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爱耳特辑 | 当心药物引起耳聋和眩晕
原创 何景春 上海新华医院听力眩晕中心
编者按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听力损失会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2023年3月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听力日”,主题是“人人享有耳和听力保健!让我们实现它”。也是第二十四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强调将耳和听力保健作为全民健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纳入初级保健体系的重要性。
围绕爱耳日主题,本微信平台推出爱耳日特辑,呼吁大家主动关注听力变化,主动进行听力检查并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全民爱耳护耳意识。
药物治疗能引起耳聋和眩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学界明确了部分存在潜在耳毒性的抗生素。随着几十年来制药工业的迅猛发展,药物种类大大增加,国际药典中潜在耳毒性药物的数量亦随之增加。由药物中毒性耳聋引起的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问题对国民健康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防聋、治聋一直是我国政府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防聋体系的突破口, 药物性耳聋无疑需要我们大力关注。
什么是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又称为耳毒性聋,是指某些药物对听觉感受器或听觉神经通路有毒性作用或者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所致的听力损伤。对听觉系统有毒的药物和化学物质超过一定的累积剂量时常常引起内耳和听觉系统中毒,但是也有一些个体,对这些药物和物质很敏感,尽管在安全范围之内也会造成听觉损伤。
哪些药物具有耳毒性?
目前已知的耳毒性药物有近百余种,常见的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沙加霉素、阿霉素等);抗疟药(奎宁、卡伯、氯隆);抗肿瘤制剂(长春新碱、硝基咪哗、顺氯胺铂等);水杨酸盐类的止痛药;袢利尿剂(依他尼酸、味塞米);重金属类制剂;化学物质(铅磷砷苯、一氧化碳、四氯化碳)及酒精、烟等。
一些治疗新冠的药物也有耳毒性,比如氯喹和羟氯喹。在COVID-19全球大流行之时,全世界都在寻找有效的新冠治疗药物。有研究表明,氯喹和羟氯喹可作为针对COVID-19的潜在有效药物。由于其具备价格便宜和易于获得的优点,这类药物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氯喹和羟氯喹的化学结构都与奎宁相似,已被用于治疗疟疾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氯喹和羟氯喹的抗病毒、抗炎特性可能是它们能够治疗COVID-19感染患者的原因。目前,全球有80多项已注册的试验,正在研究氯喹和羟氯喹在COVID-19治疗中的作用。在中国、韩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临床实践指南已考虑将氯喹和羟氯喹用于治疗中重度COVID-19病例。氯喹和羟氯喹在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可以不用处方即可购买。
然而,氯喹和羟氯喹的药物副作用不容忽视。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氯喹和羟氯喹具有一定的耳毒性,存在新冠患者经氯喹和羟氯喹治疗后发生药物性耳聋的病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耳鸣以及眩晕。永久性的听力损失会对个体认知、身心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恼人的耳鸣会造成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和抑郁等等。氯喹相关听力损失的机制包括耳蜗外毛细胞功能障碍和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突触后钠通道受抑。此外,奎宁给药后,可观察到中枢听觉功能的一些改变,这可能也是引发耳鸣的原因。
药物性耳聋的症状有哪些?
听力器官受损可表现为轻微到严重的听力下降,并可伴有耳鸣。
平衡器官受损,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失平衡和视力模糊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暂时、自限的,亦有可能是永久、不可逆的。
儿童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在出现下列征象时,家长应警惕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1)发生听力问题的征象:
词不成句、寡言少语
心不在焉
学校生活进行不顺或学习能力下降
调大电视或音响的音量
对日常谈话级别的交流或外界声音没有反应。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和幼儿,当听到较大分贝的声音时,他们未出现反应或转头
在一定强度下用耳几个小时后(比如上完课放学后),更容易或更频繁地感到疲劳
(2)发生平衡系统功能障碍的征象:
经常跌倒
间断发生的“头晕目眩”,使得患儿很难站立、走路或爬楼梯易摔倒
走路时两腿分太开
走路不稳
在黑暗中行走有困难
如何防治药物性耳聋?
妊娠期间应避免使用耳毒性抗生素,它们可能会损害胎儿的迷路发育。如果有其他有效药物作为替代,老年人和已有听力损失的人不应使用耳毒性药物进行治疗。使用耳毒性药物的时候,应保持其最低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药物浓度,尤其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峰值和低谷水平)。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在应用耳毒性药物治疗前,应检测听力,之后于治疗期间进行听力监测。我们需要知道,症状并不是可靠、及时的预警信号。当患者自我感知到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症状时,可能已为时已晚。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具有耳毒性可能的药物和经肾脏排泄的耳毒性药物,发生药物性耳聋的风险增加。在这类病例中,我们建议密切监测药物浓度水平。已知线粒体DNA突变易导致氨基糖苷类药物中毒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对于内耳严重损伤的儿童可通过扩音设备、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来治疗:
FM系统(调频助听器)是一种扩音设备,可以减少背景噪声。有些教室已经配备了FM系统,来提高患儿在群体或嘈杂环境中的听力。FM系统亦可适用于个人或家庭场景。
助听器可以装在耳内或耳后,使声音更大。听力学家会调整它们,放大传入的声音,使得患儿能够听得清楚。
对于听力损失非常严重,以至于佩戴超大功率的助听器都不能起效的患儿,医生可能会建议植入人工耳蜗。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电子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将环境中的机械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通过电极传人患者耳蜗,刺激患耳残存的听神经而使患者产生听觉。
有平衡问题的患儿需接受前庭功能康复疗法,包括保持平衡和协调肢体运动的锻炼。
总结
药物性耳聋是一种耳科急症,因为如果不及时治疗,听力功能损伤将很难恢复。一旦给予耳毒性药物,定期监测是一种预防药物性耳聋的有效手段。对药物性耳聋的全面评估应包括听力学测试,如纯音测听和DPOAE。对于用药前已有听力损失的患者,应在有关用药指南的指导下谨慎应用耳毒性药物,并积极寻求替代疗法。制定一个健全的耳毒性药物监测方案,可能需要药理学家、临床药师、肿瘤科医生、听力学家和耳科医生的共同努力。同时,健康的医患沟通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药物性耳聋的防治是一项世纪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专家介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