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菲,故事的前半段

2023-03-13 18: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娜yuer 娜姐的光影笔记

本来打算写写锋菲恋的,但是在工作室枯坐一上午,依然没有理出思路。今天就分享一篇旧稿吧,是我几年前写过的王菲,当然只是她故事的前半段。等我有灵感了再来写写李亚鹏和谢霆锋。

01

看王菲的传记,发现一个人的性格底色,可能真的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子。

1969年8月8日,女高音夏桂影正在登台演出,忽然感觉到下腹一阵剧痛,被送到协和医院没多久,一个女婴就呱呱坠地了,这就是王菲出生的过程。

王菲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上面有个哥哥王戈,因此妈妈一直盼着这一胎是个女儿,王菲的出生让妈妈如了愿。

小时候的王菲

但是王菲的童年并没有太多温馨,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太少了。

爸爸王佑林是煤炭工程师,工作地在遥远的矿山,因此不得不远离家人,在煤矿一待就是几个月。妈妈夏桂影是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日常工作就是跟随文工团深入矿山演出,常常一个演出任务结束,行李都还没来得及整理,新的任务又来了,不得不再次匆匆离家。

我们老家也是矿区,把这样性质的工作叫做“流动单位”。那个年代,一份体制内稳定的工作是所有人朝思暮想的铁饭碗,哪怕工作地点变幻不定,离家千里,也绝对服从组织安排,没有人会轻易离职,因为外面的机会太少了,接近于无。

王菲的童年是孤独的。她被父母托付给邻居大妈照顾,大妈是个善良的热心人,哪怕自己有七个子女,对于小王菲也是爱护有加。只是,这样的好景也不长,大妈的女儿结婚生子了,大妈要去照顾外孙,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帮忙照看小王菲了。

那个时候,正好赶上王菲的爸爸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家庭的重负一下子落在妈妈一个人的身上,她只好更加努力工作。王菲被送进全托幼儿园。

所有带过王菲的阿姨和教过她的老师,几乎都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孩子常常一个人独自发呆”。

童年王菲和妈妈夏桂影

早年的寄养生活,对于天然需要依赖父母的小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浩大的颠沛流离。

迫于生活的压力,王菲在四岁那年,又被父母送到上海的姨妈家。

姨妈家经济也并不宽裕,王菲对新的环境不适应,和表哥表姐也玩不到一起去,变得更加孤独和沉默。

02

在上海的姨妈在住了两年之后,王菲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爸爸把她接回了北京。

只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仍然是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爸爸再次回到五七干校,妈妈一如既往工作忙碌,家就像一个旅馆。连那种最普普通通的场景,比如上学放学有家长接送,对于小时候的王菲来说,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在王菲更大一点的时候,夏桂影忽然对她严厉了起来,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不仅在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更是严苛。比如,女孩子要文静一点,放学后要待在家,不许到街上乱跑。

这样的做法,可能一方面出自于对孩子成材的迫切期望;另一方面,也出于对孩子小时候缺乏陪伴的补偿。

可是,这种忽然的严厉却激发了王菲的“逆反”心理。

少女时期的王菲

到了中学时期,王菲和妈妈之间的隔阂矛盾也来越激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妈妈不准她唱歌。

早在小学时,王菲已经是银河少年合唱团的一员了,并且俨然是个小明星的感觉。因为唱歌出众,学校的各种演出,王菲都是台柱子,连居委会、街道搞文艺活动,都少不了这个“小歌星”。

但是,因为没有考上重点初中,妈妈便不准她再参加这类文艺演出活动,一心希望她能把学业抓起来。

有时候,父母对于孩子就是这样的,一腔情愿地用“我是为你好”的方式,把自己认为对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样的爱很沉重,也是一种认知局限。

对夏桂影来讲,她自己就是文工团的女高音,却不允许女儿喜欢唱歌,看似很矛盾,我想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以唱歌和演出为生,并不是她满意的职业和生活方式吧。并且在那个年代,主流价值观也普遍认为,好好读书,将来做个知识分子,才是受人尊敬的。

夏桂影的一片苦心和强势镇压,并没有让王菲停止对于唱歌的热爱和对演出活动的参与。

15岁那年,王菲遇到了人生中很大的一个机遇。

那一年,北京一家唱片公司计划发行一集邓丽君的口水歌,既要求唱得好,又要便宜,所以只能在新人里面选。王菲和另外几名少年歌手被推荐给唱片公司,经过面试之后,唱片公司选择了王菲。

录音地点在云南,需要十几天的时间。

那时王菲正在读高一,马上期末考试了,向学校请十几天的假,没有家长的批准,校方是不敢随便批假的。妈妈夏桂影本来就不准王菲唱歌,所以她不敢告诉妈妈,打算放弃了这次机会。

可唱片公司不肯放人,他们联系王菲的妈妈,试图说服她,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无奈之下,又联系到王菲的爸爸王佑林,那个时候,王佑林已经在香港生活几年了,他亲眼目睹了香港歌坛的黄金时代,能站在更开阔的视野,理解当时内地对于演艺圈的偏见,因此他很支持王菲唱歌,认为唱歌也是一条出路。

就这样,在爸爸的支持下,王菲录制了人生第一张专辑,《风从哪里来》,那一年她通过唱歌赚到了将近1000元,而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才几十块钱。

03

多年后,王菲成为了巨星。她“高冷”的性格一直被津津乐道或崇拜追随,在我看来,她的性格中有着非常矛盾复杂的成分,而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一方面,她在熟人面前是很温暖很随性的,人缘非常好。

王菲跟经纪人陈家瑛、邱黎宽几十年的合作关系,从来都很友好,从没有过负面消息;她有很多朋友,组织了一个私人小圈子叫“六一班”,娱乐圈很多明星都是圈中成员;她结婚离婚两次,但和每一任前夫前婆婆关系都不错,窦唯的妈妈可以来参加李嫣的生日宴,这在普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在王菲这儿,都不是事。

另一方面,对于陌生人和公众,王菲又会有一种防御的姿态,也就是传说中的“高冷”。

这种防御最明显的体现是,在记者追问私事的时候,她一点场面话都不会说,会很直接地怼“关你什么事”。在陌生的场合,面对很多陌生人,还会有点紧张,不知所措,没有一丁点的圆滑世故,容易给人一种特别率性自我,爱谁谁的洒脱感。

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集于一个人的身上,看似矛盾,也可理解。

王菲的性格底色其实是温暖乐观的,因为她对爱没有匮乏感。

被父母好好爱过的人,一生都会感觉到温暖。王菲的父母虽然工作忙碌,常常不在身边,但毫无疑问他们是很爱她的,哪怕后来妈妈不准她唱歌,也是基于爱。

而童年的孤独让王菲形成了内向敏感,自我探索型的人格,这样的人格对于陌生人群有一种天然的防御心理,后来妈妈对她唱歌的压制,也强化了她的防御心理……所以在公众面前呈现的形象可能给人一种“高冷”“疏离”的感觉,但那并不是她的性格底色。

04

王菲的童年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总体来说,她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并且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

看了那么多的人物传记,我发现任何一个获得了世俗极大成功的人,都是在某个方面天赋异禀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讲,发掘到自己天赋所在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才有可能活得快乐并且赚到很多钱。

怎样找到自己的天赋?最简单最直观的一个判断方法是:你轻轻松松可以做好的事情,你沉浸其中感觉到非常快乐的事情,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不要轻易打压孩子的天赋。

记得一个读者跟我说,她家孩子很喜欢看漫画,她觉得太影响学习,就把孩子的漫画书收起来,但是孩子还是会偷偷看。

人在小时候是最容易发现自己天赋的,因为小孩子还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世俗利益的束缚,小孩子会天然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沉浸于最本真的快乐。

天赋真的是很宝贵的东西,并且它是压抑不了的,就像王菲,经历过那么多曲折,还是要唱歌。

05

1987年,18岁的王菲放弃了厦门大学生物系的录取通知书,来到香港。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于18岁的年轻人来讲,已经足够幸运了;但是,接下来的道路要怎么走,能不能走得好,一切都还是未知,这是一条风险极高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路途。

初到香港的王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

那个时候,父亲王佑林在香港工作多年了,会托朋友为女儿安排一些聚会,但是大家讲的都是粤语,王菲听不懂,也不会说,坐在那里像个傻瓜,这种感觉糟糕极了。

为了融入香港社会,王菲开始去了解各种职业培训班,后来通过朋友的介绍,去报了个时装模特的培训班。

在当时,内地还没有模特这个职业,整个时尚行业可能都还没有起步,王菲对时装模特也不了解,出于好奇心去试试,因为身高和外形条件优秀,得到了老师的青睐。

做模特,看似光鲜,实际上每天的训练和工作内容都是非常枯燥的。很快,王菲从最初的兴奋到厌倦,所以她一边做模特,一边寻找机会离开。

戴思聪是王菲的第一个贵人。

王菲和戴思聪

有一次,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听到王菲唱歌,大为赞赏。不久之后,这位朋友就把王菲介绍给了戴思聪,在当时,戴思聪被称为“歌坛巨星声乐师父”,他手下调教出的巨星有刘德华,黎明,梅艳芳等等……

见到王菲的第一面,戴思聪就发现这个女孩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声音条件也非常好,仅仅听王菲唱了两首歌,便决定收下她,同时也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王菲的气息有点弱;第二,音域有点窄。

有了戴思聪这样殿堂级的师父,王菲当然是激动得无以复加。除了天赋之外,其实她也非常努力——

为了练气息,王菲开始每天跑步锻炼,连去上课都不再坐车,而是一路跑步过去。为了拓宽音域,也是每天勤奋练习,从原本真声九度,拓展到了十二度,接着小嗓门(假声),能够唱到两个八度。

另外,为了香港市场能够立足,王菲还每天刻苦学习粤语,她平时很留心观察香港人怎么说话,然后自己小声模仿练习。回到家,就跟着电视机学,一边看国语字幕,一边听粤语发声,粤语的水平稳步提高。

06

不久之后,戴思聪就把王菲推荐给了新艺宝唱片公司的总经理陈小宝,陈小宝签下了王菲,并且把她的名字改为王靖雯,理由是,王菲这个名字太大陆化,很难被香港观众接受。

王菲其实不喜欢王靖雯这个名字,但她忍耐了下来,只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将来有一机会一定要改回去。

由此可见,王菲这个人有着理性务实的一面,她会审时度势,为了大的目标,可以忍耐小的不满。

演艺圈,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是“偏门”,天赋好又努力的人其实很多,能不能红,有时候还要看机遇和运气,看公司如何定位、包装,另外观众缘也非常玄妙。

1989年,新艺宝为王菲推出了第一张专辑《王靖雯》,几乎一炮打响。当年一举夺得金唱片的销量,还获得新生力军女歌手铜奖。

与此同时,批评声也随之而来。当时的香港媒体,一连发了很多文章,对王菲的衣品造型评头论足,讽刺她北妹,老土。

经济强势带来的文化强势,以及狭隘的排外观念,深深刺痛了王菲。她难过的不仅仅是人家对她衣着的评头论足,而是自己的审美不被认同。

专辑《王靖雯》和《everything》封面

公司为了加强形象包装,为王菲请了设计师严加把控。从发型到服装,一切都听得听公司安排,可那些设计和审美,王菲并不认同,感觉自己像个没有灵魂的木偶,不能有任何异议。

这对于生性爱自由,且非常有主见的王菲来说,是很痛苦的。她说过这样的话:

“内心深处我仍是混乱一片。北京和香港两地的文化撞击,在我内心深处激起了波澜。进入娱乐圈之后,它的快速变幻令撞击尖锐化。我面对审美标准和生活习惯都不同的环境,无遗更惶恐。”

那时的王菲,是极度迷惘的。但公司很快推出了第二张专辑《everything》,这一次销量不尽如人意,有形象设计的加持也无济于事,公司开始心灰意冷。

后来,公司打算力推另一位女歌手,王菲的处境变得尴尬。勉强推出第三张专辑《 you are the only one》,在包装和宣传方面几乎没有投入,市场反应也平平,这样一来,公司对王菲更加压制。

这样的处境之下,王菲决定离开。

07

1991年,王菲离开香港,去了美国。

纽约是一段孤独的日子,远离亲人,没有朋友,一个人去上培训班,生病了也一个人扛。但这个大都市的繁华和包容,让王菲可以自由呼吸,沉下来自我反思,也逐渐找到了自我。

也是在美国,王菲和佛结了缘,像是冥冥中的安排,她走进唐人街的一个寺院时,整个人的内心都宁静了下来。

纽约留学的时间不长,但是对于王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人只有在低谷的时候,才容易自我反省。远离香港名利场,又处于事业的低潮期,这个时候换个新的环境去学习,特别磨练人的心性。尤其对于悟性高的聪明人,是一次自我清空的过程,再成长的过程。

其次,接触西方的文化和流行音乐,对于王菲来说,既开阔了眼界,又在音乐创作上给了她很多启发。当时的国内还是比较闭塞的,把西方流行的音乐和唱腔融合到中国音乐里,还是比较先锋的做法。

回头看看,这一次的留学对于王菲后来的音乐都带来很多新鲜的,独创性的东西,也为她奠定自己独特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1992年的春节,王菲打电话给恩师戴思聪拜年,她很迷茫,问老师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走。

戴思聪建议她赶紧回香港。

一个很现实的理由是,演艺圈这一行风云变幻,只要你离开一年半载,就会被观众忘记,被新人取代,而曾经打下来的地位和名气就会付之东流。

第二个原因,香港当时的乐坛现状是,男歌星很多,女歌星只有一个梅艳芳。那时的梅艳芳已经宣布不再领奖,正是年轻女歌手向上走的好时机。

恩师的分析像一剂强心针,让王菲毫不犹豫地回到了香港。

王菲的性格不仅有理性务实的一面,也有干脆果断的一面,她认准的事情就去做,很少情绪消耗,也不在失败错误里纠结或顾影自怜。

重返香港,那一年王菲23岁。

08

重新回到香港的王菲,无论是眼界、阅历和心性都成熟了不少。

有了对西方音乐的切身体会,还有对内地摇滚乐的接触,她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行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香港流行文化的视角。

这一年,王菲遇到了她的第二个贵人,陈家瑛。

王菲和陈家瑛

陈家瑛是香港顶级的经纪人,她带的艺人很少,但每一个都大红大紫。刚刚签下王菲的时候,陈家瑛逢人就说,“刚签了个歌手,叫王靖雯,嗓子好的不得了,将来一定会大红大紫”。

1992年8月,陈家瑛帮王菲出了第四张专辑《coming home》,其中10首歌有6首为翻唱,这张碟不负众望地大火,尤其是那首《容易受伤的女人》,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也是从这张专辑开始,王菲奠定了早期音乐风格基调。

尤其这首《浪漫风暴》,王菲式独特唱腔已见雏形,并且在日后成为她的招牌和标签。

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从王菲的早期经历和风格的转变来看,红是必然的。

一切的艺术形式,都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而一切伟大的作品,都在于开拓和创新。

从第四张专辑开始,王菲不再去迎合市场,而是建立自己的风格。她开创性的唱腔,以及音乐里表达出的人生哲理,都不再拘泥于旧的形式和小情小爱,她从幽怨型女歌手和音乐的主流里闯荡出来,引领了新的时代潮流。

从此,王菲结束了混乱迷惘的岁月,她的事业真正开始腾飞,迎来了属于她的黄金年代,以及整个流行音乐的巅峰时期。

09

王菲和窦唯的往事,还要从姜昕说起。

在自传体小说《长发飞扬的日子》里,姜昕细细回忆了她和窦唯以及王菲三个人之间,那段堪称传奇的情感纠葛。这部自传体小说里,窦唯叫夏旸,王菲叫小李,姜昕叫姜妍,为了方便阅读,本文以原名叙述。

1989年,姜昕18岁,因为参加一个地下舞厅的开业派对,认识了包括窦唯在内的几个摇滚青年。

“一个男孩裹着一件长得快要拖地的黑色风衣,像风一样刮了过来,闪烁的灯光下我看不清他的面庞,但我注意到,他那一头随着节奏飞扬的长头发……他跳得非常好,非常具有煽动性,他的头发、他的风衣,甚至他的人,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气息。”

引自姜昕《长发飞扬的日子》

姜昕

那是大家都很年轻,同时也寂寂无名的时代。

窦唯是北京人,父母早年离婚,妈妈带着他和妹妹住在大杂院的两间平房里。他16岁上职高,学的是精神病护理专业,但是因为热爱音乐,在职高期间学了点吉他,就开始玩音乐了。18岁考上北京青年轻音乐团,开始走穴跑场。

姜昕大二的时候退学,也开始做音乐,最初是在酒吧唱歌。两个年轻人相遇了,相爱了,除了荷尔蒙的驱动,应该也有着才华的彼此欣赏。

姜昕在书里这样写,“爱是一种在一瞬间就忽然降临的东西,是让你猝不及防却又挥之不去的东西。”

确定了恋人关系之后,姜昕就跟着窦唯住进了他家的小院,开始了同居生活。

刚开始,两边家长都是不同意的,窦唯妈妈觉得两个人年纪太小了,谈恋爱没问题,但是同住在一起不行。窦唯以“我们是认真恋爱,不是闹着玩的,等年龄到了就结婚”为理由,说服了妈妈。

10

那时候,王菲已经在香港做歌手,烦闷的时候就喜欢飞回北京,北京不仅有熟悉的家,自由的空气,还有爱情。

当时王菲的男友是黑豹乐队的栾树,因此和同乐队的窦唯等人也认识。

据姜昕回忆,有一天她一个人在家,收到邮差送来一张包裹提取单,发件的地址是美国,发件人是王菲。

等到窦唯回到家,拿着单子去邮局取回包裹,是满满一箱CD和一定漂亮的线帽,还有一封信。那封信写了一番最近心情不好之类的话,结尾说,“你以后可不可以别再叫我小王了”?

王菲

很显然,那样漂洋过海珍贵的礼物和暧昧的信件,已经超出了普通朋友的关系。

窦唯看出了姜昕的不悦,只是说了句“别那么小心眼”,然后把王菲送他的帽子转送给了姜昕。

至于王菲和窦唯什么时候好上的,有一个传闻是当时她和整个乐队的人经常聚会,有一次窦唯要去买东西,王菲也跟着去了,结果两个人就没有回来。

事实是否如此,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了吧。

不论如何,可以看出王菲对于感情,其实也是非常主动的态度。主动追求喜欢的事业,主动接近喜欢的人,她从来不会被动地等待。

很多人觉得王菲活得恣意洒脱,可能也是由于她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无论结果如何,经历过了,就没有遗憾。人生被充分地完成了,体验了,所以才能有真正的洒脱。而那些被动的,犹豫不决的人,错失了选择权的人生,才会有那么多不甘和怨恨。

1991年冬天,窦唯离开了黑豹乐队,也剪掉了长发。那时候,黑豹正如日中天,所有人都不理解,但这个决定,和王菲有一定的关系。

成立了新的乐队之后,有一次窦唯和姜昕约好了,让她去看他的演出。但是等到姜昕到了现场,其他的人都在,只有窦唯不见了。

最后,姜昕和一个酒店里找到了窦唯和王菲。

“我找到了他,而且在她房间的洗手间里。他显然刚洗过澡,我注意到他的头发是湿的——那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

引自姜昕《长发飞扬的日子》

由于姜昕硬闯酒店,保安报了警,三个人被带到了派出所。因为香港身份,王菲很快被放了,姜昕和窦唯被关了一夜。第二天清早,两个人从派出所离开,一前一后走着,窦唯越走越快,然后跑了起来,就那样从姜昕的眼前消失了。

11

姜昕在书里这样写:

“说实话,那时候我的确恨她。可是多年以后,我开始明白——爱是没有对错——我们都看到了存在于某个人身上的美好,我们都渴望和他分享生活,谁又有错呢?”

引自姜昕《长发飞扬的日子》

爱是没有对错,但三个人的关系,也确实给彼此都带来了痛苦。

窦唯曾经很认真地问过姜昕,“要是我不做音乐了,干脆就在胡同口开一家小杂货铺,或者,去一个小学当音乐老师,你还会爱我吗?还会觉得和我在一起幸福吗?”

当然,窦唯没有放弃音乐,也没有停止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周旋。

姜昕

有一天午后,窦唯的姥姥、妹妹和姜昕正在包饺子,窦唯接了个电话就出去了,然后,手里拖着一个行李箱,身后跟着一个王菲回到了家。

三个人在一个桌子上吃了饭,还一起坐着聊天到深夜。在姜昕的回忆里,窦唯是这样说的:

“我知道你们爱我,我也爱你们,可是,说实话我不觉得这有矛盾——你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的,我都可以给你们,所以,我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痛苦!这些话我一直不敢说,一直放在心里,因为我也在自问——这样想是正常的吗?是正确的吗?我不是没有推翻过自己,并且强迫自己做出选择,可是那之后我又总会良心不安……”

引自姜昕《长发飞扬的日子》

三个人陷在沉默里,还很礼貌地给彼此的杯子里加水,王菲问姜昕,“你觉得他爱你吗?”姜昕说,“如果不爱为什么在一起?”王菲说,“可是他也是这么跟我说的。”

这段三人行维持了不短的时间,王菲回北京,窦唯就找王菲,王菲回香港了,窦唯就找姜昕。

那时候,王菲已经很红了,成了巨星,一天清晨穿着睡衣出来倒马桶的照片,正好被拍到,一时间舆论哗然。

王菲对窦唯,是真爱没错了,而且爱得很苦,很执念。她自己作词的《执迷不悔》或许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当时的心境,“这一次我执着面对,任性地沉醉/我并不在乎,是错还是对/就算是深陷,我不顾一切/就算是执迷,我也执迷不悔。”

时间到了1996年,那一年王菲意外怀孕,两个人奉子成婚。

窦唯当时的心态,应该是有点无奈。就在宴请宾客的当天,窦唯还犹豫不决地王菲说,“其实我不是个好男人,你要想清楚嫁不嫁我。”

一听这话,王菲的朋友们都愤怒了,经纪人陈家瑛立刻拍桌子,“你想怎样?你到底是娶她还是不娶她?”

1997年,窦靖童出生。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安稳,看似珠联璧合的婚姻,却只维持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走到了尽头。

后来窦唯公开表示,他怀疑王菲跟他结婚,根本就是个阴谋。

他怪王菲太看重事业,不顾家庭,给他买车子房子腐蚀了他的意志,消磨了他的创作才华,差点在音乐上毁了他。

可真正离婚的导火索,是另一个女人的存在,高原。

12

1999年3月初,王菲在东京举办演唱会。当时,窦唯刚好在东京也有活动,于是出现在了王菲演唱会的庆功宴上。

但是,两人间的气氛很明显不对了,不仅分席而坐,没有任何交流,而且王菲显得很沉闷,直到窦唯离开,才活跃起来。

记者们立即嗅到了婚变的味道。

那个时候,王菲的团队在极力澄清婚变传闻,窦唯带着高原出席活动,就大大方方地对媒体说,“她叫高原,是我的爱人。”

高原

高原是摄影师,曾为窦唯的乐队拍过照片,因此相识。

据她的说法,他们1994年就认识了,并且一直在一起,根本不是王菲和窦唯婚姻的第三者。

那个时候,王菲对窦唯一直抱着一线希望,她曾亲口说过,“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如果有婚外情发生,我首先要知道对方在什么情况下犯错如果只是玩玩而已,无意放弃家庭,我会酌情宽办。如果她是喜欢上第二个人,不会再回头,我会放弃争取,不会再勉强。”

其实,被辜负的那一方,哪有什么选择权呢,谈原谅都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出轨永远不会被真正原谅的,它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鸿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背叛的存在,信任的崩塌。

当亲眼看到窦唯和高原同居一室,还有来不及打扫的“战场”,王菲下定决心,选择了结束这段婚姻。

那一年,她刚刚30岁。

几年后,窦唯和高原奉子成婚,然而他们的婚姻也没有撑多久,离婚收场。

或许,像窦唯这样的人,就是不适合婚姻的。

我不知道他们的故事放在现在,会不会被骂作“渣男”“渣女”,所以写的时候很犹豫,既然写了,那么就多说几句——抛开道德评判,其实我能理解艺术创作者,尤其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需要高浓度的,新鲜的情感经历,来丰富自己的感知力和艺术生命。甚至,正因为他们是这样高敏感度、高感受力、高激情浓度的人,才走向了搞创作的命运。

当然,那些感情里的纠葛与背叛,经历的时候也一定是痛不欲生的,但王菲令我很敬佩的一点是:

她从来没有把婚姻的离散,当做人生的失败;也从来没有利用对孩子的爱,去卖一个苦情妈妈人设,博取大众的同情。

13

窦唯对于王菲音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我很喜欢王菲的一张专辑,《浮躁》,就有着浓厚的窦唯色彩。

其中,《无常》这首歌我特别喜欢,词是王菲写的,曲是窦唯编的,整首歌意境悠远,又像是在玩味一种感觉,还颇有一种佛家味道。

无常,也像他们的爱情,曾经那么炽烈,燃烧得绚烂,那么不顾一切,很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张专辑还有一首歌我特别喜欢,《分裂》,品品这词,“一面笑得天真无邪,一面看破一切/一面爱得精疲力竭,一面什么都不屑”,第一次听的时候就感觉被深深击中了。

再说说姜昕,她的音乐我也很喜欢,她可能个性更自由随性,对于世俗成功,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追求,一直算是比较小众。我的感觉是,她是用全部的生命和情感,而不是技巧在唱歌的人。

放两首姜昕的歌大家听听:

还有一首叫《我不是随便的花朵》,我特别喜欢,素材库里没有找到,大家可以去网上搜搜看。

姜昕在2003年和鼓手张永光结婚;2014年,张永光因抑郁症去世。

王菲离婚后与谢霆锋谈恋爱,2005年和李亚鹏结婚,2013年离婚,2014年与谢霆锋复合。

当然,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原标题:《王菲,故事的前半段》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