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孔乙己文学”爆火之后,我才真正读懂了《平凡的世界》
我们读的每一页书,都是成长的刻度。
最近,“孔乙己文学”爆火全网。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读书人。
他喜欢身着长衫,因为长衫这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地位高于干粗活的“短衣帮”。
他只能站着喝酒,因为他贫困潦倒,口袋里经常连一个铜板都没有。
这样一个可悲的知识分子,恰好击中了百年后许多人的痛处。
网友叹息自己成了“现代版孔乙己”。
“读书让我不满足于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现状。”
“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都说读书是一个敲门砖,但对他们来说,学历,是下不来的高台,是脱不掉的长衫。
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又引起了一波共鸣。
读书真的无用吗?
同是底层人,孔乙己被困在咸亨酒店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兰香却走出了双水村。
当我再读《平凡的世界》,发现不是读书没用,而是我们还未能深谙读书的意义。
01
《平凡的世界》里有个情节:
做揽工时,有文化的孙少平窝在街边等着雇主挑选,与其他文盲揽工看起来毫无区别。
这一幕让我想起网上的一个问题:
我读了那么多书,拿的工资却跟流水线工人一样,意义在哪儿?
有人这样回答:
“看着处境一样,但实际上,因为没读书,这可能是他们的上限,因为读书,你还有无限可能。”
我们读的每一页书,都是成长的刻度。
书如舟船,载我们抵达远方。
孙兰花与孙兰香是一对亲姐妹,却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孙兰花没有机会念书,她每天砍柴做饭,担水种地,活在生活的鸡零狗碎里。
因为模样俊俏,隔壁村的王满银追求她,一件新衣裳、几句暖心的话就让这个傻姑娘非他不嫁。
没想到婚后,丈夫对家庭不管不顾,屁股一拍,四处浪荡去了。
孙兰花没受过教育,脑海里仍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一个人当爹当妈地照顾着两个孩子。
双水村贫瘠落后,但在没读过书的孙兰花眼界里,却是一辈子不得不坚守的世界。
孙兰香不一样。
她发奋读书,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北方工业大学天体物理专业。
在大学里,因为才貌双全,兰香成为不少男生的追求对象。
最终,她和省委副书记的儿子吴仲平走到了一起。
当她站在更广阔的世界,回望人生路时才发现,从小生活过的双水村竟然如此渺小。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管窥效应”。
一个人的眼睛,只能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便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东西。
不读书的人,容易受限于眼前的方寸之地。
读书的意义,是让我们以知识为跳板,从不同维度看待世界,从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
02
鲁迅把孔乙己的迂腐刻画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因为懂得“回”字的四种写法而沾沾自喜,把这个当学问四处炫耀。
有时,我们也与孔乙己无高下之分,以为死记内容便行,以为考个高分就一劳永逸,却不知读书的意义,在于开茅塞、得新知,在于提升认知。
新工人入矿考试,孙少平以唯一的100分名列榜首。
在繁重艰苦的挖煤生活里,别人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如行尸走肉般重复着挖煤的生活。
孙少平却不忘读书看报,关心全国的煤矿技术问题,不但了解中国采煤全员工效,而且了解苏联、英国、西德、波兰、美国、澳大利亚的采煤工效。
他还付诸行动,一边下井干活,一边抓紧时间学习数理化,准备报考铜城矿务局的煤炭学校。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
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个觉悟时期,而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
读书的过程,就是觉醒自己的过程。
当你真正把书读透,对世界的见解自然也会比别人深刻。
孙少安的砖厂因为请回原来的师傅而东山再起,还完债务后,腰包里还有4万多块钱。
此时有人跑来忽悠孙少安投资省电视台准备开拍的《三国演义》。
孙少平听了这件事之后,极力反对。
孙少安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弟弟不愿意支持他去开拓新领域?
孙少平很理性地给哥哥分析,因为对于投资和拍电视剧,他根本一点都不了解。最后,凭实力攒下的钱,也会因为头脑发热而亏空。
孙少安这才放弃了投资的念头,选择重建村小学,避免了钱财打水漂。
认知的高度,就是你人生的高度,当你认知跟不上,财富自然也守不住。
书中有破局之法、处世之道,我们把书读透,自会踏出一片坦途。
03
罗翔说过一句话: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孔乙己文学”中弥漫的悲哀,大抵也是源于此。
你曾寒窗苦读,以为是天之骄子,有时却沦落到一文不值。
揣着一纸文凭,以为是金字招牌,可工作的苦无处安放,生活的难接踵而至,入眼皆是不如意。
似乎,读的书越多,心中的苦越浓。
法国诗人勒内·夏尔说过:
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
前者因书咀嚼到苦涩,后者因书获得力量。
孙少平一直处于苦难之中。
初高中穿的鞋都露着脚趾,吃着难以下咽的黑高粱面馍,但只要手头有一本书,就津津有味地沉浸其中。
在黄原做揽工汉时,别人包里都是铺盖,他的包里是几本书,每天收工后就一个人静静地看书。
在铜城当煤矿工人时,天天要经历生死考验,他在井下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但是他给矿井下的工友讲小说,思绪游于另外一个世界。
文字的慰藉,足以抵消各种苦难。
他在玉米秆堆上彻夜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保尔·柯察金的坚强意志深深感染。
他读《参考消息》,虽身在村子,思想却在古今中外的广阔维度上畅游。
路遥对此评价:“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
如果只是寄希望于读书换来名利,一旦事与愿违,人必然深陷痛苦中。
读书的意义,是在心中建立一个坚实的壁垒,用来驱赶迷茫,用来对抗苦楚。
▽
晓霞曾问孙少平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他说:“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我面对的只是我的现实。”
孙少平看了很多书,却没有眼高手低,理智而清醒。
他心在天上,纵览多元的世界;但脚在泥中,积跬步以至千里。
当我们如孙少平、孙兰香一样把书读懂了,才不会让学历成为身上的镣铐,而是让读书成为一把打开人生的钥匙。
(来源:洞见 ID:DJ00123987)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