

《实体店回归与商业航天的机会》

https://mp.weixin.qq.com/s/KH1JhkbbFJ-afO9Q9mtXNQ

《 “文化+航天”,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https://mp.weixin.qq.com/s/vH3KywJfIcEwGjfThoyPLQ

《军民协同的抓手:航天技术应用及其二次开发与转化》)

https://mp.weixin.qq.com/s/HooPN-lDO-1sEH5Na9uyQQ

《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是航天文化产业的使命》

https://mp.weixin.qq.com/s/nncUByDvuEVAtZyep-J3Dg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