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85后北大博士让本科学生装帧手工线装书,古色古香作业获赞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实习生 赵茜
2018-06-24 19:25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毕然说,制作这本书受益颇多。制作过程要求心一定要静,很能磨练心境。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鱼既斋知见古文编著述目录》、《潜心阁书目》、《食味斋吃书记》、《道生书目》、《缥缈阁书录》……这些古色古香、制作考究、精当雅致的线装书并非古籍,而是武汉大学选修课《中国古典文献学》这学期的一项作业。

6月,任教该课程的武汉大学文学院教师李寒光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这些古书册子从无到有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总共需要裁纸、画界栏、设计、誊写、穿纸捻子、裁边、穿线等二十道工序,而书的内容也是由学生运用版本、目录学知识,择所藏或知见图书十余种,撮其大要,自行编撰。

李寒光表示,线装书不是风雅而高不可攀的,希望通过这一次的体验,学生能在整个过程中挑选有营养、有价值的书籍来阅读,并且学会准确地处理参考文献的罗列次序,而这也是《中国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的现实意义。

学生毕然的作品《鱼既斋知见古文编著述目录》全部用毛笔书写,被李寒光评价为“本次作业之冠”,“各个方面都非常完美”。毕然制作这本书花费约了三周的时间。她说,“一方面选择的内容全是以后研究要用到的工具书,写文本的过程加强了我对这个学科的理解;另一方面用毛笔书写是非常慢的,这个过程需要心非常静,也磨炼了自己的心性。”

“85后”的李寒光是北大古典文献专业博士毕业,他计划,今后还将通过让学生尝试刻书版、拓碑等其他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来体会中国古典文献之美。

有能写能画的,自己配上了插图或是精美的牌记;有用心的做了包角,亲手绘制了朱丝栏。 

“当下影视剧、广告里的古书错误百出”

学生们裁纸穿线,润毫摇笔,选择自己喜欢的十几本书,为每一本书写提要,再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分类、排序。

李寒光表示,布置这项作业是出于对现实的一些考量。一方面,他深感当下影视剧、广告里的古书错误百出,希望能纠正人们对于古书的认识。“所有的古书不是四个书眼就是六个书眼,但是电视上经常把数量画错,比如《西游记》中的经书上画了九个眼,另外也包括《神探狄仁杰》里的书都是线装书,最大的错误在于线装书是明代中期才出现,这两个时期都不可能有线装书。”因为文献学的内容比较生涩,上课时李寒光会有意贴近实际,找一些诸如此类的例子吸引学生,同时希望学生有更多认识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感性认识上去了,更有助于理性学习。”

另一方面,平时看学生论文时,李寒光发现不少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较为边缘,或出自不太专业的出版社,并在参考文献的罗列上显得混乱、不符合规范,于是,他希望能通过自己制作目录册子来帮助学生学会挑选有价值的书籍来阅读,同时巩固目录学的知识。“上这门课的学生不一定都要去读文献学的研究生、做文献学或古代文学的研究,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大家挑选重要的书籍、重要的版本来阅读,多读‘善本’,并且能够准确地处理参考文献,在以后写论文或者处理图书资料的时候有这样的意识。”

让学生制作古书并不是李寒光的“独创”而是“师承”。在北京大学读博士期间,他的导师漆永祥教授就曾在《古典文献学基础》课上给本科生布置过这项作业。李寒光在朋友圈里看到照片后很感兴趣,这次教《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选修课,他自然地想到了这种形式。

他也得知北大中文系的王岚教授二十年前就开始布置类似的作业,此外,包括武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的熊桂芬教授等其他老师也小范围地布置过类似的作业。李寒光说,“这个形式的确是大家比较认可,所以才会不约而同地布置这个作业,但在如今年轻一辈中见得少了。本科在河北大学时,永乐教授经常说起当今影视剧或广告中因不懂文献学而犯的错误,启发我要活学活用。业师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有很多线装书,我们可以随便翻。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中,杜老师的学生对线装书非常熟悉,布置这样的作业,也是顺理成章了。”

有人手抄八千字的提要,如痴如醉,把手抄肿了。 

从无到有摸索工艺,内容与形式并重

李寒光介绍,制作一本线装书大约需要二十道工序:从裁纸开始到画界栏、设计、誊写、穿纸捻子、裁边、穿线……均是由学生动手完成,制作工艺也是大家从资料中摸索而来。“关于线装书的制作现在并没有专门的书和论文来讲。”李寒光说,“这次同学们的手抄本需要自己画格子、包括设计栏界的颜色、边框的单双行、版心的鱼尾,都需要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意。”布置作业后,同学们都积极行动,热情很高,在群里互相解答、分享经验。

制作书册属于手工活,过程也是有趣。有能写能画的,自己配上了插图或是精美的牌记;有用心的做了包角,亲手绘制了朱丝栏;有人手抄八千字的提要,如痴如醉,把手抄肿了;也有的一不留神画歪了格子,就得重来;为了穿线,看了无数遍视频自学,但还是把线崩了8次。

最终,48名学生交上的作业各富特色:有的选择了中国古代的著作,如《左传》、《史记》、《文选》等,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划分;有的偏爱小说,按古、今、中、外或流派划分;甚至有的将书籍与美食相结合,分“饱腹硬菜”、“甘醇美酒”、“精致甜点”和“轻松小食”四类,对应研究与探讨类、哲思鸡汤类、美文类和小说等轻松读物。收到作业的李寒光“顿生沾沾自喜之情”。

其中,学生毕然的作品《鱼既斋知见古文编著述目录》被李寒光评价为“本次作业之冠”。毕然向澎湃新闻介绍,自己取的斋号为“鱼既斋”。“‘鱼既’两个字是一个引导我走上学术道路的老师名字的反切(一种古代注音方法),用他的名字反切做斋名以示感谢。‘知见’是目录学术语,意思是我写的这些书的提要并不全是我的藏书,有一些是我借的或者在别处看到的。‘古文编’、‘著述’其实是古文字字编和古文字研究著述的省写。”

毕然简单设计了一下自己的作业牌记,“钤印是之前在《中国书法基础》课上刻的章,版栏等参考了武英殿刻本,白口、单魚尾、四周双、大字、半页九到十行、行十字左右。”一周写内容,一周半誊写,半周装订,她制作这本书花了约三周。独特的是,毕然选择的《楚文字编》《楚系简帛文字编》《殷墟文字记》等十几册书目全是古文字相关的工具书。她解释道,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应该会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所以选择了这个方向要用到的工具书,写文本的过程就相当于一个研究史的梳理,也加强了自己对学科的理解。

对她来说,最困难的步骤是装订。“我其实是一个很不心灵手巧的人,切边是找了打印店帮忙切的,缝线时因为一开始线没有理好又重新缝了一次,打孔的时候用锥子也有些打不下去,但在做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浮躁的内心平静了下来。”

拿到毕然的作业时,李寒光也觉得感到意外。“做得太认真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有人会做得那么好,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很完美的。”

评价此次的特殊作业时,李寒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考量,“一个看原创内容的比例,分类是否准确;一个看形式上做出的书是否整齐漂亮。”但他透露这次作业的打分都比较高,因为能够完成已属不易。“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大家都不气馁、不放弃,最终出色完成了一部别具意义的著作。作为老师,我关注着他们的一切,一切都令我感动。做书不易、读书有趣、爱书有理。”

作业要求:运用版本、目录学知识,每人做一古书册子,取一斋号,择所藏或知见图书十余种,条其指归,撮其大要,撰一目录。

学生收获颇丰,未来会探索更多新形式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近年来,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文献学这一门课。李寒光把学生的这些作品发布在豆瓣上后,大部分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人留言觉得“字写得太丑了”。

他直言这个评价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我们现在写字太少了,并且宣纸纸质比较软,中性笔的力道、笔势很不容易把握。再加上古书一般半页十行,每行比较宽,字要比平时大一些,缺点也就放大了,但细看同学们的作品,大部分写得很工整、很认真。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形式上的东西。”

他更重视的是学生在这次作业中的收获。他说,有的同学最后作业呈现出来的并不是最漂亮,但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分享,启发别人,有这样的心态也非常好。学生郭一则借《道生书目》的序言,追忆了一生爱书的爷爷,“祖父年少时曾抄书多卷,至今仍存。吾每观之,祖父之勤勉踏实历历在目。今日乃祖父仙逝两月之日,吾以此书追思以记之。”完成作业后他给李寒光留言说,做书的过程让自己有机会更深刻地理解了爷爷,“我自己听了也特别感动”。

毕然也表示,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那些关于古籍装帧的知识不再只是流于书本,而是能够亲身体验,印象深刻,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也变得更加明朗。她深受触动是在写序言时,看到了罗振玉《殷墟文字考释》的序言,感动异常,就引到了自己的序言里:“孔子学二代之礼,而曰文献不足徵,吾侪生三千年后,乃欲倚据遗文,补苴往籍,譬若观海,茫无际涯。”毕然说,这也是很多古文字研究者的内心感受。“夏商周、春秋战国文献相隔已几千年,我辈凭一些地下遗物来探寻古人所思所想,补正传世文献,困难重重。虽然如此,我们仍愿意凭借自己的微薄学识去还原历史真实,这是一代学人的理想和责任。”

接下来,李寒光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下一个“另类”作业的计划,“可以带领学生尝试齐心协力去刻一块书版,或者去野外找一些机会去拓碑。我希望同学们认识更多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感性认识上去了,更有助于理性学习。”

    责任编辑:韩晓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