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记忆】走近刘弄潮(29):倾心党史‖吴再洪
走近刘弄潮(29):倾心党史
吴再洪
1956年夏天,天气分外炎热。
超量的工作,过度的用脑,使刘弄潮的血压居高不下。医生要求他休息,组织上安排他到大连海滨疗养。
整个夏天,大连海滨的每朵浪花,都翻飞着刘家欢笑的音符;每粒细沙,都叠印着刘家幸福的缩影。一家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谁也不曾留意到在天的那边,海的那边,正聚来涌起沉郁厚重的骇人阴霾。
暑假结束,丽火带着孩子们回到北京。尽管刘弄潮记挂学校,惦念工作,执意要一同返京,但医生不允,他只得继续留在疗养院。因不忍时光空逝,刘弄潮带病写作《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传》,编撰《李大钊同志年谱简编》。他一头扎回了历史尘封的过去,全身心地投注于书稿之中。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标志着整风运动正式开始。《指示》明确规定了整风的目的、要求和方法,并指出:“这次整风运动,应该是一次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运动。”整风所执行的原则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957年5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什么要整风》。毛泽东主席作批示:“不要搞那么多条条框框来束缚,要放。怕放,无非怕引火烧身。”
在几次社论的鼓舞下,5月2日至5月12日十天中,全国各地召开28000余次各类会议,广大知识分子向党中央、各级组织、党员干部提出37万余条意见、建议。
5月4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起草了《关于继续组织党外人士对党所犯错误缺点展开批评的指示》。由此,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商界人士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党组、党委,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一些高等院校党委,都相继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请他们帮助党整风。
在各种座谈会上,党外人士提出了大量意见建议。然而,难以预料的灾难终于发生,整风运动迅速向反右派斗争逆转。
从5月中旬至6月初,中央接连发出指示,制定反击右派斗争的策略。
6月8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起草了《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标志着反右派斗争正式开始。
在这场运动中,刘弄潮在前、中期都置身于事态之外。学者的他,在大连海滨的疗养院里,浑然未觉世间的动荡缤纷,他全身心地沉浸于自己所醉心的学术领域。
刘弄潮查阅资料,奋笔疾书。他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回首海样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进程;他伴着滔滔波声,追忆久远的亲历往事,寻觅先驱者留下的印痕足迹。他的身心思维都沉浸在李大钊情结之中,他要以史学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弘扬在当时一度被社会所有意或无意而忽视的、他的革命指路人、恩师李大钊的生平、精神;他要让具有历史功勋的李大钊,在中共党史上闪烁出璀璨而不磨灭的光辉;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教授,他更有义务在讲坛大声疾呼,使人们永远记住,李大钊是中国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先行者,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这一历史事实。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宣传李大钊的英名,使之永远镌刻在青史、丰碑应有的位置之上。
这就是刘弄潮当时朴素、真诚的心愿。正是这种虔诚急迫的心愿,使他迷醉,而完完全全忽略了眼前、身边的政治漩流……
此前,由于刘弄潮的高血压症过于严重,医生要求他停止工作,长期休养,并建议他调换工作,认为他不再适合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不得已,刘弄潮向组织提出调到全国政协文史馆的请求,准备潜心从事史料研究工作。
其实,刘弄潮提请调动及赴大连疗养,并非仅仅因为健康原因。自调入清华大学后,作为中国革命实践的参与者,作为共产党员,作为高校新创学科——中国革命史的教研组主任,他理所当然地把在高等学府传播马列主义理论,弘扬中国革命可歌可泣的历史进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视为神圣的工作。
为此,他在中共八大召开前夕,还以普通党员名义,恳切地上书中央,建议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在校内,他除组织安排好革命史教学工作,还多次向校党委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为方便教学,加深学生学习印象,为学生“人手一册”添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他屡请购买一批图片,拟举办一个“毛主席领导革命展览会”;针对革命史课时常被无辜占用挤掉,他指出,革命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课程,而不是用来填空补缺的课程。
1956年冬,刘弄潮从大连海滨疗养院回到北京,不顾医生劝告,他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他先于1956年12月发表了为叶剑英所特别重视,被译为多国文字的纪念广州起义的著名文章;后又接受了李大钊亲属李星华等的推荐,筹备李大钊就义30周年纪念活动。
1957年头两个月,刘弄潮笔耕不辍,准备演讲资料。从3月至5月,通过有关部门党、团组织的安排,先后作过14场纪念李大钊的《先烈生平》报告会。下附日程表:
3月9日 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向少先队辅导员作报告,听众1300多人。
3月19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刘弄潮的报告。
4月6日 在北京速成师范、第四十中学作报告,听众1100多人。
4月11日 在211工厂作报告,听众1000多人。
4月13日 在中国戏曲学校、北京戏曲学校、北京舞蹈学校、公安五处作报告,听众1000多人。
4月15日 在共青团北京市委作报告,听众1000多人。
4月23日 在海军总部作报告,听众1000多人。
4月27日 上午,在华北军区作报告,听众1000多人;
4月27日 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作报告,听众1000多人。
4月28日 在清华大学本校作报告,听众2000多人。
5月4日 在北京第一机床厂作报告并演讲五四运动,听众2000多人。
5月5日 在共青团天津市委作报告,听众2000多人。
5月8日 在北京市水电、石油、煤炭三校作报告,听众3000人。
5月11日 在北京新华印刷厂作报告,听众1000多人。
5月13日 在北京第八中学作报告,听众1000多人。
由于报告会日程排得太满,刘弄潮根本顾不得休息,始终带病登台。尽管身体不好,但只要一上讲台,他就神采飞扬,慷慨激昂地宣讲李大钊可歌可泣的光辉战斗生涯,获得极佳社会舆论,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以至接踵而来邀请他去演讲的单位,多到根本安排不过来。对于实在推辞不掉的,校党委就安排刘弄潮的助手,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如汤炳根等人代为演讲。
对于刘弄潮的报告,用“好评如潮”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仅录1957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的约稿信,可见一斑:
尊敬的刘弄潮教授:
……您的报告内容完整、系统、具体、生动,特别在某些情节上很令人感动,使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收获。我们认为这个报告的内容,对全国青年也是适合的,所以,我们殷切希望您能把它写成文章……我们已深深为您的孜孜不倦地研究大钊同志事迹并视介绍大钊同志事迹为己任的负责精神,以及您对青少年的关怀热情所感动……我们,并代表青年读者,谨先在这里谢谢您辛勤地对我们和读者的支持和帮助。
与此同时,刘弄潮还举办李大钊生平展览,发表纪念文章,影响很大的有《李大钊烈士传记》,于1957年在《人民中国通讯》杂志第13期发表,其中英文、俄文版译文载于7月份,日文版译文载于11月。
刘弄潮所做的这些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历史留下了珍贵材料,弥足珍贵!
附
阳翰笙给中共中央统战部
写的提名推荐信
中共统战部:
清华大学原中共党史教研组主任、二级教授刘弄潮同志20年代在成都参加革命;30年代在山东被捕入狱5年;抗战期间在董必武同志领导下,作团结川军陈离、董宋珩等的工作;1948年进入华北解放区。1952年由中央人事部调到清华大学,1958年2月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四人帮”残酷迫害,直到1979年根据中央55号文件改正,恢复了党籍和二级教授职衔。刘弄潮同志几十年勤勤恳恳为党为人民工作,卓有贡献。本人亟盼以其余年为党为人民多做一些工作。我和他相交数十年,对他深为了解,拟推荐他为全国政协委员,从事政协所领导的文史资料方面的工作,裨能更加发挥所长。
是否有当,请批示。
阳翰笙
1980-6-9
关于刘弄潮同志历史问题的证明
一、我于1921年在成都认识刘弄潮同志,共同从事进步活动。1922年,我和李硕勋、童庸生、刘弄潮、雷兴政等同志在成都成立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
二、1945年在重庆,刘弄潮同志通过我和董必武同志取得联系,经常在我的家中同董老见面,汇报军事情报。此时,他曾提出到延安的要求,由于当时他所从事的工作很重要,组织上未同意他去。在此期间,刘弄潮同志曾书面提出恢复他1925年的组织关系问题,由于当时为环境所限,无法找到证明,因此没有解决。
三、新中国成立后,刘弄潮同志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工作,当时我在文委任副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刘弄潮同志又提出恢复党组织关系问题,可是仍然找不到证明人。经过调查研究,刘弄潮同志的历史清楚,一直从事进步活动。于是由我和冯乃超同志介绍他重新入党。
阳翰笙
八八年十一月
后 记
刘弄潮和艾芜一样是我外婆的侄儿,刘弄潮年轻时崇拜我的外祖父吴思诚,经常有书信来往,因此刘弄潮的事迹他们比较清楚,他们就经常用刘弄潮、艾芜的革命精神教育熏陶我的母亲吴诚荃。我母亲是听着刘弄潮、艾芜的奋斗故事长大的,而我母亲也以刘弄潮、艾芜为楷模教育我们兄弟。毫不夸张地说,刘弄潮、艾芜既是我们的亲戚,更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榜样。2022年是刘弄潮诞辰11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在刘弄潮女儿刘丹丽帮助下,终于完成了这篇文稿。唯愿这篇文稿能展示一个比较清晰的老共产党员的形象和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凝聚在党的伟大旗帜下,胜利前行!
(全文完)
作者简介
吴再洪,曾用名吴再红,四川新都人,1981年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放弃留校机会申请到核试验基地工作,2004年转业回乡。曾任基地政治部宣传处长、气象总站政委、试验工程技术部气象研究室政委、靶场部气象研究室政委。出版有《采菊东篱下》《为什么要学哲学》等专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再洪
配图:方志四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