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年危机观察:在职场与婚恋中陷入彻底的“失语”

吴昊
2023-03-15 13:1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泡沫经济”时代的东京街头,人群拥挤在出租车扬招点,拿着一万日元大钞也打不到车。

日本社会在二战结束之后,依托美国的援助,积极加入国际分工“拥抱战败”,很快便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大公司疯狂地扩编,所有大学应届生都有大量的工作机会,企业给出的待遇也极其优厚。这样的景气光景让日本人沉醉,以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与之相匹配的,日本人的感觉结构在那段狂飙的岁月里也发生了改变,那种曾经在明治维新时期风行的“乐观主义”又回来了,国民的自信体现在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爱情。《东京爱情故事》中的赤名莉香对于爱情极其洒脱,会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一场可能没有结局的感情,恰如小田正和所演唱的主题曲《突如其来的爱情》,那是一个相信付出就有回报的时代。

然而泡沫自然会有被戳破的一天。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之前的纸醉金迷一下子犹如梦幻泡影。这场危机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企业招聘进入了“冰河期”,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了,前辈们给出的就业经验完全失效,因为泡沫经济时期过度招聘,许多企业的岗位饱和,导致新人难以入职,即便有幸录用,其晋升的可能也会大幅降低。同样的,这种不景气反应在婚恋问题上,结婚困难、尼特族兴起、少子化等等接踵而至。

这便是《中年危机观察:失意的一代》所站立的位面。读者的眼前是一个繁华的日本,虽然经济发展已经停滞了二十余年。作为一个外国观察者,目力所及的是日本社会的“表世界”,数次旅行的经验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极其现代化的国度,服务业的先进举世无双。同时也会在某些时间体验到“里世界”的秩序与压抑。NHK的“Close-up现代+”节目在B站上有不少“生肉”(无字幕资源),结合着这本小书,随NHK的镜头,让我们一同尝试探寻社会表述“危机”的方式与可能。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吗?

“读了四年大学,正是身强力壮、干劲十足的年纪,为什么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接受我呢?许多那一世代的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疑惑以及焦虑。”

“他们没有任何过错!他们只不过是碰巧赶上了第二次婴儿潮出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谁知道毕业碰巧碰上了冰河期,他们本身一点儿过错也没有呀。假如说这不叫悲剧的话,那又该怎样来形容呢?”

前一年还在疯狂扩员的企业在一夜之间就按下了暂停键,往年门庭若市的招聘会干脆消失不见了,学校前辈们介绍的求职经验完全起不到作用。如果错过了毕业生集中录取的档口,那么不得不成为劳务派遣市场的一员,同时也放弃了对于正式职员工作的追求。劳务派遣与正式职工的待遇天差地别,除了基础的工资差距(年收入是对方的40%),更缺乏基础的奖金、晋升机会,连业务培训的机会也几乎没有。“即便每天做着相同的工作,但是人家是正式员工,和自己完全是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Close-up现代+”节目组采访了多位遭遇就职“冰河期”的男女,他们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信心满满地进入社会,无法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因为专业的问题,在劳务派遣公司那里很难寻获满意的工作机会,只能在一般性岗位上蹉跎岁月,无论是薪水还是个人状态都不理想。更为悲剧的是,他们后面的世代马上又遇到经济复苏,没有遭遇那么严重的就业问题,于是这批现今40岁上下的人们陷入了彻底的“失语”,好像这事(就业“冰河期”)从来没有发生过。他们的父母(昭和婴儿潮生人)不能理解他们的就业困难,父辈的印象中工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们没能找到工作那是因为自己的怠惰。而后续的晚辈也不会对这种危机感同身受,因为少子化的浪潮袭来、经济的回暖,就业紧张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日剧《半泽直树》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吗?平凡人的韧性,对于时代不公的积极抗争,这些日剧常见要素也是NHK这一系列社会纪实片的组成部分,但是终究是不如意的,鸡汤要灌进嘴里首先观众不能产生那种共情,产生了共情,这种安慰剂作用的叙事回护就显得相当苍白。前些年大火的《半泽直树》把日本企业中的种种渊薮用“以牙还牙”“百倍奉还”的爽剧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超高的收视率印证了“社畜”们对上司、僵化制度的普遍不满,但是终归也只能意淫吧。日语中“是这样啊?(そうですか?)”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充斥其中。

如果社会是人类关系的集合,那么社会对每个人其实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反之亦然),如果承认问题的存在,那么更好地防范系统性的风险,为每一世代创造一些“软着陆”的预防措施,这是社会以及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社会(政府)的反应与正在发生的矛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针对“Around 40”不少法律条款的出台,保障了求职者在应聘时不会因为企业的一些“潜规则”被拒之门外。但是40岁的这批人,他们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青年时代了。

结婚难——自救中的个人与社会

你能想象由寺庙组织的相亲吗?这不是荒诞情节,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日本发生着。日本人往往把“寺院”和“葬礼”“法事”联系在一起,但如今的寺院却成了渴望婚姻的单身男女蜂拥而至的地方。(筋野茜《婚难时代》)因为“婚活”(和结婚相关活动的总称。例如对内积极装备自己,参加化妆、健身或沟通等课程;对外积极相亲,参加约会式交友等活动。“婚活族”大部分都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为结婚而抓狂,一切围绕着结婚而经营。)的兴起,参与相亲活动的成本日益增高,而且“婚活”市场良莠不齐,还有不少诈骗陷阱。不少日本男女更愿意加入寺庙联谊的队伍,寺庙价格公道且童叟无欺。

前面谈到了“Around 40”所面临的工作危机,经济的问题最终会落实在社会层面上,于个人而言最大的危机就是传统家庭结构的崩溃。因为工作不好所以收入较低,不得不和父母同住,生活上依赖父母的养老金接济,缺乏认识异性的机会,逐渐走向不婚。这就是这本小书中抛出的另一个重大问题——“4070”问题。

昭和“团块世代”(1947-1949二战之后出现的婴儿潮)的生活方式被日本人普遍视作正常的生活范式,轻轻松松就业、结婚,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以往的婚姻生活基本就是男人负责工作赚钱养家,女人顶多做做短期的非全日制零工。但客观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主观意识仍旧停留在“与高收入、工作安定的男性结婚”,这造成了“40岁上下”女子结婚困难的现实。

对于结婚率出奇高的父母辈来说,“结不了婚”这种事情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与“就业冰河期”也紧密联系在一起,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否是正式职员直接影响了“40岁上下”女性的结婚率。由于切身感受过求职活动的艰辛,因而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本来工作就不由自己选择,现在连结婚也由不得自己选择了,一天到晚在逼自己要快要快,我感觉实在太累了!”与此同时,“40岁上下”的未婚男子的择偶选择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们也开始关注结婚对象的经济实力。

日本人口基本集中在东京都(东京23区),少子化、不婚族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政府(社会)层面的自救一直没有停歇,基层相亲、企业相亲,地方县政府每年用于鼓励结婚、生育的预算逐年上升。有些地方开出的奖励政策非常丰厚,但是仍旧无法挽救生育率,日本的人口不断下滑,未来社会保障压力空前巨大。

社会发展程度高,结婚的必要性就会下降,传统家庭观念不断地削弱,生活成本的上升,婚姻不再是解决生存的必由之路,反而会造成个人的生活水平下降。这些话我们已经不陌生了。

日剧《不能结婚的男人》

泡沫经济时代是恋爱时代,是《东京爱情故事》《恋爱世纪》盛行的年代,而现在则是《东京白日梦女》《不能结婚的男人》的时代。泡沫世代年轻时恰逢都市言情剧的鼎盛期,所以有很强烈的恋爱至上主义倾向。那一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更加积极正面,而现在的年轻人看待婚姻大多比较现实。

日剧《迟开的向日葵》

在日剧《迟开的向日葵》中,在东京打拼多年的丈太郎也是一个派遣工,端茶送水,忙里忙外,上司每每许诺给他转正,然而还是逃脱不了被终止合同的命运,和他一同蜗居多年的女友因为看不到他的前途离他而去,剧本里的主角自然可以拿着逆袭台本走出来,可同一个频道的纪录片节目则会告诉看剧做梦的观众们,醒醒吧。

参考书目:

[日] 筋野茜 尾原佐和子 井上词子 《婚难时代》

[日] 落合惠美子 《21世纪的日本家庭》

[日] 赤松利市 《看不见的日本》

    责任编辑:方晓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