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市长访谈录|对话滁州市长:安徽“东大门”如何成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优等生”?
【访谈摘要】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劲:
►作为安徽东向发展“东大门”,滁州不仅与南京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更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有着“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
►聚焦“5688”目标和“五五”愿景,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打造合作样板,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前列。
►率先设立企业帮扶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率先推行“企业服务包”制度。“诊千企、优环境、促和谐”活动获评全国工商联系统年度实践创新奖。
►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2个,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22名、大学生1.6万名,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以全国第六、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首次复评,获批国家森林城市。
滁州,地处苏皖交界地区,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也是坐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双圈籍”城市。
在2013年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上,“旁听生”滁州被正式吸纳进长三角,获得了“长三角城市”的官方身份认证。今天,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当地政策措施的不断推动,滁州已跻身全国百强市并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是风头正劲的安徽“第三城”,也是长三角的一匹实实在在的“黑马”。
在滁州,招商引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工程,积极融入长三角是不懈追求的目标。总结滁州华丽蜕变的成功经验,滁州究竟如何提交出一份“优等成绩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对话了滁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劲。
【对话吴劲】
快速进化,递交“优等生”成绩单
澎湃新闻:您怎样评价滁州去年一年的发展情况,为此,政府开展了哪些工作?
吴劲:去年以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忠诚尽职、奋勇争先,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好答卷。
202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1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7.9亿元,均居全省第三;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三、第五。在赛马评议中,经济运行连续四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三个季度全省第一。获评全省信访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
去年,滁州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聚焦招大引强,有效投资持续扩大。二是聚焦一体化,要素资源加速集聚。三是聚焦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四是聚焦改革创新,动力活力加速释放。五是聚焦民生福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澎湃新闻:发展规划显示,产业结构方面,滁州提出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理念,近年来,滁州是如何聚焦转型升级,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
吴劲:滁州聚焦转型升级,促进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一产“两强一增”成效明显。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新建成高标准农田70万亩、居全省第一,农业“大托管”面积达100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成功举办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省前列。
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成果丰硕。推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大会,加快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光伏组件、玻璃、电池产能分别占全省60%、50%、50%以上,占全国11%、21%、6%以上,光伏产业产值实现翻番、突破8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智能家电、食品产业产值均占全省15%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75家,总数达2213家、居全省第二。
三产“锻长补短”扎实推进。去年新增限上单位616家、总数达2105家。各项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4000亿元。新增A股上市企业2家、累计达16家,均居全省第三。成功组建注册资本30亿元的八大产业链母基金。政府类基金发展到46支,总规模500亿元,已投资项目132个,总金额189亿元、居全省前列。今年2月初,新签约产业基金、银企合作、企业上市项目127个,总金额471亿元。
澎湃新闻:企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去年,在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滁州有何进展?
吴劲:去年,滁州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贯彻省“一改两为”大会精神,落实“十做到”“十严禁”正负面清单,开展“优环境、稳经济”等系列活动,深入联企、深度助企,企业诉求办理情况和市场主体满意度均居全省第一。深化“双对标”行动,出台“150条”优化营商环境举措,“诊千企、优环境、促和谐”活动获评全国工商联系统年度实践创新奖。
在营商环境上,追求第一标准,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全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千方百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方面拉升工作标杆。等高对接沪苏浙体制机制,深入开展“省内对标先进、省外对标苏州”活动,出台全省首部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126项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去年,企业群众平均办事环节减少10.23%,减少提交办事材料21.98%,平均审批时限减少34.38%,营商环境18项一级指标中,7项流程缩短、11项走在全省前列。
此外,滁州在全省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务,率先设立企业帮扶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率先推行“企业服务包”制度。“诊千企、优环境、促和谐”活动获评全国工商联系统年度实践创新奖。一方面狠抓助企纾困。坚持每月召开企业家早餐会,每季度召开营商环境分析会、项目建设现场调度会,每年召开考核总评会,定期组织“遍访企业、助企纾困”。
去年全市共开展现场集中办公700余场、走访调研企业3.2万家次、解决问题2.97万个。今年以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300余个;深入实施“万千百十”要素保障主题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近300场,助企招工1.8万人,解决工业用地2062亩,兑现惠企资金5.4亿元。
澎湃新闻:多年来,滁州一直将招商引资视为第一抓手,并且“项目为王”被你们反复提及。截至目前,滁州的招商引资情况怎样,有何亮点和经验?
吴劲: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滁州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创新手法、步法、打法,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深入实施“双招双引”质量突破年、有效投资攻坚年行动,形成大抓招商、大上项目,才聚皖东、智汇滁州的生动局面。
滁州市聚焦第一战场,打出招大引强新攻势。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坚持常态接待客商、每周轮流外出招商,每月一调度、每季一观摩,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双月座谈会。疫情期间,坚持“线下招”与“云上引”相结合,做到联系、洽谈、跟踪、感情、责任“五个不断”。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每月外出招商不少于10天,园区主要负责人每月不少于15天。2022年,市级领导外出高位推进100余批次、拜访企业300多家,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980余天、拜访企业850多家。
二是提升招商质效。实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创新“一条产业链、一个产业链党委、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模式,推深做实“八大产业链”。去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78个,其中,上市公司投资项目46个、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15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90个,新引进高质量项目较上年增长24.5%,新招引制造业项目占比近9成。特别是天合光能、亿晶光电、旭和光电等8个百亿元项目签约落地,在全省率先实现百亿项目县域全覆盖。
三是突出抓早抓快。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即召开全市“双招双引”暨深化“一改两为”工作动员大会,集中签约项目31个、总投资超530亿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春季攻势活动,组建43个县干招商小组,在异地滁州商会设立12个“双招双引”工作站。今年以来,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105个。
此外,滁州扭住第一抓手,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扎实开展有效投资攻坚年行动,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居全省第一。
一手抓建设。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要求,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化攻坚和赛马激励机制,开展新兴产业百亿项目攻坚,加快项目落地转化,扩大实物投资量。去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480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20个,尚德、国轩、力神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弗迪电池、中润光能、九州工业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参加全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383个、总投资25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1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第二。今年参加全省一季度集中开工动员项目107个、总投资7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2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第三。
一手抓谋划。抢抓国家战略、宏观政策等机遇,精心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牵动性、突破性的重大项目。去年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超3000个、总投资超2.5万亿元。今年储备第一批省重点项目个数1020个、总投资8481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
开门迎客,争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
澎湃新闻:长三角一体化,滁州近年来有何表现,安徽东向发展的“东大门”是如何开门迎客、快速发展的?
吴劲:滁州与南京山水相连,地域相近,人缘相亲。与南京深度同城化,是滁州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安徽东向发展“东大门”,滁州不仅与南京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更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有着“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
去年以来,我们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全力提升在一体化中的嵌入水平,争当安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
具体来说,一是推动平台共建“一体化”。截至目前,共与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共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4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4个,跨省合作平台数量和体量均居全省第一。
“2+2”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取得新突破。抢抓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窗口期,划定顶山—汊河12.9平方公里、浦口—南谯13.9平方公里空间用于启动区建设,一期启动区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二期启动区9平方公里正在加快前期工作。累计落户功能区亿元以上项目26个、总投资67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百亿级项目3个。捷泰一期、博晶、华瑞微、亚芯微等项目建成(试)投产,初步形成了一个大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集聚发展的良好势头。天长—六合功能区起步区已建成8平方公里,明光—盱眙功能区签署共建协议,全面启动5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
“1+3”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迈出新步伐。“一区”示范引领。持续加强中新苏滁高新区合作共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累计达120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20平方公里实现“九通一平”,入驻工业企业280余家,集聚上市公司投资企业35个、专精特新项目54个、外资项目61个,来自沪苏浙的项目占比7成以上。连续6年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位列前30强,成为中新合作的新实践、安徽园区建设的新探索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
“三园”接续发力。在全省率先揭牌成立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凤阳省际合作园区、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3个宁滁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规划面积分别达8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共15.5平方公里。聚焦光电配套、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签约落地高端锂电材料、光伏、大型钢结构件生产制造等10余个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
二是织密交通互联“一张网”。北沿江高铁开工建设,滁宁城际、合新高铁、宁淮铁路、滁州站高铁综合枢纽工程加快推进。滁天高速建成通车,明巢、来六、S14滁合高速、G36 宁洛高速滁州段改扩建加快实施。G104汊河大桥重建工程竣工通车,来宁客运枢纽中心主体完工,G328城郊至池河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G329凤阳至蚌埠段改线工程(一期)加快建设。明光通用机场、天长通用机场开工建设,滁州机场深化选址研究。江苏滨海LNG配套管线滁州段建成投产,皖东北天然气管道工程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建里程均居全省第一,连接南京及江苏高速已建成5条、在建4条,开通至南京公交班线5条、实现公交“一卡通”。
三是打造产业协作“一条链”。立足长三角区位优势,全年新签亿元项目478个,八大产业链项目占比70%,较去年上升5个百分点,承接沪苏浙转移或合作项目占比50%。光明乳业、亿晶光电、飞利浦智能家电等一批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或开工建设。建立宁滁工业领域深化产业协同工作机制,签署年度产业合作协议,编制产业链合作基础资源图、重点企业名录和产业合作清单,组织企业参加南京供应链对接会,今年承接南京产业转移亿元以上项目50余个,总投资超200亿元。累计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个,全年销往长三角地区农产品超400亿元。
四是下好生态保护“一盘棋”。共保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开展“坚守断面保碧水”专项行动,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高于70%,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18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与周边城市共享环境信息数据,落实跨界水体水污染防治措施,协商滁河陈浅断面新一轮生态补偿机制。共促大气质量持续提升。开展“秋冬会战保健康”“战臭氧保优良”2个季节性专项攻坚行动,PM2.5平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5%,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共筑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签订《南京都市圈跨区域环境污染执法联动工作方案》,开展宁滁两地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联合执法检查,提升固废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水平。成功创成“国家森林城市”。
五是推动服务共享“一家亲”。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医疗机构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等形式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各大医院合作,累计签约合作项目200个,实现共建共享市域全覆盖。近三年,派出100余名医护人员至江苏省人民医院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深化教育合作。承办2022年南京都市圈职业技能赛,共同举办2022年“春风行动”滁州南京联合招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一期建成,4000名学生已入学。与上海杨浦区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参加该区主办的首届全国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论坛。推进文化旅游合作。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都市圈跨域旅游线路,在南京、杭州、福州等地举办滁州文旅专场推介会,成功举办“岭”您看滁州2022“千车万人游滁州”南京站首发团启动仪式。推动长三角文旅同城待遇,28个公共文化场馆、6个国有收费A级景区实现“一卡通”三级应用。
澎湃新闻:滁州是如何通过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释放动力活力的?未来该如何提高滁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水平?
吴劲:在深化改革上,2022年滁州新增10项国家级、11项省级改革试点。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项“国字号”整市试点扎实推进。滁州稳粮保供经验做法,被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刊发,获国务院领导批示。综合医改取得新进展,县域内就诊率达85%。全国首笔“宅改贷”金融创新产品、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全国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产业基金落地滁州,全省首批林业碳票在滁发放并完成首单交易、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质量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
科技创新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0家、2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居全省第三。成立中国光伏材料创新应用研究中心、安徽省半导体与智能传感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新申报7家院士工作站。入选中国数字城市、数字经济“双百强”。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滁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进位,增速居全省第一。
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下一步,滁州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论述和郑栅洁书记考察滁州重要指示精神,聚焦“5688”目标和“五五”愿景,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打造合作样板,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前列。
一是更高质量共建开放合作平台。推动“2+2”新型功能区取得突破性成果,打造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试验区。力争两个新型功能区全年新签约、新投产10亿元以上项目各10个以上,新增百亿项目、百亿企业各1家以上。天长—六合、明光—盱眙毗邻地区力争各落地1个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通过省新一批新型功能区认定。共建“1+3+N”合作园区,打造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示范区。中新苏滁高新区确保新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1个以上,通过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示范园区认定。推动凤阳、明光、定远与南京合作产业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落户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各2个,力争签约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各1个,在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有突破。推进全椒、琅琊与长三角园区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力争实现全覆盖。
二是更高层次推动产业科创融合。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推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引领,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建设,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深化与上海杨浦区科创合作,力争在滁举办2023年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大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联手打造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联动的协同创新空间,引导滁州企业与沪苏浙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合作,引导沪苏浙科技成果在滁产业化。聚力产业协同协作。加强沪苏浙产业发展研究,以资源整合、分工协作、链接融合为重点,聚焦 “八大产业链”,开展产业“集群强链”行动,推进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配套服务集聚。落实《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
三是更高效率加快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天长通用机场、明光通用机场、S10淮南至扬州高速滁州段、S64明光至盱眙高速、G104明光段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加快滁州机场选址,推进凤阳至定远高速、全椒至禄口高速、窑河复航工程、南浦一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黑扎营大桥开工。建成滁宁城际一期二期、来六高速、明巢高速滁州段等项目。
育才引才,提升城市幸福感
澎湃新闻:面对合肥、南京对滁州的人才虹吸作用,滁州如何育才引才、留住人才?
吴劲:用好第一资源,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在育才方面,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升级版,建立八大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组织开展“千企百校·智汇滁州”大学生云招引、揭榜挂帅系列人才活动。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2个,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22名、大学生1.6万名,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在引才方面,大力开展“新滁商”、“制造匠才”、乡村振兴人才等专项行动,首设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和“苏滁定制班”,全年新培训优秀企业家、技术技能等各类人才突破5万人,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产业创新团队近50个,形成创新成果380多项。突出省级以上人才项目争先进位,新培育外籍院士2名,新培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数居全省第二。
澎湃新闻: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滁州近年来是如何落实相关工作的,有何成效?
吴劲:滁州倾力办好民生实事。深入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一。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启动建设,滁州学院“申硕更大”扎实推进。圆满承办第十五届省运会、第八届省残运会、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膺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以全国第六、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首次复评,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全市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个断面水质符合国家考核要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获全省优秀等次。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以快制快,科学果断处置关联输入疫情,“差异化精准防控,保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做法被央视报道。全面落实“党建+信访”、“清单+闭环”等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百日攻坚”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较大事故数实现“四个下降”。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居全省前列。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称号。
下一步,滁州将更高水平促进民生共建共享。一方面,促进服务链接。加强与南京地铁、公交线路的衔接,深入推进“市民卡”联网通用,优化提升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深化教育、医疗、疫防等领域合作,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来滁办学办医。一方面,强化精准治污。完善滁河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滁河流域生态保护,共建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滁河风光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动大气、水、土壤协同治理上深化务实合作,健全完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