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嘀嗒出行三战IPO,宋中杰的四个考题
规模并非万能药!
作者:俊群
编辑:于梅梅
风品:玲子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云覆雨的资本市场,同样讲求战机效率。
那么,第三次IPO的嘀嗒出行会带来惊喜么?何时成功上岸?
01
净利下滑、滴滴回归
好日子到头?
LAOCAI
2月20日,嘀嗒出行在港交所递表。中金、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有市场消息称,企业可能最快将于今年6月挂牌交易。
期许是好的,然往期看,嘀嗒冲关并不顺遂。2020年10月首闯港交所,2021年4月更新招股书。此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时隔近两年后才再次递表。
而放眼赛道,滴滴出行、哈啰出行等都在谋求上市,争夺国内“共享出行第一股”称号。
聚焦本次IPO,计划募资5亿美元,拟重点用于提升技术能力及升级安全机制;扩大用户群并加强营销及推广计划;增强变现能力;在中国出行市场价值链中选择性地寻求战略联盟及投资收购机会等。
做大做强之心无需累言,只是难度几何?
相较创立于2012年的滴滴,嘀嗒算是出行市场后来者,CEO宋中杰在2010年团购业“千团大战”时期创立了“嘀嗒团”,成绩最好时做到过行业前三。2014年开始以顺风车切入出行业,然彼时巨头滴滴实力太过强大,直到其顺风车下架,嘀嗒才有了大拓展机会,一路狂飙实现了弯道超车:
2018年第四季,公司顺风车业务量环比增长142.3%。2019年增幅接近350%,顺风车交易额达85亿元,已拿下国内市场66.5%份额,跻身板块领头羊。
2020-2022年前9月,按收入结构划分,嘀嗒顺风车收入为6.72亿元、6.95亿元、3.9亿元,占同期总收入89.1%、89%及91.1%。
直到现在,嘀嗒顺风车仍占据市场第一。这或是其冲击IPO的最大底气。考量在于,这份一哥光环是否有运气成分、后续又能持续多久?
2021年7月滴滴25款软件全部下架,2022年6月其在纽交所摘牌;7月被罚80亿元。连连重击,让这位行业大哥业务低迷、市场收缩,也让嘀嗒快速分食市场。以至有网友吐槽滴滴跌倒滴答吃饱。
考量在于,深入基本面,2020-2022年前9月公司营收7.54亿元、7.81亿元、4.28亿元,营收规模相较2018年的1.51亿元有了明显跨越,可年同比增速不算多亮眼。
同期,经调整后净利3.43亿元、2.38亿元、0.65亿元,虽保持了盈利体面,然盈利能力持续下降肉眼可见。
那么,面对滴滴的卷土重来能招架的住么?
2023年1月16日滴滴终于回归,恢复新用户注册。一个月后,嘀嗒出行时隔近两年再次冲击港交所。
需要说明的是,滴滴上架后,补贴老司机、拉新司机的活动重新开展,大有重拾旧山河之势,进击之态对嘀嗒显然不是好消息。好日子是否要画上句号了?如何应战是其一道严肃考题。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表示,嘀嗒出行再次尝试上市一方面是自我造血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融资窗口获得融资。另一面是嘀嗒出行考虑到自身的市场规模还没达最佳状态,未来要和滴滴等争平台夺市场份额,也需要一个融资入口。
02
顺风车集中依赖
毛利率下滑、出租车业务亏损
LAOCAI
没错,对于网约车来说,融资无疑是扩大规模的基本手段。
然经过了10多年的跑马圈地、市场增量红利所剩不多。行业天花板下,赛道进入精耕深耕的下半场。除了规模扩大的面子,更要提质增效的离子。嘀嗒表现又如何呢?
目前,嘀嗒出行收入包括顺风车服务费、智慧出租车服务费、广告及其他服务费等。
其中,顺风车是妥妥核心业务,且占总收入比持续增加。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月,业务收益占总营收89.1%、89%和91.1%。集中依赖性肉眼可见。
这其实与嘀嗒运营模式有关,公司不用承担养车等重资产开支,是一个撮合顺风车交易的共享经济平台,业务模式相对较轻、运营灵活成本更低,自然扩张就快。
但并非没有隐忧,比如顺风车服务毛利率从2020年的86.7%下滑至2022年9月的80.5%。
其他两业务也不乐观:广告及其他服务的毛利率从从2020年68.7%滑至2022年9月的57.1%,智慧出租车业务甚至2022年出现了741万元亏损。
对于顺风车毛利率下滑,嘀嗒表示与增加补贴、提高保险额上限有关,用于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同比增长3.8倍。智慧出租车业务亏损,与疫情影响和服务成本增加有关。广告业务毛利率下降则与广告主和第三方服务商联系有关。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认为,简单轻量化的模式造就了嘀嗒出行的持续盈利。但另一方面,单一业务也使嘀嗒出行抗风险能力不足。就目前来看,嘀嗒出行约九成收入来自顺风车,其出租车业务方面还需加快步伐。
没错,出租车业务可说是嘀嗒的第二增长线,一直被给予厚望。
如今又添新疾,“老大哥”滴滴已能正常注册新用户,同时持续用大额优惠券攻略失地。每日汽车电讯曾报道,滴滴内部人士称:“出租车业务将是2023年滴滴发展的重点之一。”
可以预见,出租车江湖将迎来“血雨腥风”,嘀嗒的第二增长线可安好、又会怎么走呢?
同时,后来者势头不减。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月,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分别产生约1.46亿次、1.3亿次和7210万次搭乘。哈啰顺风车2022年平台内完成的顺路合乘订单达到1.5亿次。
至2022年9月30日,嘀嗒出行顺风车服务覆盖全国366个城市,拥有约1240万名认证私家车车主。截至2022年底,哈啰顺风车累计认证车主超2200万名。
差距日益缩小、甚至还有反超,也折射到市场份额变化上。据招股书,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市场份额已由66.5%降至38.1%,而第二位、第三位占比则达到了31.5%、21.7%。
招股书坦言,平台若干竞争对手较嘀嗒出行拥有更雄厚的财务、技术、营销、研发、制造及其他资源、更高的知名度、更悠久的经营历史或更庞大的用户群,可能投入更多资源开发、推广及销售产品,并提供较嘀嗒更低的价格,这可能对嘀嗒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行业分析师刘俊群表示,嘀嗒与顺风车业务深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收入结构单一、集中依赖让其受市场竞品、政策环境等影响明显。毛利率下滑说明激烈竞争中,王者嘀嗒并不轻松、已有疲态。尽快培育第二增长线,是嘀嗒重中之重,否则增长疲软态势或会越发明显。
如何讲好成长故事,展示更多盈利确定性,是此次嘀嗒IPO的重要考题。
03
投诉超万条、多次被约谈
贵在念好内控经
LAOCAI
当然,奔跑的基础首先是底盘要稳。
“老大哥”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对于网约车来说,安全永远是一把高悬力剑。
虽然趁着滴滴跌倒,嘀嗒顺风车实现逆袭。但谁也说不准,下一次监管会不会落到嘀嗒头上。
近年来,嘀嗒多次出现在被约谈名单上。据雷达财经此前报道,从2020年3月到2022年12月,嘀嗒出行主体公司“北京畅行”被约谈了8次。
细梳约谈内容,包括出行安全隐患、随意调整运营规则、侵害从业人员和乘客合法权益、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恶意压底运价、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等等。
据招股书,公司顺风车平台累计收到57宗行政罚款,虽然36宗后续已撤销,但仍有21宗行政罚款,造成累计55万元的处罚损失。
浏览黑猫投诉,截至2023年3月3日,嘀嗒出行累计遭遇消费者投诉11637件。涉及“强行扣除当事人账户金额”、“司机私下收费”“车主无故取消顺风车”等等。
当然,这非一家之痛。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约车消费者认为网约车存在的安全隐患中,61.1%消费者认为网约车存在司机准入门槛较低,60.8%消费者认为网约车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40.1%消费者认为网约车存在司机信息与平台信息不一致。
在此大背景下,监管加码是趋势。目前多地已颁布指导性的实施条例,在厘清合乘出行服务未被界定为交通运输业务的同时,进一步规定合乘出行服务平台、车辆及司机的要求,包括每日合乘出行次数的限制、费用分摊标准、数据摄取或备案及背景调查要求。
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出台对顺风车车主提供合乘服务每车每日次数、以及分摊成本的方式等做了明确限制。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指出,网约车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还是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对司机、车辆进行有效管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没错,规模狂飙、粗放运营的上半场已经过去,下半场拼的是平台专业性、精细化、特色性、生态化的综合赋能,夯实用户体验口碑,才是生存乃至发展的根基。
那么,看看上述违规投诉槽点,规模王者嘀嗒是否一览众山小的同时,也高处不胜寒?如何夯实质量根基是其第三道考题。
04
资本市场不香了?
更多耐心与坚持
LAOCAI
或许,也有无奈与急迫。
自2014年成立以来,嘀嗒出行先后经历过5轮融资,投资者包含蔚来资本、IDG、崇德资本、易车网、高瓴、京东等,融资总额达到18.5亿元。
在2018年最近一轮E轮融资中,嘀嗒出行获得高瓴资本等多家机构认投,最终斩获8亿元融资,可谓风光无二。
2019年,公司交易总额(GTV)达到110亿元,其中顺风车交易额85亿元,同比增长347.4%。
值得一提的是,嘀嗒出行还为持股最高的外部股东李斌设置了董事席位,后者加入嘀嗒出行董事会并负责投资策略等具体业务,还可为董事会指导及批准的事宜提供意见。足够重视尊重。
然玩味的是,2018年E轮融资后,嘀嗒出行至今超4年未再获取新融资。是否不香了?为啥不香了?
或许也好理解。资本都是趋利避害的。除了滴滴、哈喽,跨界选手高德、美团、高德等也在围追堵截,市场不缺选择者。同时日益加码的监管和渐显的行业增量天花板,也非加分项。
如此看,滴答此次IPO也有背水一战感。只是不禁疑问,曾经巅峰期都未能闯成的IPO,在如今赛道拥挤时胜算又几何?嘀嗒是否错过最佳上市期?靠啥打动投资者的芳心?
当然,也有执着、激情的A面。
创始人、CEO宋中杰对时机的把控一直敏锐。2014年,各大资本争夺出行市场规模的时候,嘀嗒出行并没跟风,而是主选了顺风车领域的细分市场。
可以说,聚焦细分赛道是嘀嗒制胜之道。虽然目前两大主要业务有所下滑,但宋中杰仍有拼劲雄心。
2022年底在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2023年,嘀嗒出行将坚定不移地专注于“挖潜增效”、不给路上添堵的另一种出行方式。通过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以合规顺风车和智慧出租车两大业务为重要支撑,积极探索能够满足大众多样化出行需求的可持续路径。”
不止说说,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嘀嗒确实下了功夫。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嘀嗒研发费为4734.6万元,6007.1万元和6151.4万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6.3%、7.7%和14.4%,持续增加。
另一面,在出行业嘀嗒已占得规模先机。
根据F&S报告,中国四轮出行市场由出租车扬招、出租车网约、网约车及顺风车组成,2021年的订单总数分别约为144亿、18亿、102亿和3亿。这意味着嘀嗒所处的(出租车扬招、出租车网约和顺风车)业务已占据中国四轮出行市场超六成份额。
宋中杰曾坦言,“我们走的是一条很难的路,这条路不会轻易让你成功,你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先人一步看到未来和终局。”
没错,回望出行市场10年混战,充裕资金是杀伐利器,却非万能解药,因为后来者的模仿复杂门槛并不高,规模王者的竞争壁垒并不牢靠。
真正的规模效应,体量速度只是面子,质量口碑才是里子。往期看,嘀嗒顺风车业务能一路高增,除了一份运气也有一份战略耐心、一份产品坚持。
上天总是眷顾有韧性的人和事,三战IPO嘀嗒、宋中杰,能否继续答好这个耐心坚持考题、夯实质量根基,是其如愿上市、乃至扼守王位的关键。
本文为铑财原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