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姜昆光明日报撰文:曲艺工作者应秉持家国情怀,用艺术实践创新
2022年7月15日,浙江金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英盛在给孩子们授课。 视觉中国 图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曲艺艺术传承发展的驱动力和价值所在。新征程上,曲艺工作者应秉持家国情怀,用艺术实践创新,借科技发展突破,在革故鼎新的同时审视自身,努力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我在手机上经常“刷”到浙江义乌渔鼓老艺人叶英盛的视频。“党恩唱不尽,生活日日新,渔鼓声声响,乐坏新农民!”这种说唱形式朗朗上口、情感充沛,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百姓送去欢乐。像叶老这样,生动鲜活地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每个曲艺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特点。面对新需求新期待,广大曲艺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探索新形式、拓宽新内容,推出了曲艺说唱《看今朝》、长子鼓书《腊月天儿》、二人转《青春之歌》、曲艺剧《望红台》、评书《话说党史》、苏州评弹《战·无硝烟》等一大批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曲艺作品,展现了质朴的人民情怀、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曲艺舞台由传统剧场延伸到各大网络平台、自媒体中。人们欣赏曲艺表演的方式,也由坐在观众席拓展到随时随地看手机屏幕。广大曲艺工作者顺势而为,与网络牵手,不断“破圈”“出圈”,满足观众的新观演需求。比如,陕北说书、苏北大鼓等一些小众的地方曲种,过去只能走街串巷,在田间地头和小剧场表演,现在却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认可度和喜爱度。技术革新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曲艺工作者深知,观众在哪里,演出就应该到哪里。
面对“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面对“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面对“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质疑,面对“用感官刺激代替娱乐享受”的担忧,曲艺工作者在革故鼎新的同时应不忘审视自身,不断用正能量的作品展现生活、讴歌生活、愉悦百姓,努力提高自己艺术作品的质量。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才能结出更多曲艺硕果。中国的曲艺人,有信心、有责任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反哺人民、激励人民。
(作者:姜昆,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