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2层的美术馆里,仰望的星象与“星象魔法”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3-03-12 10:2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从人类祖先开始仰望星空起,就是一个从自然现象追问世界本质的求知过程,也是一个从天文内在于人文的文明过程。3月10日,地处高楼52层高空中的南京金鹰美术馆举办了2023年首展“星象魔法”,以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朝闻道》为灵感,围绕“星象”这一主题,呈现了15位艺术家的不同媒介的作品。

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星象魔法”的灵感源于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朝闻道》所涉及的“我们人类自古以来对于宇宙终极问题的追求与探索。”在策展人孙冬冬看来,刘慈欣小说中描述的“三十五万年前人类祖先开始仰望星空的时刻”是从自然现象追问世界本质的求知过程,也是一个从天文内在于人文的文明过程。

展览现场,刘玗《假使叙述是一场洪水》

胡晓媛,《石疑|再见,永恒 四》

对于“天”或日月星辰的崇拜与遵奉,不只存在于华夏文明,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有类似的叙事模型,例如在古希腊文明的神话故事中,日月星辰无一不是掌管与参与人间事务的神祗,祂们不仅被投射与人类相同的情感与欲望,同时也作为一种形象符号与记忆术,绵延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中。

当观众身处于52层高空中的南京金鹰美术馆内,玻璃幕墙外的风景也与展厅的作品形成有趣的互文。主办方希望观众从中看到分殊的主题、观念、符号与形象,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星丛情境,复现与回溯人类从远古以来的生命共相。

王郁洋,《柏拉图的立方体》

在序厅,首先能看到的是艺术家王郁洋的作品《柏拉图的立方体》,该作品是一个由30根全管发白光的LED灯管组成的正多面体。柏拉图以不清晰的语调写:“神使用十二面体以整理整个天空的星座”,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添加了第五个元素——以太,认为天空是用此组成。而王郁洋的作品则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观看与对话。

徐渠,《触碰》

徐渠,《尘埃》

主展厅中,徐渠为展览委托定制的大型装置《触碰》,通过一对机械臂上的现代行星影像,隐喻了上帝创造亚当的时刻,将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引向一种知性深处。而在他的绘画作品《尘埃》,表现的是人类在探索宇宙空间的同时如何回看地球。作品中的背景图案是艺术家使用化学褪色药剂漂洗出的世界。

徐累,《世界的重屏》

徐累的装置绘画《世界的重屏》,借五代名作《重屏会棋图》为灵感,以重屏的观念形式,穿越不同文明的文化景观,从世界的角度,反思当下的全球关系。在徐累的笔下,中国古代文人书房的琴棋书画、欧洲文艺复兴书房的科学实验、阿拉伯文化的经院器具、日本和朝鲜的书屋陈设等被编织成了迷宫般的框架和曲折离奇的场景,彼此映照,又相互穿越,呈现出人类在追求知识的进程中东西方的交流互鉴。

同样是基于空间意象的思考,艺术家童文敏的行为影像作品《温度》中,夜晚的雪地之上,一群赤裸上身的人慢慢走近火堆,根据各自对温度的感受自转。而刘玗的《假使叙述是一场洪水》则是一场对于传说的演绎。在刘玗看来,“大洪水”是世界上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关于人类死亡与重生的永久命题里,大洪水总是毫无例外在各种巨型灾难里被挑选出来作为最具代表的创世纪神话。艺术家特此将传说的内容重新编辑并制做成动画影像,投影在圆盘状的立体模型上。

童文敏,《温度》

展厅中,个体表达亦是讲述宇宙的故事。何翔宇的雕塑《Mia》引向时代际遇与生命意义的讨论。而胡晓媛的装置《石疑|再见,永恒 四》与仇晓飞的绘画《穹顶》,通过对人类文明符号的挪用与组装,捕捉时代给予的个体感受。

郝量的系列作品《套数·秋思》受启发于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同名套数作品《套数·秋思》,希望这一系列在元曲的意境中,感应万物共情,古今同心;陈飞的绘画《超自然》与《小周末》则将对“星象魔法”的理解带入现实生活中。刘月的作品《起源》,以物理学的形态,重新将时间拉回到宇宙的尺度;而陈哲的特定场地装置《夜空中的最后⼀程》亦是在超越人类生命时间的尺度中,去识别、连通生命的普遍经验。

郝量《套数·秋思——晨昏》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