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军祁观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之一:保障为王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硬道理。对美军来说,俄乌冲突是别人的战争,不直接下场是其面对这一地缘乱局的底线。但同时,这对美国来说也不只是别人的战争。在信息、装备、弹药、后勤、训练等后台工作,乃至从战略威慑到情报支持等层面,美国已经在实质上直接介入。
何一场冲突都是局中人和“局外人”的试验场。与反恐治安战挥手告别的美军,对大国竞争紧张而兴奋的美军,在这场“别人的”的战场中,在新和旧之间,也会做出改变。
和所有其他国家一样,美国在战场上从来不是翻云覆雨无往不利的——虽然诸如海湾战争这类经验会带来一种假象,似乎从实验室、试验场和训练场到战场是可以无缝对接的。但也不可忽视美军的学习和反思精神,他们从来不缺调整和纠错的能力——相比财大气粗、人员综合素质、科技实力、舆论影响力等优势,美国在军事安全方面最值得对手警惕的也许恰恰在此。
保障为王
俄乌冲突已持续一年有余,美军在关注和参与其中的同时,可能会在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反思和调整,例如:大规模、远距离、高强度作战中的保障问题;对战场时空及关键环节的认知与相应的人才培养问题;混合战争的高帽子如何戴的问题。
这三个方面交织了目前美军正在针对大国军事竞争和冲突所进行的转型,技术与作战理念的开拓,具体作战场景的设定与针对性调整,以及传统战争要素与新要素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美军可能通过俄乌冲突参照并调整的全部,但将可能是美军主动检讨和调整的最主要部分。这里先谈第一点。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规模较大、时空跨度较大、强度较高的常规冲突中,谁有能力实现强有力的战场保障,谁才有资格接受胜利的垂青。过去一年,俄军曝露了严重的保障问题,物资油料、维修、通讯等各方面都不到位,这与俄苏历史上一贯的编制特点有关,与平时投入有关,也与此次冲突早期的作战计划有关。那么换作美军呢?
从最近的例子来说,美国人特别是曾经在一线的指挥官们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的伊拉克。美军向来以打富裕仗闻名,技术、数量、保障都是富裕的。也部分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经常有意无意地忽视美军在组织、管理、协调、指挥等方面同样有其优点。但即便如此,美军在2003年面对一个上下破败的伊拉克和一马平川的战场环境,依然出了问题。
那时美军陆上投入十数万人,后勤保障由中央司令部陆军和第五军负责。虽然作战初期行军式的推进基本维持了势头,但后续在长距离、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在油料保障、装备维修和替换部件缺口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可见,在未来有大国参与背景下的冲突中,在交战双方均拥有一定工业能力,而作战空间相对较大时,如何确保保障到位,对双方而言都是个挑战。
从古代的人吃马喂到近现代的吞油机器,战争从来都是高能耗的。美军是美国最大的单一能源消费主体,它对能源的依赖是由其高机动、高消耗的作战方式所决定的,由此给美国国防开支带来了沉重负担,并对机敏性构成一定制约。面对大国竞争,特别是大规模冲突的可能,美军对新装备性能的提升在诸如杀伤能力、打击速度、负载能力和防护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意味着平台本身将消耗更多高品质的作战能源。而除了平台本身,现代化战争场景与作战方式同样会增加能源消耗,例如不同级别作战单位之间信息交互所依靠的传感器和通信网络。
面对平台性能和作战方式带来的进一步能耗上升,以2011年《作战能源战略》为标志,美军启动了军事能源转型,不只针对作战能源,也涵盖设施能源。俄乌冲突不是美军反思保障问题的开始,但俄军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将助推这一转型。
印太重点
美军加强大规模冲突、远程作战的保障能力,不会只停留在类似的欧洲或陆上战场。印太司令部作为美军最大的地理司令部,加上大国军事竞争的定位,将是美军能源转型的重点。在潜在大国冲突中,美军能否提供充足的能源与后勤保障,几乎直接决定了它的作战韧性、生存力和适应性,并进而决定了它能否维系其军事霸权地位。
东起美国西海岸,西至印度洋东岸,印太区域包含30多个主权国家。美在此有经营了数十年、最为完善的全球基地体系之一(另一个为大西洋基地体系)做依托。通过一二三线的总体力量梯次部署,由西太岛链到北中南太平洋中继基地再到本土基地网,补给线路呈分段梯次布置,通过伴随保障、接力补给、后方补给将不同特点和能力的平台各归其位。
目前,印太司令部辖区内负责后勤的主要部门除了国防后勤能源局太平洋办事处外,还有实际行动影响力的隶属于第七舰队的第73特遣队,即西太平洋后勤大队。73特遣队下辖补给与支援船队,部署在新加坡,与多国建立了日常联训机制,负责战区内海军和其他军种的弹药、油料、食物和物资补给,以及其他军种单位的补给任务。
但是这里“交通线”的脆弱性已经显现。即便美军将力量部署方式进行了调整,希冀通过提高灵活性来弥补生存性并同时强化威慑与作战能力,但依然需要占用大量的海空力量才能维持能源补给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在印太,对于中低强度以上的冲突,美军常备的补给能力是不足的。对此,美军做了长期的应对准备,包括基地预置储备、海上舰队预置储备、快速改造民船,以及军地一体化等途径。例如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海上预置部队。美军全球部署的十数艘各类舰船组成了预置部队,分为3个前沿部署中队,其中两个在印太,分别为迪戈加西亚第二中队和关岛第三中队。预置部队的维持目标是确保武器、弹药、设备和燃料足以支撑远洋作战部队一个月的行动。
这些措施已有较为成熟的操作经验。但若置于印太潜在的大规模、高烈度作战环境中,这些能力的可靠性依然存疑。大国冲突背景下,补给线路以及平台如海上油料补给舰极易成为优先和重点被打击目标,美军补给系统的机动性、环境适应性和生存性均有待提高。
调整计划
美军《2020年联合展望》明确提出军事能源转型目标,即进一步降低设施和作战燃油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并在中长期获得可靠的替代能源。
目前,在具体措施方面,能源转型推进并不算理想。尽管在便携电池、微电网、新型储能系统、智能化管理甚至微型反应堆等诸多方面有着长期大量的投入,但收效并不算大,相对有效的成果局限于基地设施节能和初级供能转型。
俄乌冲突的景象和大国冲突的预期很可能改变美军对未来冲突中保障需求的计算,相应的短中期和中长期转型措施都有可能出现调整。
可以预见的短中期措施或包括:提高盟伴合作水平,主要是加强日澳等主要盟友的保障协作水平,提升菲律宾等相对较弱的节点;转变作战方式的同时,提高保障节点的分散灵活和生存性;升级保障船队,根据美海军军事海运司令部负责的新保障舰设计建造与采购方案,新舰的小型化和信息化特征对应了分布式部署和杀伤的作战构想;理念上的转型,包括正在通过试验和演习加以完善的所谓“海基后勤”理论。
长期而言,技术和体系迭代预计会持续进行,以支撑能源多元性和储存传输的可靠性。对向来大手大脚的美军来说,开源从来都比节流更容易实现。不过在长期规划中,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与保障体系的加强,并未完全冲淡对节能增效的重视,更好的数据采集与管理工作便是这方面工作的重点,既涉及装备更涉及组织和人的培养。
总之,在较大规模、较大时空跨度和较高强度的持续冲突中实现可靠保障的重要性,是美军(以及任何一支定位大国标配军队)可以从俄乌冲突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将进一步助推美军定位大国竞争的转型。
-----
祁昊天,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