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因果之外的隐秘世界:缘分、意外与共时性
笃信爱情的人会将原本不可能相遇的人最终坠入爱河的情况称为缘分,现实中,不同年份的不同日子,降生于相隔数千公里之外的两个人,历经完全迥异的生活,最终在某一个时间点的某一个空间中相遇了,这个相遇在当时看起来也许平平无奇,但从事后的角度看,正是这一次时空的机缘,让两个人发生了许久甚至一生的关联。
遗憾的是,这种被称为缘分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只要稍微转换一下视角,类似的情况就在生活中反复的呈现。最明显的,也就如受欢迎的缘分的绝对反面,即人们并不愿意任其发生的意外。
在一个天还未全亮的清晨,一位要赶着上班的父亲,匆匆的打开了车门,急忙的把孩子塞进去,这时孩子嚷着作业没带,于是父亲回房间搜索到了孩子的作业本,发动汽车驶向学校。而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的女孩,为了第一天的工作,早早的起床,赶向公司。
学校门口一直是一个拥堵的地段,孩子的父亲终于开到了校门,把孩子放下,刚要走,孩子大喊着作业,父亲发现原来作业一直放在副驾驶,就摇开车窗,递给了孩子,快速驶离学校门口。而那个刚找到工作的女孩,也从公交车上下来,她打开了导航,公交车站距离新公司有着一段并不算远的步行距离。
孩子的父亲在驾驶中,忽然听见手机响了,于是拿起来低头看,原来是老师发过来的微信,说孩子带错了作业本,父亲满心的自责,于是想在驾驶中回一下老师的微信。女孩由于不太会看步行导航,走错了路,怕第一天迟到,就低着头看着手机边走着,边寻找着正确的方向。
于是,在一个最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孩子的父亲,撞上了那个女孩。虽然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但只要回顾任何一个恼人的意外,都会发现,两条或者更多的本不应该相遇的故事线,阴差阳错的在某一个点上汇聚,哪怕有一个细微的调整,都不可能碰到一起。
孩子如果没忘记作业,父亲如果拿对了作业,老师如果没发短信,女孩如果走对了路,如果她不是第一天上班走的那么早,这场意外事故就都不可能发生,但现实往往就是存在那么多的巧合。就如航班失事虽然概率非常低,但总有人会跟这种致命意外撞个满怀。
缘分和意外,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表面上看,它们不过是在一个确切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了一个概率并不大的事情,也许这个事情在世界上不会发生第二次。但在这种现实的基础上,对这件事的观察者,也即是知道这件事的人们,因为观察到这件事具有某种独特的意义,从而对这个本就概率很低的事件,更报以一种惊奇的态度。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过一个“共时性”的概念,指两个或多个毫无因果关系的事件同时发生,其间似隐含某种联系的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无因果联系,同时发生,有意义。即某些事件虽同时发生,其间却无必然的因果联系,但对人又有意义。荣格认为,这是人的心理状态与自然事件之间的一种“有意义的巧合”。
荣格的共时性本质上就是“有意义的巧合”。比如在某个场景里,人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梦见一些事情,没多久现实中就发生了;正在想一个人或一件东西,随后就遇见了。荣格后来甚至将这种现象的解释,推到精神与物质在曾经是同源的东西,并彼此会产生纠葛的程度。
姑且不去探讨这种已经进入了“灵界”的解释,共时性的启示,可能更多的在于,让人们可以从因果性之外去看待一种普遍的关联。人们习惯性的在现实中寻找因果关系,那样不仅会查明“真相”,也会带给人一种下次还会这样的稳定感。
但缘分、意外这种东西,就是完全在不同的因果链条中跳舞的小恶魔,让人无法寻得任何章法。用一种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切事情不断向前追溯,都能回到一个根本原因的原点的话,那么这个世界的现状,就好比是地球的北极点作为一切因果的源头,由此发出了无数条因果链,它们互不干涉,各自发展,就像是地球的经线。
在任何一条经线上的事件,都能够明确的找到前因后果,它们是稳定的,明确的,以及可以预测的。而在另一个视角上,纬线横跨了经线,连接出来的事件,就好比是缘分、意外等,将几条原本不想干的因果链串在一起,如果在同时发生,就是荣格所说的共时性了。
但其实还有一种更深入的看法,如果说纬线是一种连接因果经线的方法而已,那么它就不应该只限于同时这一种方法,也可以是具有同样的意义就可以被视为发生了连接,更直接的说,在人所参与的世界里,一方面有着真实的巧合发生,另一方面,这种巧合也来自于人对意义的构建。
比如一个人摔伤的时候,听到了乌鸦叫,后来丢东西的时候也听到了乌鸦叫,他就会把乌鸦叫与坏运气共同构建起一个巧合。也就是这种巧合,仅仅是对人在意义的层面有效,而对冰冷的无意义世界是无效的。
换句话说,如果把因果的稳定关联,看作是绝对理性的话,那么共时性的这种关联,就是人在感性和意义层面对世界的另一种分类观察方法。就像地球并不存在真正的经线和纬线,这两种线都是一种工具一样,因果性和共时性也不过是人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
因果性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可以让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一些稳定的安慰,而共时性则是一支七扭八歪的拐杖,它也许无法给人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人迷惑不解的时候,却可以带来支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