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面对面丨“农民工司令”回乡,如何带领村民摘掉“穷帽子”?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收带了9个建议提交给大会。2020年,张全收所在的拐子杨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 “全国文明村镇”;2022年,拐子杨村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6000元。近日,《面对面》专访了张全收。
“农民工司令”回乡
张全收的9个建议,除了和农村农业相关外,还有关于优化深圳前海营商环境的建议,这和张全收的身份有关。他是河南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深圳市全顺劳务派遣有限公司的创办人。高峰时期,他的公司有一两万农民工,他因此被称为“农民工司令”。而他本人,也曾经是一名农民工。
他出生、长大的拐子杨村隶属于上蔡县,这里以前是国家级贫困县,无奈辍学的张全收从13岁开始就外出打工,卖过馒头、开过饭店、跑过客运、搞过建筑,农民工吃过的苦他几乎都经历过。
直到2000年,他在深圳做起了“劳务租赁”的生意,农民工在他的公司接受培训,和他的公司签订劳务合同后,再到工厂里工作,张全收的公司负责农民工的各类保障和维权。
张全收:我刚去几年发展的路很漫长,后来刚刚稍微好一点有起色一点,老家还比较穷,我村里边的老书记吴振华找到我,他说咱们村里在深圳打工的有很多人,看谁手里有钱,我们的学校倒塌了,能不能大家都给点钱?我说你见到他们没有,他说还没有。我说那你就先打电话,先打一打,看有没有人,能支持多少,咱俩再坐下来说。说到这里他就打电话,刚打电话还有人接,后来打电话没人接。
当时是2003年,张全收捐资70万把这个学校建起来了。村里的学校建成后,张全收老家镇上的书记又找到张全收,请他资助重建一下镇里的敬老院。2006年9月,张全收捐款20万元,建成了“朱里全收敬老院”。这一下,老家的乡亲们都认为张全收在外面发了大财挣了大钱。
2008年,在村民的期盼中,张全收被推选为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拐子杨村地处周口、漯河和驻马店三市交界,交通不便,全村两千多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贫困,是当地村民世代无法解开的一道魔咒。
就在张全收为拐子杨村不断寻找出路的时候,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这让张全收坚定了信心。他明白,单纯的“输血式”扶贫并不可取,一定要把全体村民的活力激发出来,才是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贫困村摘掉“穷帽子”
张全收的第一步,是改变村容村貌,为此,他先后投入680多万元为村里建了文化广场,修桥铺路,安装路灯和健身器材。为避免村民因病致贫,他还为全村人购买了医疗保险,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让村民有收入。
对全村的劳动力进行统计后,张全收发现,全村2000多人中富余劳动力就有八九百人,他把富余劳动力分为两类:能够走出去的就转移就业,通过深圳的公司为他们提供岗位,保证每人每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不能外出的,就为他们在家门口造饭碗。
由于身体、年龄或其他原因,村里有一小部分村民无法外出打工。为解决这部分人的经济收入,2016年,张全收又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带领村民创办了上蔡县盛顺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10座扶贫蔬菜大棚。
2017年,拐子杨村如期脱贫,全村482户群众,280多户住上了楼房,180多户开上了小汽车。如今的拐子杨村,主干道已经全部硬化,村内巷道也拓宽了,实现了水泥公路 “户户通”,并全部安装了路灯。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22公里的高标准水泥路将拐子杨村四面与外界连为一体,全村实现了宽带全覆盖,建起了两个垃圾中转站,村里的文化广场内布置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器材,村民喝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
记者:你放弃了那么多回村,又掏了这么多自己的钱去,到底图什么呢?就是一个家乡情怀吗?
张全收:如果对家乡不热爱,不眷恋,我今天就不是这个村支部书记了。当年我出去的时候,我的头发是很长的,我现在没有头发了。我当年睡觉是呼呼觉,我现在要吃安定片睡觉。当然一路走来企业也做好了,2017年我们村也脱贫了,老百姓也挣到钱了,两层楼都盖起来,甚至三层四层楼都有人盖了。我嘴不说,心里边都是开心的,再累再苦都值了。哪一家的老百姓见了我,就是收你回来了,全收你回来了,到我家吃个饭,老奶奶、老爷爷抓住手不放,这就是我人生的价值,我觉得我做对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