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讨厌的勇气》| 既要又要,说的就是你

2023-03-08 13: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经典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华。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极其简单而又具体的答案。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和真正幸福的可能。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

每个人既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也是共同体的一部分,把别人看成伙伴,学会关心他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共同体当中,才能获得归属感。不拘泥于眼前的小共同体,到更广阔的的天地中寻求位置,才能为人际关系的问题找到出路。

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究竟怎样与人相处才能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做,才有可能改变生活方式?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不批评,也不表扬

哲人说,人应该既要拥有共同体,又要选择自由。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一种为他人而活并且没有自由的生活方式。

而青年认为,哲人没有说到关键问题,也就是从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觉的发展路线。

青年:如何从课题分离中建立人际关系,最终形成“可以在这里”的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该如何完成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生课题?

这些问题,您只是用抽象的语言蒙混过去。

哲人:重点就在这里——分离课题如何带来良好的关系。这里需要提到“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这对概念。

青年:什么意思?

哲人:让我们举例说明。在教育孩子或培养部下时,一般认为有批评教育法和表扬教育法,你认为应该选哪一种?

青年:当然是表扬教育法,人在表扬下做事会更加积极。

哲人:我要说明一下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一切与他人的交流,阿德勒心理学都采取一个立场:不批评,也不表扬。

青年:为什么呢?

哲人:请试想一下,听到“不错嘛,你做得很好”这种话,不觉得有些别扭吗?

青年:的确会感觉不愉悦。

哲人:为什么呢?

青年:这种话中包含俯视般的语感。

哲人:表扬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无能力者做出评价的特点。“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之类的话,让父母和孩子无意中营造了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表扬的实质是操纵。

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青年:可是,对孩子来说,被父母表扬是无上的喜悦吧,也会因为得到表扬而努力学习。

哲人:希望被别表扬或者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关系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就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才希望得到表扬。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青年:这可以理解为“虽不同但平等”吗?

哲人:是的,平等即横向关系。有些男人骂家庭主妇“又不挣钱”“是谁养着你呀”之类的话,他们不明白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等。

青年:的确如此。

哲人:他们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害怕被女性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饰自己的自卑感。

青年:也就是想要夸耀自己能力的优越情结?

哲人:是的。自卑感就是从纵向关系在产生。如果能对所有人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就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杜绝纵向关系,建立横向关系

哲人:之前讲课题分离时说过“干涉”这个词。人为何会干涉别人呢?背后其实是一种纵向关系。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才会进行干涉。这其实就是操纵。

例如,命令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就是干涉的典型例子。也许本人出于善意,结果却是妄加干涉,本质上是想按照自己意愿去操纵对方。

青年:如果建立横向关系,就不会再有干涉吗?

哲人:是的。

青年:如果面对一个非常苦恼的人,总不能置之不理吧?难道是说一句“我若插手那就是干涉”,于是什么也不做?

哲人:请分清干涉和援助是两回事。干涉,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预;而援助的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

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学习,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青年:这种作用不是强制的吧?

哲人:是的。援助就像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将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之所以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

青年:结果不还得表扬吗?人在得到表扬时才能体会到自己有能力,继而找回勇气。

哲人:不对。人越得到表扬就越会形成一种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假如你因为得到表扬而喜悦,那就等于从属纵向关系,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最终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青年:这让人难以接受!既不能表扬,也不能批评,那该如何鼓励呢?

哲人: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因为评价性的语言基于纵向关系。“谢谢”“我很高兴”“帮了大忙了”这样的话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青年:被别人评价“很好”的时候,不也能感觉到自己有所贡献吗?

哲人:的确,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贡献”一词很沉重。

青年:什么意思?

哲人:人怎样才能获得勇气?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获得勇气。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做法都能带来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的感受,增加生活的勇气。

用存在标准,看待别人

不表扬,不批评。

评价别人的话属于纵向关系,我们必须建立横向关系。

只有感觉自己对别人有用时,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由这些讨论内容,青年想起了自己的祖父。

青年:先生,您也许没有注意到您刚才说了非常荒唐的话,很可能是否定一切的谬论。

哲人:是什么呢?

青年:您说只有对别人有用,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反之,对别人没用,就没有价值。如果这样的话,刚出生的婴儿和卧床不起的老人,活着的价值就没有了。

就像我祖父,现在在养老院卧病在床,因为认知障碍连孙儿都不认识了,如果没人照顾根本活不下去。按照您的理论,我祖父这样的人就没有活着的资格。

哲人:我明确否定这一点。

你现在是用行为标准来看待他人,以此标准考虑的话,卧病在床的老人看上去似乎是没有什么用。因此,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青年:什么意思?

哲人:如果按照存在标准考虑,我们仅仅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价值了。

例如,假设您母亲遇到交通事故,有生命危险,这时候你根本不会考虑她做了什么之类的问题,你会感到只要她活下来就无比高兴。

青年:那是当然!但这是极端状态,日常生活完全不同!

哲人:不,也一样。我们看待他人时,往往会先虚构一个理想形象,然后以此形象做评价。

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习样样满分,上好学校,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诸多不满。

应该将孩子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和感激。如果能这样,就是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

青年:我活在这里,却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

从孩子时代到现在,父母常常把我说成是没出息的弟弟,从不认可我。我在图书馆做的分类归架之类的事情,谁都能做。

这种状态下,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吗?

哲人:从阿德勒心理学来看,答案很简单,首先与他人建立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生活方式才能发生重大转变。

请注意,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像朋友那样对待,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的主张。

结 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如何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是:不批评,不表扬;杜绝纵向的人际关系,建立横向的人际关系;不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看待别人。

这次辩论的主题关于人际关系。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共同体感觉这一重要主张。既然在人际关系中,共同体感觉是最终目标,那该如何建立呢?

图片源于《被讨厌的勇气》剧照。

原标题:《《被讨厌的勇气》⑧ | 既要又要,说的就是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