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羲之小传|归隐岁月:“我卒当以乐死”

龚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2023-03-10 18:0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王羲之誓墓之后,彻底告别官场,获得了人生的最大自由。《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至此,羲之所受的窝囊气一扫而光。看桑榆之上,晚霞灿烂。夕照中的青山,更为迷人。清谈、属文、游览、音乐、临池,服食、种果树、采仙药,晚年的羲之,为无数的快乐包围着,尽情享受。

当年,殷浩曾劝羲之接受护军将军的职位,羲之写信说:“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以前,为官场所羁,尚子平之志不知何时能实现。如今辞官了,儿女婚事大多已毕,只有最小的儿子献之还未婚。等小儿子完婚,尚子平之志将会如愿以偿。

他致信吏部郎谢万,表达辞官之后乐于隐居的心情,历数平淡生活的愉悦,欲与同道共乐的趣味,以及教养子孙的愿望。他说:“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古代的隐士,岩居穴处,与禽兽作伴,编草为衣,木食果腹,异常艰辛。而羲之坐而获逸,了却作逸民的夙愿,乃是天赐之恩,不可违天。后面描写他的田园之乐与天伦之乐:“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

与此内容相近,可以并观的是《十七帖》中的《儿女帖》:“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王羲之草书《儿女帖》

羲之的隐居生活,何等自在,多有人情味!尚子平终究是旧式隐士,告别妻儿,游五岳名山,最后不知所终。羲之是新式隐士,结庐人境,老夫妻俩膝下有七儿一女,孙子、外孙十六个,人丁兴旺,朝夕相处。带着一群儿子,抱着小孙子,游观春天的果园,桑果蔬菜抽出了新叶,有一味之甘,分割与子孙同享,其乐融融。这样的隐居生活,汉末的尚子平恐怕做梦也梦不见。

信的最后说:“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与此也。”陆贾,汉初名臣。刘邦死后,吕后专权,陆贾急流勇退,称病辞官。班嗣,班固伯父。班固《汉书》卷一〇〇上《叙传》说: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庄周)之术。桓谭想问他借书,班嗣答复说:“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犯也,音干)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不絓(挂也)圣人(指周公、孔子)之罔,不嗅(嗅)骄君之饵,荡然肆志,谈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贵也……”杨王孙,西汉武帝时人,“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而主张裸葬。

羲之在辞官之初,就提出要仿效三位古人的行为处世,规划他晚年的人生愿望。一是像陆贾一样急流勇退,辞官归隐。这点他已经做到了。二是学班嗣,虽修儒学,而贵老庄,尽山水之游,弋钓之乐。三是如杨王孙一样,学黄老之术,服食养性,此外家财不薄,可以厚自养生,各种方药、仙草无所不至,死后则裸葬。羲之晚年的人生哲学与生活理想,在给谢万的信中表达得非常充分。

羲之晚年时常外出游览,不远千里。游目骋怀的同时,寻找神仙玉堂,采集仙草药石。地理志中还保留着他当年的些许足迹。《太平寰宇记》卷九四:“石斗山,山南有乌亭,晋王羲之常游处,每谓亲友曰:‘百岁之后,谁知我于此游。’”同上卷九六:“王羲之每行山阴道上如镜中游。”《赤城志》卷二〇:“按王羲之《游西郡记》云:‘永宁县界海中有松门岛屿,上皆生松,故名。’”《赤城志》卷二一:“九峰盖台山支翰,名九垄,王羲之与支道林尝登焉。”《浙江通志》卷一二:“升山。晋王羲之常升此山,顾谓宾客曰:‘百年之后,谁知王逸少与诸卿游此乎?’”同上卷一五:“蕺山。在卧龙山东北三里许,产蕺,越王勾践常采食之。晋王羲之宅在焉。”同上卷六:“赤城山一名烧山,又名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因以为名。赤城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干云。王羲之闻而辄往,仰峰髙挹,致敬而返。”万历《温州府志》:“丹霞山在县治西,旧名白鹤山,山色多丹本,名赤岩。晋张文君炼丹于此,太守王羲之访之,遁入竹,不获见。下有金星溪,其石名金星石,岩下有招贤岩、丹霞坞。”据上引《赤城志》,王羲之作有《游西郡记》。这是一条极为珍贵的资料。《游西郡记》早已亡佚,但可确定,这是一部年代最早的山水游记散文,王羲之是写作中国山水游记的先驱者。

王羲之的故居有二处。早先的一处在山阴东北六里的戒珠寺,旧传说是羲之别业,有养鹅池、砚池、题扇桥。后来的一处在嵊县南十五里金庭洞。唐人裴通于元和二年(807)二月来游羲之故居,作《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说:“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洞天为最。洞在县东南,循山趾右去凡七十里,得小香炉峰,峰则洞天北门也,谷抱山斗,云重烟峦,回互万变,清和一气,花光照夜而常昼,水色含空而无底,此地何事,常闻异香。有时值人,从古不死,真天下绝境也。……王羲之领右军将军,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剡录》卷五) 裴通看到的是羲之卒后四百余年后的金庭洞的景象。 

晋穆帝升平五年(361),王羲之卒于金庭洞。他早就说过:“我卒当以乐死”。果然,他最后乐死在奇丽的自然山水中,乐死在墨池边的书楼里。

李贺《官街鼓》诗说:“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天上的神仙早死了几回,葬了几回,街上的官鼓却连续不断。羲之活在天下绝境之中,葬在墨池书楼之旁,名垂万古无断绝,岂不胜于神仙? 

-----

龚斌,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