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欢迎来到末日地下掩体
原创 Jenn Morson 利维坦
© Flickr
利维坦按:
估计有不少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小学阶段的三防教育(防核武器、生物武器以及化学武器)印象深刻:小学生会似懂非懂地记住用尿(湿布)捂住口鼻这样的细节……不过说到地下掩体,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上世纪50年代的小说《钢穴》(The Caves of Steel)中,便构思出了一种人类奇观:2000多年后的地球,科技高度发达,但人满为患。因此,一部分人类向太空进发,开辟地外的星球,成为“太空族”;而居住在地球的人类,则进入地下生活,留下地面的广阔土地,用于农业生产。2008年的电影《微光城市》(City of Ember)也展现了末日过后,人们躲在地下生活了190多年,出来已不认识了眼前的这个世界。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我们有一个新号【利维坦行星】,可以关注
1957年11月,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向一名美国记者吹嘘苏联远程导弹的威力。他嘲弄地向美国政府发起了挑战,说,“让我们来一场和平的火箭比赛吧,就像步枪射击比赛一样,他们会亲眼看到谁更厉害的。”
四年后的1961年,核战争的威胁笼罩着美国。尽管赫鲁晓夫的评论是针对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政府的,但在当时,如何处理美国与苏联之间日益激烈的关系,这个问题掌握在了新当选的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手中。
那年5月,时任美国州长会议民防委员会主席的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Rockfeller)鼓励肯尼迪启动一项全国性的防辐射掩体计划。在获得2.07亿美元的资金后,联邦政府开始调查学校和其他公共建筑,以确定它们是否适合被当作掩体。一旦确认,这些建筑就会被标记为掩体,并在其中存入储备补给。
一座家庭防辐射掩体,收藏于史密森尼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NMAH
位于楠塔基特岛的防辐射掩体的大门,该掩体面积为1900平方英尺(约合177平方米)。© Kit Noble
除了修筑公共掩体之外,官员们还强调了个人在核袭击事件中的责任。学生们要在学校参加“卧倒并掩护”演习(Duck and Cover),练习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核爆炸的伤害。一些市民按照政府印发的小册子上的指导,在自家的地下室和后院建造私人掩体。虽然大部分的这类临时避难所都不能保护里面的人免受初始爆炸的伤害,但从表面上看,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放射性落尘[1]。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学生在1957年进行的掩护演习,为核弹袭击的可能性做准备。© Star Tribune
肯尼迪鼓励国民建造这类私人掩体,但并未提供相应的补贴,不过在他任期内,美国政府确实推出了一项防辐射掩体贷款计划。他在7月25日的一次电视讲话中说:“如果发生核袭击,只要没有被核爆炸引发的火灾直接攻击,只要我们能够警告人们藏入避难所,只要这些避难所存在,许多家庭就仍然能够得救。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家人以及我们的国家提供这种保险。”
1962年,纽约一座防辐射的地下掩体展示。© Getty Images
总统本人也要响应这种号召。数十年来,肯尼迪和他的大家庭一直会去马萨诸塞州的海恩尼斯港(Hyannis Port)度假,这座小镇位于鳕鱼角,20世纪20年代,肯尼迪的父亲在那里买了一套宅院。这套房子被称为“肯尼迪大院”(Kennedy Compound),在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后成为了举国皆知的建筑。
它出现在杂志上、电视节目中,成为了卡美洛的象征(译者注:Camelot,传说中亚瑟王的宫廷和城堡,在美国语境中亦指约翰·肯尼迪的总统任期),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Jackie Kennedy)经常和他们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起住在这里,总统本人也经常会在他日程允许的范围内来访。
20世纪50年代的防辐射掩体图纸,可容纳4到6人。© 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
和白宫一样,这座小村庄自然会成为苏联核打击的潜在目标。考虑到其中的安全风险,官员们决定在附近离海30英里(约合48公里)的楠塔基特岛(Nantucket)上建造一座掩体,又在肯尼迪位于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度假屋附近的花生岛(Peanut Island)上修筑了第二座掩体,这样,不论导弹袭击时总统先生身在何处,他都能有个地方来继续管理这个国家剩下的部分和政府。
如今,这两座避难所都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但人们正在努力想办法保存它们的历史,也许是把它们改造成博物馆,或者是将它们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名胜(NHL)。
肯尼迪总统的末日掩体之建造
上世纪60年代初,楠塔基特岛的汤姆内韦尔斯海军基地(Tom Nevers Naval Facility)还是一个绝密的潜艇监听站。当时,岛上大约有3500名常住居民,军事基地周围的空间还尚未开发。第三代居民罗伯特·杨(Robert Young)表示:“没有人住在汤姆内韦尔地区,对当地人来说,那里太偏僻了。”
杨回忆起他十几岁时送牛奶到这座基地的情景。“我每天都要通过一座警卫站,”他说,“你可能会觉得,既然我每天都往那里送必需品,之后他们也许会挥挥手让我直接过去,但想都别想。我每次都要停下来,让他们检查一遍才能通过。”
这座掩体空无一人,在多次有人试图闯入之后,掩体的大门被严密地封锁和监视了起来。© Kit Noble
由于楠塔基特岛位于美国大陆以东,它有着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可以用来监视穿越大西洋的船只和潜艇。房地产开发商、《楠岛志》(N Magazine)出版商布鲁斯·珀斯利(Bruce Percelay)解释说,“在掩体的位置旁边有一张铜线网,一直延伸到海里,用来探测潜艇的螺旋桨。”由于此处已经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掩体可以迅速而安静地修建起来,而不会引起常住居民的注意。
计划是这样的:一旦发生核袭击,肯尼迪及其家人和20名内阁成员将由潜艇或直升机迅速送往掩体,他们将在那里安全度过袭击后的头30天,有望躲过一切放射性落尘。布拉德利·加勒特(Bradley Garrett)是《掩体:末日建筑》(Bunker: Building for the End Times)一书的作者,据他说,在收到核爆炸即将袭来的警告后,逃亡者最多只有30分钟的时间逃离。
海军方面的建造者最初希望在地下修建肯尼迪的掩体。但是楠塔基特岛是一座相对较小的岛屿,因此他们往下一挖就会挖到水里。这个团队另寻他路,用昆塞特小屋(Quonset hut)的各个部件造出了这个掩体,昆塞特小屋是1941年开发的预制战时结构,用于满足日益增长的快速组装掩体的需求。之后,工人们再设法让楠塔基特岛的灌木长满掩体外部的镀锌钢板。
加勒特说:“只需要在避难所顶部铺上三英尺厚(约合0.9米)的土,你就可以安全地呆在里面,直到辐射水平降下来。”
设计这座掩体是为了提供躲避放射性落尘的临时避难所。© Kit Noble
据《普罗维登斯日报》(Providence Journal)报道,建造这座避难所只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掩体占地1900平方英尺(约合177平方米),部分位于地下,它的布局相对简单,包括一条长长的金属走廊,走廊尽头是个三岔路口,右侧通向机械室,左侧则通向中央集合空间。
起初,这座掩体号称有一间带淋浴的净化室,任何人进入净化室后都可以清除掉身上的放射性物质。被污染的衣服会被留在外面,新的衣服会通过一道屏障墙送进来。“这很像《奇爱博士》,”珀斯利说。
《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是一部1964年的流行电影,以讽刺冷战为主题。总的来说,避难所提供的设施很少。那里没有永久性的卫生间设施,只有便携式厕所。
在建造掩体的那段时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很快,这种相互的不信任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达到了顶峰。1962年10月,由于苏联在这座加勒比岛屿上装备了核导弹,两国陷入了长达13天的僵局。最终,危机以和平方式结束,赫鲁晓夫同意拆除导弹,作为交换,美国也要拆除其在土耳其的导弹设施。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签署了一项海军“隔离令”,阻止更多的苏联导弹运入古巴。© 维基共享资源
尽管冷战中出现了多次几近发酵成核战争的危机,包括1962年和1983年(当时苏联把北约的军事演习误认为是即将到来的导弹袭击),但冷战不曾激化到掩体建造者和其他末日准备者所预期的高度。
肯尼迪从来没有遇到过需要他的楠塔基特岛防辐射掩体的场合,就当地官员所知,在1963年11月22日总统遇刺前,他甚至从未去过那里。肯尼迪去世后,直到1976年海军基地关闭为止,这座掩体基本上没有被动过。
在对核战争的准备这件事上,肯尼迪拥有一个掩体(哪怕是一个没用过的掩体)这个事实就让他成为少数群体了。1961年,一次盖洛普(Gallup)民意调查发现[2],93%的美国人不计划建造私人防辐射掩体。一些人提到建造的财务成本太高,而另一些人则指出,他们的地产上没有足够的地方来建造掩体。
还有更多的人说,他们不想生活在一个被核战争蹂躏过的世界里;鲍勃·迪伦(Bob Dylan)在1962年的一首歌中总结了这种观点,这首歌的副歌部分唱道:“让我死在奔逃的路上/在我躲进地底之前。”
保护防辐射掩体
自楠塔基特岛基地关闭以来的几十年里,这个掩体一直被用作储藏室、当地猎人的俱乐部会所,以及在海军基地原址举办的爆破比赛的观众瞭望台。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片空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1980年,楠塔基特市从美国海军手中买下了包括掩体在内的26英亩(约合10万平方米)的海滨地产。掩体本身不对公众开放。它目前空无一人,在多次有人试图闯入之后,掩体的大门被严密地封锁和监视了起来,闯入者大多是想找个地方和朋友消遣玩闹的本地青少年。2021年12月,一名蓄意破坏者将避难所的金属门从铰链上扯了下来,很可能是借助了汽车的力量。
珀斯利主办的杂志在2018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这座长期被忽视的掩体,他很乐意修复这座遗址。他曾请求他的朋友、第35任总统的女儿卡罗琳·肯尼迪(Caroline Kennedy)在机会出现时提供支持。
楠塔基特岛掩体目前不对公众开放。© Kit Noble
肯尼迪总统的另一位亲戚、他的侄孙约瑟夫·肯尼迪三世(Joseph Kennedy III)说,“这座掩体是我们国家一段极度危险时期的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保存起来、让公众看到和体验这段历史,对那些想要更多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而言是件好事。”
去年10月,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3],提到佛罗里达和楠塔基特岛的掩体都是冷战时期的防御地点,可能可以入选美国国家历史名胜。但楠塔基特市公园与游憩经理查尔斯·波拉奇(Charles Polachi)表示,当地官员没有从任何联邦机构处收到过有关此事的进一步信息。
在新冠之前,波拉奇的前任谢丽尔·埃默里(Cheryl Emery)与岛上居民合作,制定了一项振兴汤姆内韦尔斯公园(又名汤姆内韦尔斯田场)的计划,计划也将坐落在公园地块上的历史掩体纳入了其中。当埃默里开始实施复兴计划时,她并不确定这座掩体在她的构想中该是什么定位。她说:“我真的在谷歌上搜索了‘怎么处理掩体’。”
肯尼迪棕榈滩掩体的入口,目前不对公众开放。© Willy Volk/Flickr
搜索之下,埃默里找到了安东尼·米勒(Anthony Miller),他曾在肯尼迪位于佛罗里达的掩体外经营一家博物馆。该馆名为棕榈滩海事博物馆(Palm Beach Maritime Museum),它展出了来自掩体里的各种物品,包括一台业余无线电、烟灰缸、防毒面具和一把摇椅,以及与肯尼迪总统有关的各种文物。
据当地新闻媒体西棕榈滩新闻(WPTV)报道,由于该博物馆与拥有花生岛的棕榈滩港存在“多年分歧”,且“出于对……建筑状况的担忧”,该博物馆已于2017年关闭。尽管目前掩体仍然不对外开放,但在米勒租期结束后掌管了掩体的棕榈滩县希望在未来几年内重新将它对公众开放。
等埃默里联系上米勒后,她得知他同样有兴趣与楠塔基特岛的官员交谈。毕竟,他的博物馆的藏品——包括水罐、盖革计数器、双层床和来自楠塔基特岛掩体的应急口粮——也需要一个新家。
最终,米勒很乐意开办一间楠塔基特岛掩体博物馆,把他的一些藏品带回它们原来的家。楠塔基特岛公共工程部前主任罗伯特·麦克尼尔(Robert McNeil)也希望掩体博物馆能够真的开起来。“这是一个展示历史的机会,”他说,“它与肯尼迪的遗产紧密相连,即使(总统本人)从未亲自参观过它。”
2020年11月,作为公园与游憩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楠塔基特市批准了埃默里领导的振兴计划。新冠使该计划的实施被搁置,但官员们希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重启在汤姆内韦尔斯公园的工作。然而,该市不会对掩体做专门的管理。在一份给史密森尼杂志的声明中,工作人员表示,该市“没有资源来管理或维护这样的东西,它并非该地块的优先处理设施。”
米勒曾访问过楠塔基特岛,并参加过几次与管理该地区博物馆有关的会议。但他表示,“政治因素”阻碍了该项目的进展。埃默里同样感到沮丧,她补充说:“岛上的许多其他设施都租出去了,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掩体不行。”
珀斯利强调,在遗址陷入更加破败的状态之前对其进行保护是件十分重要的事。
“这不仅仅只是为了历史系的学生,而是为了提醒人们国际冲突会带来何等的代价,”他说,“楠塔基特岛与冷战有着这样奇妙的联系,但这段历史正处于消逝的边缘。”
1960年代一座集体防辐射地下掩体的剖面图。© Getty Images
1961年,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们正在为他们价值5000美元的混凝土地下掩体进行演习。© Sal Veder
1962年,可以容纳6人的地下防辐射掩体。© Keystone/Getty Images
1960年代美国家庭防辐射避难所的内部视图。在这里,生活用品包括14天的水和罐头食品、电池供电的收音机、辅助光源和急救用品。© PhotoQuest
1958年,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展示的新型家庭式防空洞。© AP
1961年,洛杉矶用身着泳装的女招待来吸引顾客光顾地下掩体展示。© flickr
图片扫描自1962年1月12日的《生活》杂志,其中刊登了有关社区防辐射掩体的文章。© Novak Archive
这幅插图描绘了1960年代早期一个家庭在他们的地下掩体中的情景,该避难所配备了盖革计数器、潜望镜和空气过滤器。© ABC News
幽闭恐惧:路易斯安那州麦克尼斯州立大学(McNesse State University)的学生在1961年由民防官员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在放射性尘埃避难所中等待了三天。实际的核紧急情况至少需要在地下待两周。© Bettmann/Getty Images
参考文献:
[1]www.nps.gov/articles/coldwar_civildefense_thru-ike.htm
[2]www.nps.gov/articles/coldwar_civildefense_kennedyrockefellerandcd.htm
[3]www.nps.gov/subjects/nationalhistoriclandmarks/upload/Cold_War_NHL_Theme_Study-508_final.pdf
文/Jenn Morson
译/苦山
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inside-jfks-secret-doomsday-bunker-180981574/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苦山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往期文章:
原标题:《欢迎来到末日地下掩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