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个中立国家,大规模挖防空洞
文/LaLa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木木
封面图:Sasso San Gottardo
瑞士,除了养老和卖表,还非常擅长“苟”,他们保命的智慧冠绝全欧,其方式一是绝不站队,二是狠挖地堡。
你能想象瑞士人究竟有多爱挖地堡么?在它那四季如画的阿尔卑斯山下,掩藏了37万个地堡,且很多都装备防御型武器。
伪装成房屋的炮楼,左为机枪堡垒,右为反坦克炮,中间的山丘内部有链接隧道,从远处看非常瑞士。
图:reddit
据统计,瑞士是世界上人均地堡/防空洞最多的国家,也是掩体避难所覆盖率最高的国家。其境内的37万个地堡和5100个大型公共避难所,可容纳900万人同时生活2周,而瑞士的总人口只有869万,防空洞覆盖率高达114%。
山丘上伪装成房子的炮楼,上面的窗户是画的,下面的门打开是射击孔。
图:网络
异曲同工的嫩粉色小楼,
8.5英尺厚的墙壁里面是反坦克炮。
图:Villa Rose / FaceBook
谷仓里隐藏的大炮,射程达21公里
图:网络
谷仓下面的地道示意图
图:网络
除了主体暴露在外部的建筑结构外,更多的地堡被设计在了山体内部,毕竟瑞士不算大的国土面积里,阿尔卑斯山占了60%,这是瑞士的宝贵资源,也是一道天然屏障。
瑞士在山上挖洞的本领起源于1880年,发展于二战,在冷战时期达到顶峰。
阿尔卑斯山是瑞士的天然屏障
图:Shutterstock
在阿尔卑斯山体内开凿的地堡切面示意图
图:bbs.ruliweb.com
众多山脉既是瑞士人的家园
也是守护他们的屏障
外面世界在二战,
瑞士偷偷挖地道
1940年7月,法国快速战败后,瑞士事实上被轴心国包围,强烈的危机感促使其制定以阿尔卑斯山为最终根据地的“国家堡垒计划”(Swiss National Redoubt),半年后,德国巴尔干战役的胜利,更加坚定了瑞士执行“堡垒计划”的决心,因为德军仅用23天就战胜了南斯拉夫和多山的希腊。
瑞士“国家堡垒计划”示意图
图:wikipedia
鲜红色线代表边防部队的位置,深红色线代表拖延战阵地,蓝色是瑞士“国家堡垒”的核心区域,也是瑞士可以撤退、隐藏的最终区域。
1990年前,“国家堡垒计划”的确切边界还属于瑞士的军事机密。不过公开后,也引发过一些争议,该计划被认为是瑞士向法西斯投降、不战而退的策略,代价是直接牺牲瑞士的城市基建和人口。
因为该计划的最终安全区域在人口最稀疏的阿尔卑斯山区,而大多数瑞士人都生活在北部平原,这意味着一旦执行就意味着大规模人口迁徙。
瑞士人口密度分布图,
大部分人口都分布在北部的河谷平原。
图:网络
Sasso da Pigna地堡的隧道
图:Daily Beast
在这波建造地堡的风潮中,瑞士以三道防线为基准,建造了海量地堡,大部分都配有炮楼和防御武器,并且很好的掩藏在周围环境之中。
苏黎世的一座地堡,伪装在桥墩内部
图:wikipedia
卢森德罗湖旁边伪装成白色石头的
105口径大炮,射程可达17公里。
图:wikipedia
隐藏在阿尔卑斯山体上的射击孔
图:网络
除了挖地堡,瑞士还建造了大量坦克隔离带,预防敌军的坦克入侵。这种隔离带在当时被称作“Toblerone”,也是后来瑞士著名三角巧克力“Toblerone”的原型。
巧克力的原型是坦克隔离带
图:Shutterstock
位于圣哥达山口的魔鬼大桥(Devil's Bridge Gotthard Pass)是“国家堡垒”计划中的最后一道关卡,如果撤退到核心区域后想彻底断绝敌军进路,那就要炸掉这座桥,断掉外部进入核心圈的通道。
“魔鬼大桥”在历史上的战略意义重大,
成为保护瑞士撤退到阿尔卑斯山的最后防线。
图:网络
为保证这项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瑞士军方希望老百姓帮忙守住“挖地道”这个秘密,并展开了很多“保密教育”宣传。沉默,也是瑞士的重要防御手段。
保密海报与宣传标语“不能保持沉默的人,伤害了他们的家园…”,希望百姓能保持沉默。
图:www.chdata123.com
外面世界在冷战,
瑞士还在偷偷挖地道
上世纪60年代,冷战形势严峻,核武器发展迅速,瑞士政府不得不再次把建防空洞这件事普及化,甚至将其列入《联邦民防法》,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建造防空洞,每个公民至少有一平米的地下掩体面积,以在战时迅速进入防御状态,甚至抵御核武器。
除此之外,瑞士政府还为每家每户发防空洞建造说明书,指导大家如何建造防空洞,并为其报销建造费用的70%。
左:《民防》于1969年出版,瑞士政府给每家每户发放,里面不仅有防灾指导,还有抵抗“共产主义”相关的“精神防御”内容。
右:《民防》流传到日本后很受欢迎,并于2003年第三次再版。
除了提出“一人一堡”的小目标外,瑞士政府对地堡质量的把控也是非常严格的,与防空洞建造相关的通风、水电等配套都有非常规范的标准。还有很多建材店专门卖防空洞设备,比如说:三防门、巨型扳手、储水设备、发电机、空气过滤装置等等。
水是防空洞中必备的物资之一
图:Shutterstock
在物资方面,政府把“囤货”这件事当做每位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并在国内形成一种流行趋势。
1960年瑞士的宣传漫画:一名女士在认真囤货
图:www.swissinfo.ch
在瑞士中部的卢塞恩市,有一个7层楼的地下核避难所,大约于1976年间建成,耗资约4000万瑞士法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同类型建筑,可同时容纳2万人避难。
更为精妙的是,它被设计在了两条穿山公路之间,且入口就在地堡和隧道内部的交接处,可以使进入隧道的人消失得悄无声息。
Sonnenberg地堡3D示意图,2条公路隧道从中穿过
图:www.swisscommunity.org
在地堡的顶层,还专门设置通风和过滤装置以保证内部的空气安全。建筑的左半边有三台柴油发电机,右半边则被设计为活动场所,包括700名工作人员维持医院、警察局、监狱等的机构的运转。
Sonnenberg地堡平面示意图,共7层
图:www.swissinfo.ch
物流中心储存了450吨平装双层床,以及移动厕所和其他用品。但是这些物料布置好至少需要2周时间,而在这个洲际导弹时代,预警时间远少于2周,所以2006年时,当地政府把容量进一步缩减,以缩短前期筹备时间。如今,这座地堡已经成为一座博物馆,可以由导游带领人们进入参观。
地堡内部的厨房,但只能供相关高层人员使用,百姓进来只能自带食物。
图:www.swisscommunity.org
像Sonnenberg这种大型地堡,很多都配备自己的医院和手术室,启用后还会有专业的医生在里面工作。据统计,瑞士全境有大约500个地下医院,共计12万张床位,还有些地堡有自己专属的停尸房。
Sonnenberg地堡内的手术室。地堡内的色调被设计为黄绿色,以达到镇静的作用,产房是粉色的利于生产。
图:www.swisscommunity.org
地堡内甚至设有监狱
图:www.swisscommunity.org
瑞士地堡,值得入么?
总价值高达120亿瑞士法郎的地堡们,在这个和平年代,成为了瑞士的一项资产,并产生了一定了经济效益。很多地堡被改成博物馆、酒窖、培育房、酒店、甚至是数据库。
瑞士的地堡酒店La Claustra Hotel
图:www.tripadvisor.fr
还有些小型的地堡,成为了难民安置点,该地堡中大约住了70个人。
图:
“瑞士的若克斯堡”数据中心示意图
图:computerhuus.ch
俄乌冲突爆发后,瑞士地堡再次被人重视起来,甚至还有部分德国人联系瑞士地堡持有者,希望能购买地堡,因为德国的地堡数量太少,真要打起来实在不够用。
不少富豪为了对付世界末日,早已经置办了“地堡”这项资产,并将其不断改装以保持舒适性。
出售地堡的内部图
图:lonely planet
出售地堡的外部环境
图:Shutterstock
相比于西方列强的“对外征服”,瑞士似乎更专注于“向内求索”,坚信“存在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存在”。在百年乱世中,保持中立状态以求自保,把苟住之道发挥到了极致。也许正是瑞士人骨子里的“苟住”基因,才促使该国养老体系发展得如此完善,并为我们留下“养老胜地”这一深刻印象。
瑞士几乎家家都有的地堡像是蜗牛壳,
当人们遇到危险了就钻进去,等待天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