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专家:长江禁捕两年,效果怎么样?会不会“鱼满为患”?

冯建伟/农民日报
2023-03-12 08:30
绿政公署 >
字号

曹文宣 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农村部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荣誉主任、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潘迎捷 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教授,农业农村部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

 

庄平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渔业资源环境杨浦观测实验站主任

 

姚维志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业农村部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委员、捕捞渔具专家委员会委员

禁渔两年来,长江水生生物和渔业资源恢复情况有哪些变化?退捕渔民就业安置得怎么样?禁渔会不会“鱼满为患”?会影响我们吃鱼吗?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长江十年禁渔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长江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标志性工程,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农业农村部会同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暨长江禁捕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引导渔民退捕转产,加强禁捕执法监管,确保“禁渔令”落实落地。禁捕两年来,长江水生生物和渔业资源恢复情况有哪些变化?退捕渔民就业安置得怎么样?禁捕会不会“鱼满为患”?会影响我们吃鱼吗?下一步的方向和重点工作是什么?本期对话邀请曹文宣、潘迎捷、庄平、姚维志四位专家展开交流探讨。

禁捕两年来,长江水生生物恢复情况持续向好。刀鲚已洄游至历史分布上限洞庭湖,单位捕获量、个体规格比禁捕前增长明显,江豚自然种群较2017年的1012头增加到了1249头。母子豚的数量显著增加,其在鄱阳湖、洞庭湖、湖北安徽江段和长江口频繁出现

主持人:长江禁捕两年来,长江水生生物和渔业资源恢复情况如何?周围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可喜变化?

曹文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就长江禁捕工作从战略全局高度和长远发展角度提出明确要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个是治污,一个是治岸,一个是治渔”。

长江禁捕两年来,首先是长江水生生物物种数量增加,多样性水平稳步提升。长江上游重要支流赤水河调查到的物种数由禁捕前的123种,增加至126种。其次是种群小型化趋势得到遏制,种群结构明显优化。赤水河流域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墨头鱼等当地主要优势种类的平均体长、体重均明显增加。三是主要物种尤其是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资源量明显上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人工放流个体的监测数量,由2007年至2016年仅监测到1尾的每年0.1尾,上升至禁捕后的每年89.0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的监测数量由禁捕前的每年3.4尾上升至每年18.6尾。鄱阳湖的鱼类资源量在禁捕后增加了2.4倍,东洞庭湖的鱼类平均密度增加1.2倍。

潘迎捷:禁捕两年来,长江水生生物恢复情况持续向好。首先洄游性鱼类持续恢复。刀鲚已洄游至历史分布上限洞庭湖,单位捕获量、个体规格比禁捕前增长明显,说明刀鲚在长江的洄游过程更加顺畅。其次长江濒危物种数量增加。据去年开展的长江江豚科考结果显示,江豚自然种群较2017年的1012头增加到了1249头。母子豚的数量显著增加,其在鄱阳湖、洞庭湖、湖北安徽江段和长江口频繁出现。“消失”多年的鳤在长江洪湖、宜昌、公安、湖口等江段和鄱阳湖、洞庭湖水域陆续发现。

另外,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较好,可以满足鱼类生长繁殖需求。同时,在长江畔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达56种,黑鹳、白枕鹤等珍稀濒危动物数量不断增加。

庄平:目前已经有了多方面的可喜变化。一是鱼类资源明显回升。一些生活史周期较短、性成熟年龄较早的鱼类,产卵群体数量上升,天然资源总量有所回升。长江刀鲚在长江口、长江下游和鄱阳湖等水域的资源量显著回升就是例子。二是生态平衡向好发展。由于没有人为捕捞的干扰,长江中鱼类种群和群落结构趋于平衡,长江江豚和鳤等顶级捕食者的饵料资源充足了,其分布区域明显扩大。三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各地坚决杜绝违规违法的不当开发,使得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四是公众宣传成效显著。大规模的公众宣传科普活动,极大提高了社会和公众参与长江十年禁渔的自觉性。

姚维志:禁捕两年来,长江水生生物变化较为明显。一是渔业资源量有所增加,种群结构得到改善。大多数经济鱼类的平均个体重量普遍增幅在15%—30%,鱼类小型化、低龄化趋势得到遏制;二是鱼类早期资源补充量有所上升。2021年长江监利段的“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比2020年增加370%;三是长江江豚等珍稀种类出现频次明显增加。禁捕后,沿江多地均报道有大规模水鸟聚集捕鱼,并成为当地一道景观。

长江十年禁渔间接涉及退捕渔民家庭近百万人。如何积极稳妥引导他们转岗就业创业,确保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事关渔民群众福祉、渔区社会稳定和十年禁渔成效

主持人:长江禁捕退捕是系统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沿江沿湖23.1万名渔民为了保护长江舍船上岸,作出了巨大牺牲。国家对于保障退捕渔民的合法权益有哪些考虑和安排?上岸后的渔民有什么变化?

曹文宣:截至2022年底,中央和地方累积落实补偿补助资金269.98亿元,用于退捕渔民安置,累积支出补偿补助资金237.91亿元。沿江10省、直辖市需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转产就业退捕渔民159812人,已落实转产就业159800人,转产就业率为99.99%。应纳入社保及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221136人,已全部落实基本养老保险,有44203名退捕渔民领取养老金。

潘迎捷:长江十年禁渔间接涉及退捕渔民家庭近百万人。如何积极稳妥引导他们转岗就业创业,确保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事关渔民群众福祉、渔区社会稳定和十年禁渔成效。农业农村部组织相关单位连续三年开展“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系统调研了121个县(市、区)、550个乡(镇)的3879户退捕渔民的转产就业与社保情况,就业率接近100%,收入稳步增长,他们的养老保险、低保等问题已基本解决。

庄平:国家充分考虑到了祖祖辈辈生活在水上渔民的切身利益,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转产转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解决上岸渔民的稳定生活。特别是一些渔民身份由捕鱼者变为护鱼者,各地聘用了一些渔民作为长江禁捕的巡护员。他们利用长期在水上捕鱼作业,熟悉地形地貌、熟悉鱼类习性的优势,完成禁捕巡护工作的成效十分突出。

垂钓是一项十分普及的休闲娱乐活动。但禁捕后,单人多竿、单杆多钩、使用违规钓具钓法的垂钓日益增多,受到社会关注

主持人:虽然现在长江上不再有“渔舟唱晚”的场景,但是仍可见“沙头坐钓鱼”。如何加强长江流域垂钓行为管理?现在禁捕秩序怎么样?

曹文宣:垂钓是一项十分普及的休闲娱乐活动。但禁捕后,单人多竿、单杆多钩、使用违规钓具钓法的垂钓日益增多,受到社会关注。为了规范休闲垂钓行为,相关部门发布了《依法惩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等违法犯罪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垂钓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各省市也相继出台管理办法,禁捕管理日趋有序。

潘迎捷:2021年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垂钓管理工作的意见》,就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天然水域垂钓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各地渔业部门要积极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渔业法》《渔业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以及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有关规定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并发布本地区垂钓管理办法。沿江省市积极响应,在去年查办的非法捕捞案件中,1/3以上是非法垂钓,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垂钓管理。

庄平:垂钓作为一项休闲娱乐活动是允许的,但是应该杜绝任何的生产性商业垂钓行为。目前各地对于禁止垂钓的水域有明确划定,还制定了“一人、一竿、一线、一钩”等规定。长江垂钓的管理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建议采取垂钓“执照”制,只有执证者才有资格垂钓,领证前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可以参照考驾照的办法。

姚维志:禁捕两年以来,禁捕秩序总体良好,电、毒、炸鱼等犯罪行为、生产性捕捞等违法行为发案数量显著下降。但垂钓管理可能是现阶段影响禁捕秩序的主要问题。目前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出台了省级休闲垂钓管理办法,从垂钓时间、地点、工具、钓获物等方面进行规范,并明确处罚条款。重庆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已经进行了一次修订。

农业农村部把长江禁捕退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按照“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要求,先后印发了《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三年强基础”重点任务实施方案》《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方案和规定,从政策层面为长江禁捕搭建三年、五年、十年的政策框架

主持人:有些媒体和舆论反映“鱼多了”“鱼群扎堆”,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长江禁渔十年,会不会导致鱼类泛滥、“鱼满为患”呢?

曹文宣:在长江流域天然水域实施禁捕,不会导致鱼类泛滥、“鱼满为患”的现象。不同的鱼类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在食物链的顶端有长江江豚、鳜、鳡、鲇等捕食者,其他草食性、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会被食物链顶端生物捕食。同一营养级的物种又相互竞争,彼此制约。随着长江禁捕的持续推进,由于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长江天然水域的鱼类数量会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潘迎捷: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自然过程,尤其是那些生命周期长的中华鲟、长江江豚等需要的周期更长。据2017到2021年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专项调查,长江流域鱼类资源量仅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的27.3%,还有135种鱼类、长江鱼类种类的三分之一未被监测到,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农业农村部把长江禁捕退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按照“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要求,先后印发了《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三年强基础”重点任务实施方案》《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方案和规定,从政策层面为长江禁捕搭建三年、五年、十年的政策框架。

庄平:长江生态平衡是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的,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造成长江鱼类资源和多样性的衰退。现在实施了长江全面禁捕,使得长江鱼类资源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现在的“鱼多了”是长江鱼类资源和多样性恢复的必然过程,是一个好现象。我们需要端正一个观念,长江是一个开放型水域,其具有一个重要功能是维护生态平衡,形成生态屏障。所以,开展长江鱼类资源增殖放流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以恢复天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只有在放什么、放多少、怎么放等问题上坚持科学方法,才能够实现长江鱼类群落结构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

姚维志:长江流域的河流及保持河湖连通的湖泊等开放水域,并不存在鱼类资源量过高的问题。一些鱼类可能因繁殖或索饵等原因,在支流、湾沱、坝下等局部水域聚集成群,就整个水域范围而言,鱼类密度远未达到过高水平。

此外,沿江省份一些相对封闭的湖库,禁捕前以承包方式进行渔业开发,投放了大量鲢、鳙等鱼类苗种,水体中这几种鱼类的个体密度远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合理水平。由于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实施以自然恢复为主的保护策略,十年禁渔不会导致鱼类泛滥的现象。

长江禁渔十年,既不会影响我国渔业的发展,也不会影响百姓生活对淡水鱼的需求。长江流域禁捕两年来的实践已经表明,长江禁捕不会影响淡水鱼供应、国内居民淡水鱼产品消费量和价格正常波动

主持人:有的人担心,长江十年禁渔会给我们日常生活造成不便,我们日常吃的淡水鱼会供应不足、淡水鱼价格会上涨。长江十年禁渔会影响我们吃鱼吗?

曹文宣:目前全国的淡水养殖产量多年年均在2800万吨以上,禁捕前的2020年全国淡水捕捞产量仅为淡水养殖产量的4.72%,禁捕前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已降至10万吨左右。因此,长江禁渔十年,既不会影响我国渔业的发展,也不会影响百姓生活对淡水鱼的需求。长江流域禁捕两年来的实践已经表明,长江禁捕不会影响淡水鱼供应、国内居民淡水鱼产品消费量和价格正常波动。

潘迎捷:从数量结构上看,我国已经实现了以养殖为主的食用水产品需求格局,而禁捕前长江干流的捕捞产量仅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对水产品供给的影响微乎其微。近五年来,我国淡水鱼类养殖总量连续增长,淡水鱼类不会出现供应不足。

庄平:吃鱼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联想到长江全面禁捕,可能会影响到水产品的市场供应,其原因是大家还不了解我国淡水水产品的生产供应情况。开展长江十年禁渔以前,长江干流天然渔业年均捕捞量已经不足10万吨了,相比2021年3303.05万吨的淡水产品产量可以忽略不计,完全不用担心会带来淡水鱼供应不足和价格上涨。

长江渔业文化十分丰富,极具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对长江渔业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发掘和传承,讲好长江渔业文化的故事,流传给后人

主持人:长江渔民转产上岸、渔船收缴拆解,个别地方已将渔村整体拆除,不少人在慨叹长江渔文化元素正在消失。如何才能在十年禁渔过程中留下长江渔业历史的记忆?

曹文宣:针对长江渔文化中有关天然水域捕捞元素的保护与传承,我认为,一是做好长江渔文化的普查,加强对长江流域渔文化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申报和保护。二是加强长江渔文化的宣传以及渔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与开发。中国(芜湖)长江渔文化博物馆已于2022年3月28日开工建设,是目前全国唯一的长江渔文化博物馆。三是加强宣传,提升长江渔文化保护意识,形成保护长江渔文化的共识。

潘迎捷:渔文化既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精髓。首先,加强物质类渔文化资源的分类保护。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渔文化资源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的总体布局。其次,对渔俗、渔歌、渔号子、渔业生产方式等非物质类渔文化,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入保护名录,有条件的可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三,建议相关部委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物质与非物质渔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应用,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应用渔文化资源,助力长江流域乡村振兴。

庄平:长江是渔业的摇篮,长江渔业文化十分丰富,极具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对长江渔业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发掘和传承,讲好长江渔业文化的故事,流传给后人。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于2021年末启动了长江渔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累计收集到各类长江渔文化资源5400余条(件),摸清了长江渔文化家底和发展潜力,并开展了抢救性收集保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有些地方将长江渔船和渔具作为文物进行收藏和展示,下一步还可以选择性地整体保护一些典型的渔村,作为长江渔业文化的展示宣传载体和广大民众的休闲娱乐场所。

长江十年禁渔是过程不是目的,是开展长江大保护的重要组成,目的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实现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下一步,长江禁捕的方向或工作重点是什么?

曹文宣: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首先要继续推行多部门联合的机制,打击非法捕捞。其次要进一步关心退捕渔民,他们生活的稳定有利于禁捕效果的稳固。第三是要调整适应性的保护措施,重点关注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资源的种群恢复和物种保护,避免物种的灭绝。

此外,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应该借鉴赤水河流域拆除100多座小水电站的经验,加大小水电站的退出力度。同时,大型水电站也应该充分考虑鱼类的繁殖需求,实施生态调度。还应该更多地研究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的江湖连通、灌江纳苗等措施,修复受损的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助力长江水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潘迎捷:长江十年禁渔是过程不是目的,是开展长江大保护的重要组成,目的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实现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下一步,长江禁捕工作要强化长江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学的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为禁捕措施是否需要调整、何时调整、如何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尤其是如何将捕捞生产活动以外的水利工程、污染、航运、采砂等纳入评价体系范围,并研究相应的保护、损害预防、补偿赔偿等措施和相关制度。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禁捕和部分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要研究探索如何在维护好禁捕秩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创新路径、方法和制度。

庄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长江十年禁渔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规律,科学支撑后续的长江禁渔工作。不断优化增殖放流,针对如中华鲟等一些极度濒危物种,人工增殖放流需要更高标准管理,放流计划和方案需科学论证,加强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做好栖息生境保护和修复,恢复珍稀濒危鱼类自然繁殖,给长江水生生物营造美好的家园,才能使它们生生不息。

主持人: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两年来,长江流域禁捕水域非法捕捞高发态势得到初步遏制,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基本实现应帮尽帮、应保尽保,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长江禁捕效果持续向好。下一步,需要深度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实现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认知,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通过社会共治来规范管理,让长江中的生物休养生息,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才会得到持续改善与恢复。感谢四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责任编辑:王卉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