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陈历俊:美好生活既需“科研”,更需“科普”
政邦茶座>>
在我的朋友里,陈历俊博士是比较“独特”的一位。
他既是一位有着“科学精神”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有着“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熟悉的人会知道,他还是一位低调的“藏书家”,家里“铺天盖地”都是书,而与朋友聊天时,还是一位巧妙的“提问家”,不等你发问,他已经抛出一系列问题:最近的ChatGPT你怎么看,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你认为大家对食品领域的“科学素养”处于什么水准?你说话时,他还不时在电脑上记录。
我更关心的是,作为科学家,也作为食品领域的从业者,他的工作状态如何,如何理解我们日常饮食里的“科学素养”,如何理解食品生产里的“科学精神”,特别是他说的,如何将“科普水准”转化为具体行动。
本期政邦茶座嘉宾:
陈历俊 动物食品科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三元食品首席科学家、副总经理。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及北京学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授予中国杰出质量人、中国杰出工程师奖、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与首都劳动奖章等30余项荣誉称号。主持/参与86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3项、市部级科研课题76项,核心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特等奖等2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国际专利49项,制修订国家标准62项,发表论文237篇,出版论著19部。
政邦茶座主持人:
高明勇 政邦智库理事长
一、曾经被“误解”的牛奶
高明勇:陈博士好,政邦茶座之前邀请了不少嘉宾,有时谈文学,有时谈历史,有时谈经济,有时谈治理,涉及到很多领域。今天,想和您谈谈“科学精神”与“科普水准”的问题。以您的研究领域来说,曾经有很多人以为牛奶是“舶来品”,但其实中国人从很早就开始喝牛奶了。为什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牛奶没有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的常见品?作为长期致力于乳制品研究的科学家,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陈历俊:的确,中国的奶牛养殖以及牛奶养生历史悠久,唐、宋、元、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奶牛、尤其是牛奶养生与文化相关的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地区还曾一度流行过与饮茶想媲美的“饮酪”风气。但是几千年来,奶业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产业,有一部分历史的原因,畜乳的生产、加工与消费主要是由于游牧民族大量内迁的影响,但是并未能长期持续下去。除了牧区少数民族、达官贵人有饲养乳畜、喝牛乳的习惯,有一定基础的自给性奶业外,汉族仍以农耕经济为主,很少食用奶制品。
建国初期,牛奶也属于紧俏品,牛奶公司不得不采用红、蓝、白三色奶票的办法,限制消费,以保证婴幼儿、病人以及老年人的饮奶需要。
可以说中国奶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受到历史原因、地域饮食习惯、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导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牛奶没有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的常见品,但今天,牛奶已经成为大家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明勇: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了“3杯奶运动”, 二战过后日本政府提出“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我们国家于2000年启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从“全民健康”的角度来说,为什么牛奶备受推崇?
陈历俊:“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2030”计划也彰显出国家对于全民健康的高度关注。人类健康的干预方案很多,通过膳食营养促进健康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由每天300克调整为每天300—500克,也再次强调了牛奶的重要性。
可以说,牛奶是自然界最接近完美的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和低聚糖等,涵盖了人体所必需的几乎所有营养成分,有“白色血液”之称,是改善全民营养健康的必备食物,尤其是对于母婴、老年与病人等特殊群体,饮用牛奶更是不可或缺的。
二、中国奶业早已走出“阴影”
高明勇:虽然让中国奶业遭受寒冬的“三聚氰胺事件”已过去十多年,但仍然深埋在一些国人的记忆中,这些年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宁愿选择高价的进口奶粉也不愿相信早已回归正常的国产奶粉。您认为,中国奶业是否已经走出“阴影”?
陈历俊: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着亿万消费者的心。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随着国家、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消费者共同推进乳制品行业转型升级,乳制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八大以来,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产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牛奶产量3932万吨,增长6.8%;中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乳制品产量3117.7万吨,增长2.0%。这是中国乳制品产量首次超过3100万吨。同比2009年增长61.11%。2016年至今,我国乳制品和生鲜乳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更是达到了99.96%。乳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居食品行业前列,国产品牌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占有率提高至68%,市场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这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乳业竞争实力与日俱增,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但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中国乳业十年的砥砺前行。
高明勇:我注意到最近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其实提出了不少具体的要求。
陈历俊:对,我们都在学习、贯彻,这是指导我国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特别指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技术、标准、品牌、服务”等上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创新,为我国乳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具体到工作上,肯定是持续完善管理体系,持续创新“源头严管、过程严控、结果快检”的专业化管控措施,持续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强做优,树立国产品牌自信。
三、健康生活既要“科研”又要“科普”
高明勇:近年来,越来越多涉及牛奶的新概念被国人所熟知,如益生菌酸奶、巴氏低温鲜奶等,各家公司的新产品也层出不穷,消费者也眼花缭乱,无从判断。作为科学家,您能否从专业角度给出“避坑”建议?
陈历俊:要提高生活方式,不仅仅需要提高科学家的“科研水平”,还需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普能力”。乳业基础创新需要结合中国人自己的需求特点,才能打造真正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实现以科技创新赋能精准营养。
随着酸奶和牛奶种类的逐渐丰富,消费者在面对众多产品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乳品。比如,益生菌酸奶具有改善肠道、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等特点;比如,巴氏低温鲜奶,集营养与安全双重优点,保留牛奶中更多营养成分;比如,低GI(血糖生成指数)产品有利于维持血糖平稳;再如,高钙乳品可满足易缺钙的青少年、中老年人群等。品牌多、产品多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必要前提,大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功能的产品。
高明勇:当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很多人都说年纪大了容易患骨质疏松,喝牛奶能补钙,您认为老年人应该如何“科学饮奶”?
陈历俊:大多数老年人没有食用奶制品的习惯,但奶类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所以建议老年人尝试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奶制品,如鲜奶、酸奶、高钙奶、老年人奶粉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老年人每日饮用300—400ml牛奶或蛋白质含量相当的奶制品。
四、科研创新是让产品更“精准”
高明勇:酸奶近些年备受消费者欢迎,各大企业也在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不同公司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窥一斑而见全豹”,您认为现如今的中国奶业在某些方面是否已“创新乏力”?
陈历俊: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和一系列奶业新政的陆续出台,形成以“市场引导、政府支持、产业协同、企业主导”的乳品健康技术创新生态圈,促进乳品和乳业创新升级。其实这些年,整个行业都在创新。
五、家乡隆回像“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
高明勇:我也好奇,过去的三年,对您影响大不大,比如,下一步您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陈历俊:就工作而言,我关注的是,深耕中国母乳研究,让妈妈更健康,母乳更营养,创制更接近中国母乳组成的配方奶粉,让喝不上母乳的宝宝可以更健康成长,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加大对母乳研究成果科普宣传,鼓励、支持更多的母乳喂养,提高我国母乳喂养比例。
另一方面,继续重点开展临床循证,因为只有通过临床循证,队列跟踪、干预、评价,才能更好为产品配方提供依据,以科学数据支撑产品功效,目前在研临床循证项目,包括母婴健康、骨质疏松、抑郁、睡眠障碍、白血病、心衰等,致力于全方位满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营养需求。
高明勇:我记得您是湖南隆回人,前段时间因为《早安隆回》的“爆火”,让隆回县“实力出圈”。您工作后还经常会回到家乡吗,家乡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陈历俊:是的,工作后偶尔还是会回家乡走走,说实话,每次回去都能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一代代隆回人砥砺奋进,敢为人先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正如歌词中所说,家乡隆回像我们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也将继续传承隆回人担当、奋进、创新的精神,在科研工作上耐住寂寞,长期坚持,立足科技前沿,服务国民营养健康。(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