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上名人 | 夏瑞芳:从放牛娃到“商务”创始人

2023-03-03 11: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曹伟民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他曾是生活在古镇朱家角的放牛娃,随母亲一起来到“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滩,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打拼,蜕变成一位文化企业家;他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出版业中的“书业巨擘”——商务印书馆。他就是夏瑞芳。

说到我国近现代出版业,不能不提创立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它的出现使上海的出版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在商务印书馆的全盛时期,不但在上海设有制度完备的总务处、总编译所、总发行所以及机械、技术相当完备的印刷总厂,还在北京、香港设有印刷分厂,在全国各省市和重要商埠先后设有85处分馆,甚至在海外的新加坡、吉隆坡也设有分馆,可谓是“分馆遍海内,销书达域外”。它的规模之大、职工之众,技术之先进,不仅成为全国出版业的中心,更是引领世界出版业潮流。商务印书馆的发生、发展,融入了夏瑞芳敢为天下先的创业者智慧,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创下了多个中国出版业第一;吸引、团结了像蔡元培、张元济、茅盾、胡适、陈独秀、郑振铎、叶圣陶、王云五、巴金、郭沫若等一大批文坛英才,还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动机。

20世纪3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上海总公司全景

01

缠住母亲 追梦上海滩

上海青浦朱家角,有一个张巷村,村里绿水环绕,风光旖旎,一座建于唐代乾符年间的泖塔耸立在泖湖的小洲上,夏瑞芳就出生在泖塔畔的这座小村庄里。

夏瑞芳(1871—1914),字粹方。童年的他经常在村边的河里玩耍、嬉闹。他常常对着潺潺流淌的河流,吟诵着自己改词的田歌:“白日依山尽,泖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境贫寒的夏瑞芳,从小便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他在青山绿水和金黄色的稻麦田之间放牛、割草。那家乡土地上拾到的碎陶片,上面刻划的各种符号,像一个个文字,让夏瑞芳十分痴迷,可以琢磨老半天。秀丽灵动和充满绿色生机的江南水乡,塑造了夏瑞芳蓬勃向上、敢想敢闯的性格,他幻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小村庄,去上海滩的学校读书写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夏瑞芳故居(朱家角镇沈巷社区)

夏瑞芳11岁时,他在上海外国牧师家做保姆的母亲,有事回了趟家乡。夏瑞芳借此机会,苦苦哀求母亲,带他一起去上海。母亲考虑到他年纪还小,不方便带他,为了躲避他的纠缠,给了他几十文零钱,让他去买喜欢的小人书和零食,自己则在他出门后迅速离开了。当夏瑞芳返还家中,得知母亲已离家去上海,竟踏上泥泞的小路一路狂追去。

青浦地处水乡,江河水网交叉。夏瑞芳追着追着,眼前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了去路,他望河兴叹。正当夏瑞芳走投无路之际,有一只丝网船从河里摇过。夏瑞芳灵机一动,求助于艄公。艄公起先不答应,夏瑞芳说:“若你不肯摆渡,即使我跳河,也要过去。”老艄公问明情由后,便带他渡了河。

夏瑞芳紧赶慢赶,跑过了放生桥,终于来到朱家角的轮船码头,刚好他母亲乘坐的航班还没开启。他立马跨上跳板,抱住母亲紧紧不放。母亲拗不过夏瑞芳,答应带他到上海牧师家看看情况再说。

旅途中,母亲对夏瑞芳讲述了许多民间故事和人物传说。青浦同乡任仁发从小读书、作画和习武,刻苦发奋,钻研水利,一生致力于水患的治理,为家乡和中国水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夏瑞芳。母亲还告诫他成就每一桩事业都是艰辛的,“白米饭好吃田难种”,就像古诗描绘的那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夏瑞芳听后若有所思,在心里暗暗埋下了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

青浦放生桥夜景(摄于2018年)

02

幸遇牧师 就学清心书院

母亲带着夏瑞芳到了外国牧师的家中,牧师和夏瑞芳作了一番交流,觉得他反应敏捷,思路清晰,爽快地留下了他。

牧师和夏瑞芳父母亲商量,送他到上海南市的教会学校去上学。夏瑞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日夜用功苦读,十分努力。毕业时,夏瑞芳因成绩名列前茅,顺利地升入了清心书院。

在清心书院,好学的夏瑞芳,看到西方牧师带来的学习课本,他对国外教材白色纸张上清晰的铅字,产生了好奇,仿佛是他当年家乡古陶片上看到的刻划文字。他立志以后也要编印一批中国人自己编写印刷的课本和书籍,传播文化知识。

清心书院是一所以培植新技能为目标的学校,夏瑞芳在那里学习了英文及各种技能科目,收获了许多新奇的知识,拓宽了眼界。同时,他还结交了后来共同创办商务印书馆的宁波籍鲍氏兄弟等好友,为以后在上海滩的创业,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技能和良好的人脉基础。

夏瑞芳从清心书院毕业后,正逢他的父亲去世。为了负担母亲和弟妹的生活,他先去了基督教会办的同仁医院当护工。干了一年,他觉得不符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就转入英商《文汇西报》和《字林西报》馆学习英文排字。在检字、排字枯燥的重复工作中,夏瑞芳乐此不疲。三年后,夏瑞芳凭借他的聪慧机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了上海《字林西报》排字工的领头羊和管理者,为后来商务印书馆的开创发展,拉开了创业奋斗的序幕。

03

创办“商务” 成一代先驱

在英商报馆工作期间,因为经常跟一些洋商接触,1897年,26岁的夏瑞芳萌生了集资创办一个小印刷工厂的想法,于是与人合伙成立“商务印书馆”,资本共4000元,分成8股,每股500元。

商务印书馆的开办之初,设备十分简陋,只有两部手摇小印机,三部脚踏圆盘机和三部手板压印机,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就这样启航了。既名“商务印书馆”,本意也和当今多如牛毛的印务公司一样,只是想承接一些招牌、票据、账簿、清单之类的业务。但创业维艰,竞争相当激烈。当时的夏瑞芳身兼数职,商务印书馆的同仁同舟共济,携手各方,克服了一时的困难,这个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渐有了新的起色,走上了正轨。夏瑞芳敢于面向市场,应对顾客,加上管理上精细得法,知人善用与精心经营,让商务印书馆的生意十分兴隆。

当时,国内维新运动正在蓬勃兴起,不少知识分子倡导变法自强,热衷于外文学习。上海又是重要商埠,工商界多与洋商交流。不少职业青年又羡慕做洋行买办,学英语的风气尤盛。夏瑞芳便因势利导,改编翻译了教会学校的课本,出版《华英初阶》和《华英进阶》,一时“行销日广,利市三倍”,赚得钵满盆满,赢得了“商务”经营出版的第一桶金。出生于1894年的叶圣陶初学英语时用的就是《华英初阶》这本书,他后来回忆说:“我的情况绝非个别,本世纪初的青年学生大抵如此。”这两本书的深入人心,更坚定了商务印书馆涉足出版业的雄心和信心。随后,夏瑞芳带领商务印书馆不断地增资扩容,更新设备,设立了新工厂。1900年,他接盘日本人在上海所设的修文印刷局,并自行制造纸型,同时扩大业务,从事起新式教科书的编印。从印刷专业到出版领域,商务印书馆成为集编译、出版、印刷、发行一条龙经营的巨鳄,引领了上海滩出版产业的新潮流,执全国书业之牛耳。

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的排字车间(上左)、印刷车间(上右)、编译所(下左)和照相制版部(下右)

04

名流荟萃 造就上海文化中心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由他的卓识和胆略决定的,他们的文化高度决定企业成长的速度。商务印书馆的转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段时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书因质量不高,无人购买,亏本将近万元。

夏瑞芳认真琢磨,发现书籍的质量和内容有问题,于是决定选贤任能,网罗人才。他请来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张元济(1867—1959)审阅已出版的书籍,果然错误百出。原来,“商务”出书,一般请译书院的人进行修订,不但拖拉时间,而且粗心马虎。

夏瑞芳审时度势,把握关节点,认定经营出版业非自设编译所不可。1901年,在商务印书馆创办四周年之际,夏瑞芳决定扩大规模,创新布局,大胆向全国乃至世界拓展新的市场,在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扬州、广州、香港、新加坡、横滨等18个城市创建发行代销处。同时,添招新股,改组为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股本定为50000元,发起人持股35000元,其余15000元另招新股。同时,重金聘请张元济为商务编译所所长,作为印书馆的股东之一,利益共享。张元济是翰林出身,学贯中西,他的地位和声望无疑为商务印书馆与知识界、政界和教育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接着,商务印书馆连续出版了《四部丛刊初编》《万有文库》《四库珍本》等书籍,之后又汇聚了蔡元培、王云五等高端编译人才的加盟,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等,更是深受各地新式学校的欢迎,数月内,售出十万余册,销路之盛,冠盖全国。

1903年,夏瑞芳和日本人原亮三郎联营合资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双方各投资10万元。合资后的商务印书馆,设备更先进,工艺更精良。在全国首先采用木版印刷、珂罗版印刷、照相制版、彩色铜版、自动铸字等新技术。“商务”声誉日隆,新的商业模式逐渐形成,编译、印刷、出版三足鼎立,印书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1911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河南路福州路口建成一幢五开间门面的四层楼大厦,成为“商务”兴盛的标志。

1914年1月6日,夏瑞芳又与日方签订协议,赎买全部日股为华方所有。商务印书馆自此成为拥有200多万资本,750名员工的完全华资的大型出版企业,一举震动整个上海滩。1月10日,上海各大报刊均以显著版面登载这一消息。然而,不幸的是,夏瑞芳却于当天下午6时,遭人枪击暗杀暴卒,年仅43岁。

20世纪初夏瑞芳全家福

“商务”从此失去了一位卓越的领航人,几千人为夏瑞芳送葬,送别这位有远见卓识的民族出版行业的开拓者。夏瑞芳故去后,在张元济等人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这艘出版业的巨轮继续向前航行,取得瞩目成绩,出版了各类辞书和期刊,并逐步出版学术著作和影印善本古籍,到1948年,共出版15000余种图书。直至今日,商务印书馆仍活跃在我国出版业的舞台上,主要出版中外语文辞书、读物和翻译出版外国学术名著等。

毫不夸张地说,有了夏瑞芳,中国近现代出版业才有了奠基人;有了商务印书馆,上海滩才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1982年,在商务印书馆成立85周年时,同是出生于青浦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于同年2月7日挥毫题词:“商务印书馆是我在那里当过学徒、店员,也进行过阶级斗争的地方。应该说,商务印书馆在解放前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1982年2月7日,陈云为商务印书馆建馆85周年题词

制作:冯 晔

原标题:《【海上名人】夏瑞芳:从放牛娃到“商务”创始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