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草根摄影记者胡国庆:100个农妇的倾听者和记录者|记者手记
原创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成为一名“专业”记者需要什么?极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灵活应变的能力?
这次,我们选择从“记者”二字出发,区分领域,以某一类型记者为单位,了解他们深度根植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现状,将会遇到哪些人,经历哪些事,又会遇到哪些难题……
以下是记者手记系列第二十八篇,我们采访摄影记者胡国庆,听他讲述对摄影记者的理解。
图为胡国庆
记者简介
胡国庆,1960年出生,陕西长武人,高中毕业。当过兵,进过工厂,后来做了记者。
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华商报》首席摄影记者,现从事自媒体。
代表作:《陕南6.9特大洪灾》《山西繁峙矿难》《陕西陈家山矿难》《伊拉克战争》《缅甸难民》《胶济铁路撞车》《温州动车事故》《青藏铁路通车》《北京奥运》《抗击冰雪》《西南干旱》《长江客船翻沉事件》《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5.12大地震》《日本福岛地震》《雅安地震》等。
先后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5次获得陕西新闻一等奖,7次获得陕西新闻摄影一等奖,作品入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四十年成果展,并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获得中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提名、中国公益记者、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胡国庆1998年进入报社,曾见证过上百个重大事件现场,在2015年纸媒寒冬到来之际开始做自媒体,经历了行业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始终不变的是关注底层人民的初心,和深耕纪实摄影的决心。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偏远山村,用镜头和笔记录草根故事,在一张张真实的照片背后,我们看到这个时代滚滚前进的印记与个人命运的悲欢交织。
“压根没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摄影记者。”
1977年,胡国庆临近高中毕业,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他的美术老师是业余摄影爱好者,正是他激发了胡国庆对摄影的兴趣。当时他只是拍一些人像和生活照,连相机都是借别人的。1981年,他当兵退伍回乡,将100元退伍费加上母亲给的25元钱购买了一台海鸥120照相机,经常下乡给村民拍照挣钱,虽然他当初还没培养起创作意识,但从小生活在城市的胡国庆在下乡拍照过程中感受到乡民的真诚、淳朴和善良。
1986年胡国庆全家跟随父亲回到陕西老家,两年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大型企业任企业报摄影记者。这时候胡国庆才开始接触新闻摄影,当时的工作主要是拍企业的生产和会议活动,在工作中他开始自学纪实摄影、风光摄影等。
1992年五一假期时,有九个年轻人去太白山探险时被困,当时动员了1000多人进山寻找,他跟随救援队采访,这是胡国庆第一次跟进突发事件,回来后就在他们企业自办的《彩虹报》发了一组“太白山抢险”的专题报道。谁都没想到的是,这组照片获得了当年的陕西新闻摄影一等奖,大家都不相信一个企业报的记者能获得这个奖项,评选委员会专门打电话问他的领导,确认这组照片确实是胡国庆拍摄的,才给他评了奖。
这个时期的中国纪实摄影蓬勃发展,侯登科、胡武功等一批纪实摄影人刮起了一阵“西北风”,胡国庆也深受影响。他们的作品并不夸张,也不过分运用光影效果,和今天的许多照片比起来缺乏视觉冲击。“但正是缺少这些‘冲击’使得作品内涵更加深刻,它将人性的本来面目彻底展现了出来。在我认为,摄影就是记录,记录这个时代的进程,这或许就是摄影的本质。”胡国庆说道。
《“麦客”讨价还价》摄于1993年7月8日
获得陕西新闻摄影一等奖后,胡国庆在摄影圈里渐渐被大家熟知,他经常会给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投稿,发表了不少报道。直到1997年,原《陕西日报》的摄影部主任张富汉对《华商报》进行了改版,一年之后,他邀请胡国庆去报社工作。当时胡国庆很犹豫,虽然他比较擅长拍照片,但在采写文字方面是零基础,“我没上过大学,又是文革期间上的高中,本来就没学到什么,别提系统的中文学习,连摄影都是我自学的。”他担心自己去了报社后不能胜任,但张主任肯定了他的能力,并希望他到报社指导年轻人,于是在1998年8月1日,胡国庆正式成为了《华商报》的摄影记者。
“赶上了黄金20年。”
初到《华商报》,胡国庆的工作主要是给文字记者配图,文字记者出去采访时有需要就会带一个摄影记者去。因为能吃苦、肯下功夫,他的进步很快,胡国庆记得仅1999年一年,他见报的照片就有640多张。
进报社第二年,胡国庆接到了第一个独立采写的任务,报社派他去陕西勉县采访一个24岁上小学一年级的小伙,他独自一人,用五天的时间完成了采访。后来图文报道《24岁上小学》获得了中国新闻三等奖,他是报社中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记者,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
《24岁上小学》摄于1999年
在报社里,基本有两种工作内容,一种是报社每天会接到热线,记者们接到线索就去核实;此外,报社鼓励记者自主报题,只要是记者有把握的选题,请示了部门主任就可以自己去操作。这个时候,胡国庆非常愿意挑战自己,去拍有深度的、有影响力的选题,他开始了一些体量较大的专题摄影报道。为了节省成本,报社通常只派一个记者前往现场,这个过程倒逼他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夫。
胡国庆是报社的首席记者,只要有重大事件他都会前往一线。他回忆道“我从业1998年到2016年这些年,国内的重大事件我基本上都报道过。各大矿难,如南丹矿难、天龙矿难、富源矿难,512地震,雅安地震,08年雪灾,西南干旱,温州动车事故,还有奥运会这种重大的事件我都在现场。”2003年,胡国庆还前往伊拉克战争,“这次报道真是一个重大考验,玩了命的。”
2003年胡国庆报道伊拉克战争
城市出身的胡国庆,原本对社会底层没有那么多的了解,但《华商报》民生报纸、关注人民的定位,使得他在采访当中有大量的机会去接触这个主题,他开始将更多目光放在底层人民身上。直到2001年,一个契机,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报道思路,并在未来20多年的日子里一直坚持了下来。
那是2001年的春节,胡国庆跟随陕南农民工专列南下广州,在秦岭一个小站爬上来几个小伙,说他们那儿有个“寡妇村”,男人都死了。胡国庆不信,他做记者多年从未听说过,虽然山里信息闭塞,但这么大的事,多少会向外界传出一点风声,旁边有个农民插话,“确实有这事,但有多少寡妇不清楚。”
回去后不久,胡国庆就赶往白河县采访,几经辗转找到了这个“寡妇村”。原来是三年前河南发生一起特大矿难,死了80多个农民,而金银村就死了42个男人,留下35个寡妇,主要集中在一个村民小组,几乎每家都有亲人遇难。
《寡妇和她的三个孩子》摄于2001年
他在村里待了七八天,走访每位遇难者家庭,几乎家家都有各自的难处,大多数女人选择了守寡,年轻一点的改嫁走了,还有个别的撇下娃、拿着赔偿金跑了,还有人改嫁给了小叔子。一场矿难深刻改变了这个小山村许多人家的命运。“死去的人升天了,而活着的人却要承受巨大的精神折磨,每个农妇都有鲜为人知的悲惨故事。”
回报社后,他发表报道《男丁稀落的金银村》,也是通过这次采访,他开始关注中国农民工的妻子。2005年,胡国庆申请了三个月的采访计划,得到报社批准后,自驾走访了三秦大地,最后去到珠三角等地采访。报社给了他四个整版,这篇《农民工的妻子们》比较系统地呈现出农民工妻子的生存现状和困境,得到了读者巨大的反响,还获得了当年陕西省新闻一等奖。
《农民工的妻子们》见报
按理说报道发表完,这个主题可以先告一段落了,但胡国庆仔细琢磨,发现每个农妇都代表着乡村一个侧面,把她们的故事综合起来,就是当下中国乡村的缩影。想到这里,胡国庆的思路好像打开了,他在之后的每次采访中都会记录两个故事,第一个是报纸要发的新闻,按照固定的写法,缺乏细节,第二个则是底层人民的个人命运。后来他在自媒体“草根”里连载的中,有接近三分之二的故事都是他在报社工作时记录的。
“我们必须要用互联网思维面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生存状态。”
2015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纸媒行业进入寒冬,全国大量都市报都在这段时间告别了市场。胡国庆所在的《华商报》也面临着生存困境,一次裁了500多个员工,其中有一条“50岁以上一刀切”,55岁的胡国庆在他职业生涯发展到最顶峰的时候,无奈离开了平台。在这波转型浪潮中,胡国庆虽然感到留恋,但没有特别焦虑,当时腾讯、今日头条等涌现了一批自媒体,有些自媒体会跟胡国庆约稿,他也会主动投稿,“那个时候一个稿子能拿到好几千,好的时候甚至能上万。”
经历了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的这一巨变,胡国庆感触颇深,可以说正是互联网把他们这一批记者从报社送走了。他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是必然趋势,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这种变化,可能会下岗失业,也可能找到新的机会。“社会也已经发展到这个时候了,我们必须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来面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生存状态。”2015年胡国庆开了公众号“草根”,怀着前媒体人的情怀,他想发出硬盘里积压多年的照片和故事。“很多媒体人手里都有丰富的访谈素材,有些故事的受限于新闻性、版面等因素,在报社不能发,最后只能放在硬盘里浪费价值。”在自媒体中,胡国庆找到了新的自由,没有“草根”,或许永远都不会被读者看见。
做自媒体对他来说有一点挑战,以前在报社,不会的技术可以请教年轻人或者直接让会的人做,现在全要自己摸索,创建公众号、排版、发布,最近他也在学剪辑视频,这样就可以把以前拍的视频素材发出来,“我学不会那种特别美观的排版还有视频特效,我就是把手里的素材简单排一排就发出来,因为我相信只要那些故事是真实的,内容是高质量的,不需要特别美观的外表也能打动读者。”
“记者,记录者,不就是记录这个时代,不然你记录啥东西?”
离开报社后,胡国庆也整天想着往外跑,“毕竟在媒体这个行当干了多年,借着自己还有把力,多感受一下草根生活,或许还能帮助几户困难人家。”从1998年他采访第一个农妇的故事已过去了25年,25多年里,他的关注范围逐渐不仅限于秦巴山区,只要打听到哪里有故事,就会在节假日自费去采访。
胡国庆与农民们同吃住,坐在炕头听他们讲故事,“妻子被男人毁容,她却为男人保命;嫁给三个男人死了两个;招夫养夫延续着男人的生命;农妇收养了一个毛孩;女儿得了白血病;工棚里把娃给生了;女人生不了娃咋办?农妇想去做试管婴儿;私生女能讨回来吗?离家出走的女人回来了;结婚、离婚、再结、再离;男人在外打工,妻子遭人强暴;100多万赔偿咋分?捡垃圾供养出三个大学生;将自己的包办婚姻搬上荧幕等等,还有寡妇村、癌症村、尘肺村……”
胡国庆与农民同吃住
一个个具体的人生故事展现在胡国庆面前,虽然她们只是一些平凡的农家妇女,但她们的经历与我们这个时代同步共振。透过这些农妇的不幸,我们受到心灵上的撼动,看到中国社会在发展中走的弯路,从而反思社会中的问题。胡国庆认为这就是他坚持这么多年来一直记录的动力,“记者,记录者,不就是记录这个时代,不然你记录啥东西?”
胡国庆现在的推文主要是基于早年间的采访,把大多数曾经没有机会发出来的影像资料按主题整理,比如关于医疗、住房、拆迁、养老等等,有些故事还需要他在空闲时间回访。比起热点,他更在意对社会新闻母题的深耕,他认为一定要用长时间来关注一件事情才会写出厚度、深度。
胡国庆的家在陕西,靠近秦岭,现在他基本每年春节都会进山去采访,在春节这个节点,农民工进城、返乡、见到亲人、和亲人分别,其中就会带出很多故事。他越往山里走,发现的故事越丰富。靠近城市的农村故事大多都会被较早地发掘,被媒体看到,但在大山深处,很多时候他们的一些遭遇是很有新闻性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叫新闻,只是觉得这就是命。胡国庆最近在写的一篇稿件是关于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住房问题,“两口子在城里打工23年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花8000块钱买了一辆中巴车,在里面住了5年。”在采访时他发现这对农民工夫妇认为这件事非常理所应当,但他看到了这背后的社会资源分布和阶层流动的问题。
胡国庆在与村民打交道方面也总结出自己的两条经验,第一是要对农村足够了解,获取农民的信任。因为常年跑农村,“只要是农村的事情,我都知道,什么时候种什么东西、产量多少、农民的农业税、土地承包这些方面,农民都不一定比我清楚。我到农民家问一下他家有几口人、几亩地,我就可以把他家的情况说出个一二来。”很多农民留下胡国庆的联系方式后,还会经常向他咨询,农民政策、维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胡国庆都会尽力帮他们解决。另一个方式就是联系中间人,一般经过村民介绍,采访对象会比较容易信任和接受记者上门采访。
胡国庆去村里采访
即便能找到采访对象,回访的过程依然很艰难,有人已去世,信息无法核实,有人重新组成了家庭,还有早期采访过的人物,后来遇到更典型的等等,就这样,胡国庆先后采访了好几百个农妇。
在采访时,遇到了家境贫困的农民,胡国庆会买些米面油送给他们,或者走时留下几百块钱。有时候农民会怀疑胡国庆到底有什么动机?他说,“这种动机来自于一个记录者的责任,这辈子就学了这门手艺,并且还能帮人,只要对得起自己这份职业良心就行。”
在2021年时,他终于将的图文整理完毕,大约18万字,700多幅图片,共103篇,开始每两天发一篇,后来一周发一篇,从2021年7月一直发到2023年2月,已经刊发了99篇,接近尾声。“说实话,我还是比较看重这件事,毕竟花了20多年积累,生怕哪个环节出错,弄不好连网页都打不开,那就麻烦了。其实这些人物都是真人真事,但有时候说点真话太难。”
2000年胡国庆第一次采访尘肺病人,他发现在我国的职业病中,尘肺病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农民,他们在恶劣的作业环境下患病,却因劳动、医疗等制度尚未健全而不能得到相应的救助和赔偿。这个群体逐渐被边缘化,许多农民受病痛折磨,家破人亡却无人知晓。2011年他开始独立采访,一直关注至今,走访了100多位尘肺病农民,发表了30多篇稿件,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救助举措。2022年,通过《草根》平台,中国煤炭尘肺病基金会救助了多位贫困患者家庭,还有西安一个企业家资助了7名山里贫困生上大学、北京有位女士长期资助三姊妹上学。胡国庆凭借自己的力量,纪实摄影和真实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草根,伸出援手帮助草根。
尘肺病患者专题摄影中的一张
《妹妹嫁给了姐夫》摄于1997年
这条路任重道远,还需要一代代媒体人的接力。被问到“最想让后辈从您的作品中学习到什么?”时,胡国庆认为对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你会在生活中汲取养分和知识,才有条件在你的文章或者影像里去展现出来,阅历越深,展现的东西越有厚度。”他认为年轻人要多体察民生,观察社会,“观察富人是怎么富的?穷人是穷人为什么会穷?他们下一辈能不能改变?多给自己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自己成长起来。”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他坦言自己如今60岁了,很多思维也是近两年才培养出来的,“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就有现在这种想法,那以前写出来的东西会更好,但是人永远不能嘲笑从前的自己,一切都要靠慢慢积累和沉淀。”他教导后辈要带着问题意识和自主性去学习、思考,这样才能汲取更多知识,早一点成熟,得到社会的认可。
*文中图片来自受访者及网络
原标题:《草根摄影记者胡国庆:100个农妇的倾听者和记录者|记者手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