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心理学家彭凯平:“躺平”思想是“虚假疲惫”?
原创 樊佳璇 人文清华讲坛
不知从何时起,“丧”文化统治了网络舆论场,“emo”“网抑云”纷纷入选年度十大网络热词,“躺平”与“摆烂”在自嘲中成为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一系列带有#累##心累#的话题标签在微博动辄收获千万阅读,似乎“累”正在成为一项能随时随地引起共鸣的万能社交语汇。
打开手机微信,以“累”为关键词能搜索出多少条聊天记录?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提出,当你觉得身心俱疲、“累觉不爱”时,你可能只是陷入了虚假疲惫的心理误区,克服躺平心态,才能收获心花怒放的人生。
“累”源自无意义
“虚假疲惫”顾名思义,并非指生理上真实的精疲力竭状态,而是人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空虚倦怠的主观感受。彭凯平教授在《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书中提出了“虚假疲惫”的概念,用于解释很多年轻人由于缺少对于工作价值、生活意义的清晰认知从而产生“躺平思想”,这种厌倦甚至逃避的心理源于人本身意义感的丧失。
人生如同飞轮,如果在起步阶段因为感觉到累而停下,就会陷入虚假疲惫的怪圈,只有积极地行动,才能让飞轮运转,将人生之路走得越来越生机勃勃、斗志昂扬。彭凯平教授希望通过对“累”这个伪命题的解构,打破部分年轻人的躺平心态,发挥观念的力量,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年轻人努力进取,开拓广阔人生。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使迎面疾风骤雨,也不必以“躺平”做伞自我麻痹,彭凯平教授用三个心理现象生动解释怎样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彭凯平教授提出的第一个现象是心理学中的“手电筒效应”,他指出人生的体验是由记忆构建出来的,人类记忆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生活中的每一件细微小事都记录下来,但记忆受到手电筒效应的影响,会对人生中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印象深刻,就像是处在手电筒光束下的“高光时刻”。当年老回忆往昔之时,如果记起的“高光时刻”都是开心的,那么人的一生都是开心的,而生活中那些痛苦、心酸的小确丧,则会因为没有受到手电筒光束的照射而在记忆中渐渐模糊。
除了记录真实的记忆,人还能构造记忆。心理学家发现,人在开心的时候可以创造记忆,在情绪的引导下为记忆填充符合逻辑的细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的记忆是可以植入的且植入积极的记忆有其意义。彭凯平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原生家庭不会给人造成过于长久的影响,因为人会被当下所处的环境改变,新的情感关系的出现会重新植入到人对原生家庭的回忆中,潜移默化中改变人对于原生家庭的记忆。
最后,彭凯平教授还提到心理学中的近短期效应,即近期发生的事情对人的影响远大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如果朝着积极幸福方向的狂奔,最后收获的一定是心花怒放的记忆。就像是欣赏一部以喜剧结束的悲剧作品,结尾的喜剧会冲淡过程中悲剧带来的感伤,给人带来心灵的抚慰,我们常说“苦尽甘来”亦是如此,生命的真实意义或许就在于即使过程经历艰难困苦,但始终会被最后回忆起的幸福满足的高光时刻治愈。
当我们谈论“累了”的时候,相比于原地躺下休息,更需要的是尽快动起来,去创造生命中更多快乐的高光时刻,才能最终收获一个心花怒放的幸福人生。
原标题:《心理学家彭凯平: “躺平”思想是“虚假疲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