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思涵、卢基铭:聂铭均:以光影为媒,定格燕园岁月
聂铭均:
以光影为媒,定格燕园岁月
作者 | 杨思涵 卢基铭
一、缘起
小巧轻便、随身携带,这便是聂铭均的第一个相机,一款如今已经被时代淘汰的相机——松下卡片机。这个在现在看来各方面性能都颇不理想的“小相机”,好在胜于轻便,能被轻轻松松放进包里,时时刻刻带在手边。课间、体育课、室内、户外,随时随地按下快门,便能将眼里所见的世界,在光与影的奇妙变化下定格为永恒的画面。这是初中时期的聂铭均第一次接触摄影,仅仅出于记录生活的简单想法。而这些当时随手而为、顺心而拍的照片,“现在看来,满是宝贵的回忆”。
光给了摄影师创意的形状和脚本,但摄影师们要真正记录下光的美丽,就必须掌握这门光的语言。而对于这门语言的掌握,聂铭均属于自学成才:跟着《一本摄影书》学习理论知识、了解经典的拍摄手法,与对摄影同样热爱的朋友外出拍片,在实践中应用、积累经验——谁也不知道,这个凭着单纯的热爱自行摸索的少年,多年后竟也成长为北京大学宣传调研部影音组的组长,带领学弟学妹们记录下燕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二、邂逅北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拍摄的需求也随之上涨,相机也成了各大手机品牌的“必争之地”。与此同时,数码单反相机也开始大幅平价化,极大地促进了单反相机的普及。也正是在聂铭均踏入北大的那一年,他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单反相机,开始正式跨入光影的大门。从此,燕园的四季百态、花草鸟兽、建筑人文,一切收入眼底的美丽,都在光影转换中定格永恒。
对于摄影师来说,每张照片都倾注了他浓厚的感情。他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细心地观察着燕园的光阴流转、时序变换,燕园里每一个角落的变化——小至地学楼和文史楼间春夏时花团锦簇、肆意开放,秋冬时落叶纷飞、翩跹起舞的海棠——都躲不开他的眼睛。说起北大每座建筑旁的植物花卉,他便如数家珍,三教的灼灼桃花、静园的婷婷玉兰、湖心岛的郁郁漆树都是北大独特的美景。或是晨光熹微,或是晚霞漫天,或是云雾蒙蒙,或是晴空万里,他用手中的单反忠实的纪录下北大的每一个模样。“一年四季都好看的还是未名博雅”,锦鲤腾跃、苍鹭掠水、涟漪点点、波光粼粼,光影中的北大每一帧都值得定格。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一行人拾阶而上,透过小窗,按下快门,从博雅塔上定格住不一样的燕园风光。这是去年聂铭均与爱好摄影的朋友们爬楼采风的情景,在他看来这是独属于摄影师们的北大视角,王克桢楼顶、图书馆楼顶、遥感楼楼顶、博雅塔上,这些不曾被他人踏足的地方,却是摄影师们的“灵感来源”。
三、起于热爱、衷于热爱
一张美丽的照片背后,是多时的等待与偶遇的惊喜。对于聂铭均而言,摄影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相机也早已成为随身携带的“生活必备品”。上课的路上,偶遇天光水色、雨后乍晴,忽逢燕园喵语、憨态可掬,便驻足而立,按下快门,记录下不期而遇的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用心的摄影师才能在偶然间捕捉到惊艳的画面。早晨7点多从宿舍沿着湖边走到学院的路上,偶遇的三三两两的晨读者,是模特怎么也摆不出的北大风采;当光线正好巧妙地洒落在悄悄绽放的花上,刹那间动人心弦的美丽,只在那一瞬间闪现。生活中与光影的每次偶遇,在聂铭均看来都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这个从初中开始就深深热爱着的习惯,更像是一种休闲和调剂,“拍照对于我其实是很奢侈的,能让我从繁忙的科研生活中短暂地跳脱。”
除去偶遇美的瞬间,一些特定场景或给定主题的拍摄,则是对摄影师耐心地考验。“特定的照片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提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在采访中本有些不善言辞的聂铭均显得格外精神。在一次春日题材的摄影活动中,实际采风和拍摄只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但整个三月上旬都在等待着花开的芬芳。一张星轨的照片,必须在晴朗的夜晚,静待在城市中颇为罕见的满天繁星,支好相机,以将近五秒一张胶片的频率,不间断地拍摄四五十分钟,在这期间为了保证没有任何行人的打扰,摄影师还必须一直在场。去年腊月,为了捕捉到双子座流星雨的美丽,夜阑人静,寒风阵阵,聂铭均和同伴们裹着厚厚的衣服在静园、石坊进行了三小时的连拍,享受独属于摄影师的“浪漫时光”。“拍摄动物需要很耐心,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拍到你想拍的那个瞬间”,为了掌握“神出鬼没”的猫猫们的行踪轨迹,聂铭均还加入了猫协,投身每天投喂猫猫的队伍中。未名湖边,苍鹭耐心等待着鱼儿上钩,摄影师则隐在一旁,耐心等待着苍鹭捕鱼的惊鸿一瞬。北大学子人数之众多,有时也会给拍摄带来不小的麻烦。为了完全记录下景物本身的韵味,同学们的上课时间、寒假暑假,就成了摄影人的绝佳良机。而真实用于展现北大学子风貌的照片,为了配合文案,则必须请出模特在特定的地点摆出合适的动作。北大团委2021年台历中的张张惊艳照片,从灵感的产生、场景的选取、时间的协调,乃至模特与服装全都需要聂铭均的参与调节。
作为北京大学宣传调研部影音组的组长,这些繁重的工作,在聂铭均眼中,却只剩下拍照时的放松和对记录的热爱。当提起坚持摄影背后的力量时,聂铭均说道:“其实燕园四季的景色每时每刻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每个季节校园里的风光,都是值得自己去记录的。记录校园四季风光的过程,也相当于自己成长的过程。”
在每一张光影定格的美丽下,隐藏的不仅是摄影者的付出,还有褪去摄影者的身份后需要直面的现实生活。在聂铭均自己的公众号里,一篇名为《2021 | 重拾热爱》的文章的开头中这样写道:“2020年疫情的反复,科研生活的繁琐,如同一把钝感十足的刀磨去了奔赴山海的勇气,按下移液枪的次数比按下快门的瞬间更多,有时候会艳羡周围年轻的面孔可以无所畏惧地追逐日月与远方,可刚有翻出相机的想法就被实验和文献浇灭,可能自己内心也在逃避和抗拒表达和拍照吧。”摄影师总被人们视为“浪漫的光影艺术师”,但这些艺术师们也逃不脱现实的束缚,也会经历短暂的迷茫,但好在有内心不曾逝去的热爱,提醒着他们重拾对光影的记录。正如那篇文章之后的话:“2021年不是我摄影的第一年,但是我第一次认真记录在燕园里面生活的一年,这一年没有诗和远方,更多的时候是科研的间隙拿着相机在院子里面游荡,忠实地记录着四季的变化,对抗着岁月的遗忘。”
四、尾声
三毛说:“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当被问到眼中摄影师的生活有什么独特之处时,聂铭均略有些迷茫。在他眼中,这种与相机为伴、与光影为伴的日子已经成了习惯和日常。习惯了随身携带相机、习惯了漫步燕园、习惯了发现美好,也习惯了记录生活。但当聊起认为摄影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他说:“我觉得摄影有时是一件孩子气的事情,能让我重新拾回对生活的热爱和冲动。”偶遇夕阳余晖、落霞满天,便非常冲动地放下手边一切事物,匆忙选好位置,认真用相机定格这些光影的美丽。这样颇为有些不顾一切的举动,在理性的现实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始终提醒着他生命中不能被遗忘的激情、仿佛回归孩童时代的天真岁月。
“我想通过图片来传达,我们真正地在这个园子里生活过学习过。”在聂铭均看来,定格的北大光影,是我们与北大点滴的证明。与北大相处的岁月里,我们或许埋头学业、追求绩点、在食堂、教学楼、宿舍等几个固定的场所过着固定不变的生活,或许也会在路上偶然被燕园一角的美丽惊艳,也会偶尔到未名湖边放松心情,但北大更多的样子,可能直到告别之日也从未解锁。北大校园里更多隐藏的美丽、这片园子中发生的各种故事,总是需要有一群人去发现和见证,当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所有曾经存在过的瞬间一起绽放,生命的丰盛和喜悦,都在这里驻留。
明年就将博士毕业的聂铭均,已走到与燕园道别之际。提起在离开前会不会留下什么时,聂铭均提到了一个颇具浪漫情结的想法——装订一个收集了自己拍摄的燕园风物的画册,并将其送给碰到过的老师和同学们。当被问到对影音组的未来有什么愿望和憧憬时,聂铭均说:“部门里也有很多刚进来的小朋友,我希望他们可以主动承担一些事务,或者在选题创作过程中多去表现自己。希望这个部门能够有人来接班,能将这种摄影传统、摄影经验传承下去。让我们影音组继续发光发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当初懵懂的摄影新人,已经在燕园里一点点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组长,带领着新的“燕园摄影人”们继续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北大光与影的故事。
本文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年《光影中的百年中国》课程作业,获得“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优秀作品。
原标题:《重拾身边 | 杨思涵、卢基铭:聂铭均:以光影为媒,定格燕园岁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