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万国建筑中的家①|曾经的“远东第一公寓”与百年往事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实习生 刘畅
2023-04-03 08:4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180年前,1843年秋天,上海开埠。1916年,随着“外滩第一楼”亚细亚大楼的落成,上海渐成为各国建筑斗艳的舞台。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近期联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开建筑师设计的住宅,寻访昔日与今天的居所主人故事,触摸历史建筑的活力和温度。

本期呈现的是位于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楼———一座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的现代派风格建筑。“这是一栋有故事的大楼,它不光是在建筑上或历史上,里面的人更有故事。”关注记录河滨大楼居民生活状态的摄影师、设计师叶子乐说。

上海是一个全球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除了万国建筑群,你也总是能够在街边遇见别具风味的住宅建筑。有趣的是,在外滩名扬天下的和平饭店,过去又叫做“沙逊大厦”,其拥有者维克多·沙逊不光在外滩打造了公共建筑,还在苏州河边打造了住宅——河滨大楼。

20世纪30年代的河滨大楼全貌,照片源自www.virtualshanghai.net,见Barz, R., Shanghai sketches of present day Shanghai 1935

河滨大楼今貌

位于北苏州路400号的河滨大楼地处虹口区、静安区(原闸北区部分)、黄浦区之间,由河南北路、江西北路与南天潼路环抱,距离外滩仅隔三四条马路,如今站在高层(5层及以上)朝东方向的位置,“陆家嘴四件套”均可收入眼底。

对于河滨大楼,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玩笑——“外地朋友如果通过电视剧来了解上海,会产生错觉。所有上海人只住两栋楼,武康大楼和河滨大楼。”据悉,在河滨大楼取过景的电影、电视剧就有许多,如娄烨的电影《苏州河》《周末情人》,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关锦鹏监制的《纽约童话》,电视剧则有《上海女子图鉴》《蜗居》《安家》《三十而已》等等。这些影视作品,也为河滨大楼带来了极大的关注度。

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入口处

河滨大楼楼道

原上海民用建筑档案馆主任娄承浩告诉澎湃新闻,“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上海正是大兴土木的时候,也是房地产最兴旺的时间。这时候,沙逊已经敏感地感觉到了这个发展的机会。河滨大楼所在的区域原来叫宝康里,是沙逊买来的产业。他拆迁了旧的里弄住宅,并在这上面造了一个大型的,以出租为目的的工业建筑群。”

1930年12月,河滨大楼开工。之前,英文报纸《北华星期新闻增刊》刊登了河滨大楼整体效果图。1932年5月,高8层的现代派风格的“远东第一公寓”河滨大楼建成。这栋大楼整体定位为商住楼,底层租给商号,二层租给公司、洋行、机关作为办公用房,三层以上作为公寓出租。公寓房均配有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阳台,最大套间达180平方米。大楼配设电梯、暖气设备、游泳池等。

1930年6月1日《北华星期新闻增刊》刊登河滨大楼整体效果图。

在20世纪30年代,这栋大楼令不少在外滩附近工作的外国白领趋之若鹜。原建筑主体为8层(含转角塔楼共10层),1978年加建3层,如今共11层,占地面积6916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5.4万平方米,有居民670多户(约2000人),自成一个微型社会。

“这栋楼是公和洋行(Palmer&Turner)设计,且是一个著名的营造商承建,质量很好。这栋楼的地形是一个三角形,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则只能建成‘一’字形的大楼,这样建筑面积就少了。但公和洋行将其设计成了双向s形,增加了建筑面积。此外,在设计时,建筑师借用了河景,利用景观加强对居民的获得感。当时,霞飞路那边的高楼已有不少,但在河边建公寓,河滨大楼是第一栋。这栋楼应该说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好,且设计理念最新颖的。”娄承浩说。

河滨大楼计划在1932年3月底完工(1932年1月7日《大陆报》)

如今,河滨大楼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除了建筑本身的设计外,在河滨大楼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也有许多,因此这栋楼也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1938年,大批犹太难民到上海避难,身为犹太人,维克多·沙逊无偿将大楼部分房间让出,作为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1939年1月,约240名抵沪的犹太难民暂住河滨大楼。

在上世纪30年代,也有不少企业、机构入驻河滨大楼,包括米高梅影片公司驻华办事处、联合电影公司、联利影片公司、日华蚕丝株式会社、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等,40年代,则有上海市轮渡公司的入驻。

照片源自《百年轮渡》图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

此外,寓居河滨大楼的名人亦有不少。1932年上半年,《纽约时报》驻沪代表安培德入住河滨大楼,他是最早入住的外国报社代表。同年,美国籍犹太人,中文名伊罗生寓居河滨大楼,他当时正在上海编辑左翼刊物《中国论坛》。而《密勒氏评论报》原主编约翰.B.鲍威尔之子,继任《密勒氏评论报》主编约翰·W·鲍威尔曾寓居河滨大楼,1949年5月在此亲历上海解放。

1949年以后,河滨大楼由政府接收,将房屋分配给了部队干部,文艺界人士等。1950至1956年,谢稚柳、陈佩秋夫妇,吴蕴瑞、吴青霞夫妇在此居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也曾居住于此。近10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室选择入驻河滨大楼,包括室内设计、服装设计、新媒体工作室等。

20世纪50年代初,艺术家谢稚柳、陈佩秋夫妇居住在河滨大楼

1989年杨福家(右一)在河滨大楼家中接待李政道(左一)夫妇,照片源自《从复旦到诺丁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

市民夏先生回忆道,他曾在1970年代居住过一段时间,“当时是公司分配的宿舍。记得这栋楼的阳台特别宽,层高也高。当时这里还有医院门诊,后来都搬走了。”

在谈及住户的变迁时,娄承浩说:“现在所说的一些名人,大多是解放以后入住的。而随着商品房的出现,这里进进出出的买卖变得频繁了。现在大楼里的居民的结构成分,有原住民,有分配进来,有后来买卖进来的,各种各样都有。”

艺术家叶子乐是河滨大楼的住户,在他看来,“河滨大楼是一个小社会,走入电梯可以遇到各式各样的人,而他们背后的记忆与故事则更令人期待。”近年来,叶子乐为河滨大楼的住户拍摄了一套《河滨肖像》,用影像的方式讲述着这里的故事。

摄影师、设计师叶子乐是河滨大楼的住户

其中,姜奶奶1939年出生在闸北,因母亲给河滨大楼里一家英国人帮佣,5岁时住进大楼,在大楼中见证了日军投降,上海解放。如今,她是楼内最资深的住户,日常爱好打牌。在叶子乐看来,拥有近90年历史的河滨大楼基本见证了上海近代史,而一辈子住在大楼里的姜奶奶则是河滨大楼的见证者。“她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经历了任何一个惊心动魄的时代,最后非常平安地在这度过。据说她的子女已经挺有出息的了,但她依旧热爱这里,不愿离开。她所有的朋友邻居也都是在这里的。”

姜奶奶1939年出生在闸北,因母亲给河滨大楼里一家英国人帮佣,5岁时住进大楼,在大楼中见证了日军投降,上海解放。如今,她是楼内最资深的住户,日常爱好打牌。 

当然,河滨大楼里也有许多工薪阶层的住户。“一位唐老师的家里则有一种老上海的感觉。家中墙纸都是手动刷上去的,家里的装饰从住进去开始就没有变过,里面有那种老式的阀门,有上个世纪的五斗柜,结婚时的五件套也都在。他说,他一辈子的记忆也都在这里。”此外,叶子乐说道,“这个大楼很大,每层都会有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是住户,一些公寓的面积很大,而顶上三层是加盖的,每层约有100户人家,其密度也令人难以想象。”

德国人Benjamin Joithe

河滨大楼里的住户唐老师

除了聚焦于本土的河滨大楼住户,叶子乐的镜头也记录了不少住在河滨大楼里的外国住户。其中,德国人Benjamin Joithe来自汉堡,1834年至今,家族五代人从事海运,其家业利克茂轮船公司在外滩边的延安东路办公,伯父1958年曾随船来中国,成为第一位受周恩来接见的西方船运大亨。据说,Benjamin入住时让意大利房东把房间清空,从德国订了一个集装箱,将所有的家当海运至上海。他说,河滨大楼前的苏州河滨水景观让他怀想在汉堡的家——这座位于易北河(Elbe)、阿尔斯特河(Alster)与比勒河(Bille)入海口处的城市因港口与贸易而兴起,而河滨大楼靠近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上海与汉堡,在Benjamin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关联性。

在另一些肖像中,外国友人安娜与她的三只猫形成了温馨的画面。可惜的是,一只猫在不久后去世了,照片成了最后的留念;而来自西班牙的Odet则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桌上摆设的是其父亲及自己的研究笔记,以及她的爱猫。据说,她在研究的是中国传统历史中的女性英雄……

安娜与她的猫

“这是一栋有故事的大楼,它不光是在建筑上或历史上,里面的人更有故事。当你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变。我拍摄的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看了太多的上海老建筑照片,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象过建筑里面人的故事。所以我还是挺愿意记录这些楼和里面的故事。”叶子乐说。

河滨大楼的信箱

河滨大楼的天窗

河滨大楼加建楼层的楼道

2020年11月24日,河滨大楼启动保护性房屋修缮。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逐渐注重历史大楼的保护与修缮。2022年,相关部门在对河滨大楼的外立面、公用楼梯过道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改造,同时,政府也对大楼周边的环境品质进行了提升。在城市更新中,河滨大楼也迎来了新的起点,而它的故事,也将继续。

(感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专题提供的支持。专题策划:澎湃新闻编辑陆斯嘉。)

    责任编辑:陆斯嘉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